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保持覺知和平等心 根除習性心能解脫
中國人用詞是很精確的,我們說:“我喜歡禪修,喜歡打坐”,或者說“歡喜禪修”有什麼不同嗎?有。喜歡你還沒有相應,那是一種習氣,甚至於可能是偷懶,什麼都不用幹,你就盤腿打坐就好,管它是不是睡覺和昏沉都可以,這是喜歡。
歡喜打坐是什麼?你打坐,上坐就相應,內在的這種喜悅升騰起來瞭,這是歡喜;然後修法相應,對於色業處,名業處都能夠修的很相應;能夠修止禪,修觀禪,這個是歡喜禪修,歡喜打坐。
那麼如何在種種感受之中修觀禪呢?如果隻是樂受時,知道樂受;苦受時知道苦受,不苦不樂受時,知道不苦不樂受。這個還不算修習受念處,隻是一般人都有的感覺而已,瞭知受的生滅無常、無我才算是受念處的修行。
佛陀把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細分為六種,也就是有愛染的三種受和無愛染的三種受。六根接觸六塵就會產生感受、受蘊,想蘊又會對感受做出好或者壞的一個評價或判斷,給它貼一個標簽。
一般人因為對諸法實相的無知和我執,有執著的有愛染的三種受,就是禪修者對於三種受生起瞭貪愛或者抗拒的反應;無愛染的三種受就是覺知到感受,但是切斷瞭習性反應,不生貪愛和抗拒的反應,稱為無愛染的三種受。
人的一生之中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不苦不樂的感受,為什麼?因為這就是愚癡,這是一種對我執的迷惑,是不知道因緣法則的愚癡。其實貪裡面有愚癡嗔、裡面有愚癡,這個不苦不樂受就是愚癡。
為什麼要覺知感受呢?
因為導致到我們輪回的是我們不斷不斷地生起瞭貪愛和嗔恨的情緒,然後造種種業,或者內在不斷地起貪嗔反應還茫然無知、茫無所知。這些貪嗔習性反應的誘因就是感受——對於樂受起貪,對苦受起嗔。
所以我們要斷貪嗔,就要學習以客觀的態度,能夠保持不間斷地去覺知,能夠覺知所有的不同的感受。然後接受任何自然生起來的感受,保持平等心,不去加以判斷,不加以判斷想蘊就不會生起來。
對所有的感受都是不迎不拒,隻是不中斷不間斷地用覺性去面對和照亮一切的感受,而不卷入其中。以覺性和平等心來超越一切感受,活在當下,就能夠親見感受的生滅現象。
一般的人都會喜歡樂受,其實樂受裡面就隱藏著貪愛。不能覺知進一步就會被這種樂受引發出欲望,就會造業,苦受潛藏著嗔恨。當我們能夠以正念覺醒來保持覺知,不再隨樂受苦受起舞的時候,那麼每一刻感受的覺知,都是我們能夠用來斷除習性反應的工具。
所以覺知、觀察愉快的感受,不起習性反應就能夠根除貪欲;正念、覺知不愉快的感受,不起習性反應就能夠根除嗔恨;觀察不苦不樂的感受,不起習性反應就能夠根除愚癡、無明。
對於不苦不樂的感受,因為它不強烈,所以要真正的去覺知它,這不是容易的事情。通過覺知感受保持平等心,至少在當下這一刻就不再制造貪嗔習性反應,不再制造輪回的種子,這就是莫造新秧。
能夠真正做到不造新秧以後,那麼心之流就在你沒有新的養分提供給它,它就被迫把過去生的業行種子,一個一個的以各種感受的方式呈現出來。
然後你一直一直去繼續保持覺知和平等心,就可以根除過去的業行種子,根除舊的習性反應,這個就是消舊業。所以隨緣消舊業,更未造新秧。當所有的習性反應能夠一一根除以後,我們的心也就能夠解脫瞭。
——節選自大願法師《大念處經學記》
原標題:活在當下,以覺性和平等心來超越一切感受
轉自微信公眾號:六祖寺修學中心
-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