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燈雲法師:《金剛經》到底說什麼?

燈雲法師:《金剛經》到底說什麼?

時間:2019-09-15 16:59: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燈雲法師:《金剛經》到底說什麼?

簡而言之,《金剛經》就是告訴我們諸法空性的道理。

如何達到空呢?破相就空。所以經裡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把這些執見破掉,就能開悟,證得空性。

這就是整部《金剛經》要讓我們真正領受到的人生真理。

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剛成道時,並沒有第一時間就說金剛般若,因為說出來大傢聽不懂,所以必須要循序漸進,一直到大傢根基成熟瞭之後佛才講。

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說的“五時八教”,其中“五時”,就是將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四十九年分作五個時間段,也就是五個步驟,來說明佛說法的次第。

佛初傳道時,說的第一部經典是《華嚴經》,所以“五時”中的第一時稱為“華嚴時”。

大傢可能覺得很奇怪,《華嚴經》比《金剛經》還難,是對大菩薩說的經典,阿羅漢、辟支佛都聽不懂,凡夫聽到瞭《華嚴經》更加傻眼,為何講的第一部經典難度就這麼高?

因為佛先要度那些上根利器的菩薩,這樣佛以後要弘法利生的時候,就會得到很好的助力。通俗地說,就是先要收集一批最有能力的人才,然後再慢慢去度化眾生。

不僅佛是這麼辦,歷朝歷代的建國者都這麼幹,劉備要奪天下之前,先結拜兄弟,得左膀右臂,再三顧茅廬,取謀士能臣,有瞭高人輔佐,立國自然不難。佛度眾生如此,我們現在創業也是這樣,你要創立公司的時候,得先找合作夥伴,對吧?

第二時,佛說《阿含經》,稱為“阿含時”。“阿含時”說的是最基礎的佛學道理,主要介紹緣起法,即現在所稱的“小乘佛法”。先說最上乘《華嚴經》,為何忽然又說小乘?

這是佛得到瞭大菩薩的支持後,開始打基礎瞭。就像劉備收瞭關羽、張飛以後,便開始招兵買馬一樣,這些剛召集過來的,都是些散兵遊勇,不堪一擊,需要訓練,一經整訓,就會變成有戰鬥力的軍隊。

基本上,佛也是這個思路,所以佛第二批度化的,是有一定根基的阿羅漢,稱為“阿含時”。

經過多年的教育,進入瞭第三個步驟。可以開始告訴阿羅漢們簡單的大乘入門方法瞭,隻告訴他們要發菩提心,修諸法空性的道理,具體的大菩薩修行法門仍秘而不宣。

以前佛在《阿含經》裡說“人我空”,而現在開始說“法我空”,就是這樣循序漸進。這是佛在第三時——“方等時”的說法。

很多年以後,佛見到弟子們的根基越來越成熟,便開始說般若,所以這個階段稱為“般若時”。這個時期,佛說般若經典,說萬法皆空,瞭不可得。大傢有機緣讀到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時候,會經常碰到一個詞,就是“不可得”。

“不可得”在《大般若經》裡,最少出現瞭數百次,太多瞭。佛反復強調,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不可得,乃至於十八不共法、無上菩提涅槃都瞭不可得……

如果缺乏前面的基礎,直接學習金剛般若,會覺得腳底踩得不紮實,如同站在船上,穿行於波瀾起伏的大海,搖搖晃晃,會感覺到暈,所以佛要到這個階段才開說般若經典。

佛到快要涅槃的時候,才說瞭最高的經典。《法華經》和《大涅槃經》,這是佛所說的,最高明、最圓融的經典,也是佛法裡面最難懂的經典。將來大傢有機緣應該要好好地去讀誦一下。因此,第五時被稱為“法華涅槃時”。

《金剛經》是佛在第四時“般若時”,也就是大乘最成熟的階段所講。談論瞭這些問題以後,新的問題又來瞭,總是聽說般若般若,到底般若有幾種?

佛所說的般若無量無邊,但歸納言之,般若共有三大類別。

第一,文字般若。我們所看到的經文,裡面的每一個字句都是文字般若,因為每一個字句談論都是諸法空性的道理。

文字般若不單單指佛說的般若部經典,還包括瞭歷代禪宗祖師開示般若空理的語錄,比如古人將其匯集為《五燈會元》,這也是文字般若。

除文字之外,文字般若還包括瞭語言,比如我現在所說的每一句話,若能與諸法空性相應,讓大傢聽瞭以後能看破、放下,那麼這樣的語言也叫做文字般若,所以文字般若裡面包括瞭文字和語言兩方面的內涵。

第二,觀照般若。什麼是觀照般若?就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修行般若空性的方法。如果文字般若是理論,那麼觀照般若就是具體的修行方法,有理論也有方法,修行就能得心應手,容易獲得結果。

修行所獲得的結果就是第三種般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你通過學習、修行之後開悟瞭,見到瞭諸法空相的理,這種境界在禪宗裡,被稱為“明心見性”。

這三種般若,大傢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三種般若就是修般若空性的三大次第。首先要修文字般若,把理論學明白;

其次第二步,落實到行動和實踐中,把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統一起來,現學現用。修瞭幾年以後,慢慢地看破、放下瞭,心裡面沒有煩惱、嫉妒、仇恨、貪欲瞭,整個身心就能獲得自在解脫,得瞭實相般若,你就是觀自在菩薩。

如《心經》裡所說,“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我們心有掛礙,所以就有恐懼,因為留戀某人某事某物,令我們牽腸掛肚,令我們害怕失去、傷害、改變,所以我們的心永遠不得自在。如果我們修觀照般若,獲得實相般若,就能得大自在。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燈雲比丘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