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達照法師:如法行佈施包括三種正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達照法師:如法行佈施包括三種正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時間:2019-09-12 17:01: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如法行佈施包括三種正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如法行佈施,包括三種正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佈施就是物質方面給與別人的幫助;法佈施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佛法,就是要不停的給別人講佛法。

△法佈施——出世間法和世間法,隻要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的,都能夠給他們佈施。

△無畏佈施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如果能夠成立一個慈善基金功德會,哪裡有困難就去幫助別人解決這些困難,不管是物質上的困難,還是精神上的困難。大乘佛法這一步如果不走的話,那這個社會確實不需要我們。

△佈施是度慳貪的,在法佈施和財佈施的時候,一定要消除貪欲心。

△佈施的背後,實際上啟發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心。因為有這個智慧,你會修減法,把自己減到零,有慈悲,你會修乘法,會幫助一切眾生。

△如法修佈施很重要,別人真正不需要的,你去修佈施,其實是給別人帶來麻煩。

△當你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不太執著瞭,你就要學會法佈施,把自己懂的道理經驗都能夠傾盤相授地告訴別人。

△當你把自己的境界、修行達到的慈悲心和歡喜心去佈施給別人,當你發現生命中美好的東西,把生命中美好的跟眾生、跟他人分享,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無畏佈施!

如法行佈施,包括三種正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佈施就是物質方面給與別人的幫助;法佈施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佛法,就是要不停地給別人講佛法。有些人不敢講,怕自己講錯。依據聖言量,隻要佛經裡面講的,自己哪怕重復一遍都不會講錯掉。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到瞭成佛後才來弘法,也不是都是聖人才來弘法。我們是凡夫,知道佛經是佛說的,佛說的道理隻要覺得認可,覺得這個道理好對別人有幫助,我們就把這個法告訴別人,就是佛教的人生觀、人生態度,佛法的法佈施。

世間法的法佈施,就是有好的生產技術、藝術、文化、工巧,還有很多的生活經驗,同樣也可以佈施給別人,跟別人分享。大眾分享,大眾成就。法佈施——出世間法和世間法,隻要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的,都能夠給他們佈施。

第三種是無畏佈施。無畏佈施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如果能夠成立一個慈善基金功德會,哪裡有困難就去幫助別人解決這些困難,不管是物質上的困難,還是精神上的困難。大乘佛法這一步如果不走的話,那這個社會確實不需要我們。

社會有時候在沒有學習佛法的情況下,是非常現實的。能給他帶來好處,他內心才覺得需要你;如果他不能給你帶來好處,你也就不需要他。不要說社會這樣,有些小孩會離傢出走,就是覺得父母親沒有給自己帶來好處。在傢裡父母親老是管自己罵自己,讓自己難受,生氣的受不瞭瞭就離傢出走。對父母親,子女都可以離傢出走,何況是我們出傢團體,平時跟社會大眾在一起的機會就不多。如果沒有給大眾帶來真正的好處,照理說是很需要的,但體會不到的時候,那這個社會確實不需要我們。不是說讓大眾需要我們才好,而是我們佛法這麼好的圓滿的智慧和尊重一切眾生的慈悲觀念,眾生不知道太可惜,要把佛法真正弘揚出來。

佛法中三種佈施非常重要。除瞭所佈施的東西三者以外,佈施的態度也非常重要。佈施的態度是什麼?佛在佛經裡面也說過,我們每天齋堂用齋,念結齋偈之前:“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是佈施的態度。佈施是度慳貪的,在法佈施和財佈施的時候,一定要消除貪欲心。佈施不是為瞭求得感恩,不是因為佛教為社會做的事情而讓別人為佛教奉獻的更多,也不是為瞭讓佛教發揚光大、臉上有光、讓佛教徒成為全世界的主要團體,更不是為瞭在世界占據資源。

佈施的過程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所以我們不要認為以做生意的心態不行,也可以有允許。佛菩薩確實很慈悲,他會讓我們有這種感應,那就是方便,權且先接引進來。背後真正目的就是把你的貪心給徹底度瞭。因為貪心確實會給人帶來很多的狹隘和局限,帶來很多的矛盾和對立。你有貪他有貪,資源有限,那就對立起來瞭,所以這個佈施的態度,是要把自己的貪心度完。佈施的背後,實際上啟發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心。因為有這個智慧,你會修減法,把自己減到零,有慈悲,你會修乘法,會幫助一切眾生。

大乘佛法是“有智慧不住生死,有慈悲不住涅磐”,從涅磐裡出來,生生世世度一切眾生。如法修佈施很重要,這其中還包括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先要問別人需不需要,這就是你真正的佈施,如法的佈施。別人真正不需要的,你去修佈施,其實是給別人帶來麻煩。哪怕給很窮的人佈施,都要問他需不需要。他需要的盡力的去幫助他,那才是真正的佈施;如果他不需要,你的佈施隻是滿足自己想佈施、想供養的這個心態,完瞭以後就什麼事都沒有瞭。

佈施是大乘佛法六度萬行當中第一個,也是四攝法裡面的第一個。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智慧;四攝法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可見六度和四攝法重復出現的就是佈施, 所以佈施是我們所有人際關系當中最好的一種。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要送禮,實際上也是一種佈施,但是送禮背後的發心變成一種貪欲的時候,這個佈施就是不如法的佈施。

那麼如法的佈施就是無求的付出,付出還要知道付出的結果隻有利他,而不是把對方拉下水。無論你佈施瞭什麼,如果讓對方變得更加缺德,更加走下坡路瞭,這個佈施其實是害人害己,增長自己的貪心也增長別人的貪婪,所以佈施是有講究的。財施、法施和無畏佈施都是有助他人的身心、物質和精神上的提高。就好像農作物的施肥,施下去瞭,這個農作物就會長得茁壯,但是如果過頭地施肥,農作物就會死掉。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佈施給別人的時候,如果當父母親、爺爺奶奶對子孫進行一些佈施或者給予,但過頭地給予其實並不能幫助他的成長;如果你什麼都不給予,他更不容易成長。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要學會付出。

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是有利於他人而存在,所以真正如法的佈施要考慮到自己在付出的同時,也在消除自己的貪婪之心。“佈施度慳貪”,把自己的貪婪之心消除掉,也就是對物質不再那麼執著瞭,要學會財佈施;當你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不太執著瞭,你就要學會法佈施,把自己懂的道理經驗都能夠傾盤相授地告訴別人;當你把自己的境界、修行達到的慈悲心和歡喜心去佈施給別人,當你發現生命中美好的東西,把生命中美好的跟眾生、跟他人分享,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無畏佈施!這就是佈施如法的情況。

原標題:達照法師|如法行佈施,包括三種正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