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聖法長老:《應作慈愛經》的利益_關於禪修的問答

聖法長老:《應作慈愛經》的利益_關於禪修的問答

時間:2019-11-29 09:29:3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應作慈愛經》的利益及禪修問答

《應作慈愛經》的利益

在佛陀時代,有五百位居士出傢成為比庫,他們的修行很好。有一天,他們請求佛陀允許他們前往森林裡禪修,佛陀許可之後,他們就出發,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 莊,尋找適合的森林。供養他們的村民們問僧眾要去哪裡,比庫們就說要尋找一個適合修行的森林,這個村莊附近有一片很大的樹林。村民們就邀請比庫們住在那座森林,他們願意供養比庫的生活所需,於是比庫們就接受瞭村民的邀請。

比庫們在森林中討論後,決意要在森林中精進禪修,那是他們出傢的真正目的。他們開始在森林中修習觀禪,當他們修習時,由於他們的戒行和美德,使得樹神們無法留在樹上,紛紛下到地面上來。一開始樹神以為比庫們隻是暫時住在那裡,但是一天天的過去,比庫們沒有離開。於是這些樹神們在晚上把自己變成可怕的相貌, 並發出恐怖的聲音和臭味來驚嚇這些比庫,比庫們因此開始生病,沒辦法禪修。比庫們聚在一起討論,發現大傢都遇到同樣的問題,於是他們決定回去舍衛城請教佛陀,看他們應該去哪裡修行。

佛陀用他的神通力觀察什麼地方最適合他們修行,發現還是同樣那一座森林。先前比庫們在森林裡直接修行觀禪並不適合他們,應該以修習慈愛來作為他們的基本業處,再轉修觀禪。佛陀便教導他們《應作慈愛經》的十首偈頌,並教他們如何修習慈愛,囑咐他們回到原先的森林,在回到森林的路上要念誦《應作慈愛經》,並時時散播慈愛。比庫們完全地學習瞭《應作慈愛經》和慈禪後,在回程的路上就持續念誦《慈愛經》。樹神們感受到比庫們的慈愛,就從樹上下來,變成人的樣子,幫他們拿缽並帶他們去寮房,拿水送到他們的寮房並做一些其他的服務。這些樹神因為感受到比庫們的慈愛而開始幫助他們。

從這時候開始,比庫們在禪修前都先修習慈愛,他們都在短時間內證得慈心禪那,並於慈心禪那後轉修觀禪,觀察色法和名法及其無常。有一天,佛陀以神通觀察到五百位比庫的觀智都已經成熟,可證得聖道聖果,就用他的光芒出現在比庫們面前,對他們說法。在聽法的時候,五百位比庫都證得阿拉漢道果。他們在雨安居的第一個月就證得瞭阿拉漢道果,三個月雨安居結束後,他們回到舍衛城去禮敬佛陀。

這就是《應作慈愛經》的故事,如果我們念誦《應作慈愛經》並修習慈心禪,是很殊勝而且很有利益的修持。如果知道這部經的意義,會有更多的利益。這部經共有十首偈頌,前面二個半偈頌是關於我們應當培育的戒德和美德,接下來的六個半偈頌是關於如何修習慈禪,最後一個偈頌是關於觀禪的智慧。所以這部經包含瞭戒定慧三學。我的老師曾教導弟子們,每天念誦這部經二十一遍,這是很有利益的,許多比庫及居士這麼試過,並得到瞭利益。

有一個居士的工作是訓練警察的教官,有一天他被人起訴,但他並沒有犯任何過錯,是被冤枉的。他來見尊者,尊者教他每天念誦《應作慈愛經》二十一遍,並散播慈愛給那些冤枉他的人,過瞭一段時間,他對尊者報告說他的問題已經解決瞭,他領回他的薪水並恢復他的工作,《應作慈愛經》對他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居士的傢庭缺乏和諧,他受瞭很多苦,覺得生命很沒意義。他的姊妹們就來見尊者,告訴尊者他的問題,請求尊者幫助他。尊者見到這位居士,就教他每天念誦《應作慈愛經》二十一遍,於是他每天念誦《應作慈愛經》二十一遍,有時候甚至念一百遍。後來,他去見尊者並向尊者報告說他的傢庭問題已經解決瞭。他們以這個方法體驗到《應作慈愛經》的利益。

當我們要去一個新的地方時,我們都應該先散播慈愛給那個地方,到達那個地方後也要散播慈愛。修習慈愛有十一種利益,包括人會喜歡你、非人會喜歡你、天神也會保護你等等。如果我們散播慈愛並念誦《慈愛經》,也會獲得這十一種利益。以這個地方為例,這裡也有許多樹神,所以當我們散播慈愛給他們,他們也會保護我們。所以你們應該散播慈愛給護法神。

關於禪修的問答

信眾問:

修習入出息念時,從開始覺知呼吸直到禪相的這個階段是否可以自行修習,等到有禪相時再請求老師指導?

聖法長老答:

可以的,在佛陀時代也是有許多居士及比庫都是自己修習的,在印度及其他國傢也有許多人這樣做,而且他們的禪修也是可以進步的。但是當他們遇到禪修上的問題時,就必須去找老師。如果沒有任何困難,可以自己修習到禪相的階段或是更深的定力。當自己在傢裡修習時,假如有任何的害怕或恐懼,隻要憶念佛陀,害怕就會消失。所以在傢裡修習,也是可能培育起定力的。

信眾問:

「作意」在禪修上是不是很重要的關鍵?假如在禪修時習慣性用力,應該怎麼辦?

聖法長老答:

要培育禪修,作意或決意是很有用的,我們應該有決意,這個決意是一種善的欲,如果有善的欲,就能夠培育禪修。如果一個禪修者沒有作意就無法繼續禪修至止觀的成就。所以,禪修者心裡一定要決意:「我要持續禪修直到達到目標。」

關於習慣性用力的問題,我們禪修時不應該太用力。佛陀教導我們以中道修行,精進力太多或精進力不足都是不適合的,如果太用力,會造成很多幹擾,禪修會進步很慢;如果精進力不足也無法培育起定力。應該以中道的方式,以平衡的精進力來禪修。

信眾問:

對於有心想修行的十戒尼或女性修行者,在邁向解脫的道路上,有什麼應該特別留意或是避免的呢?

聖法長老答:

不隻是女眾,男眾也必須註意:

1、持戒必須清凈,如果持戒清凈,對佛法就有信心。

2、禪修或修習止禪時要避開吵雜的地方,避免講話或聽他人講話,避開外在的事緣,要一直保持善心。

3、要持續地把心安住在禪修的所緣上。

4、保持自己身體的潔凈及周圍環境的幹凈。這對於禪修者而言很重要,因為當自己的身體及周圍的環境幹凈,心也會自然的平靜。

5、要修習慈愛,散播慈愛,讓心保持在無瞋的狀態,假如在禪修時生起瞋心或是情緒化,定力一定會掉下來。所以慈愛非常重要。

6、要避免我慢,有些禪修者禪修進步,有一些定力,就會去告訴其他禪修者自己的進步,但他在講的時候,沒有註意到自己的慢心已經生起來瞭,這樣的慢心就會影響禪修。

7、其他還有很多的障礙要去克服,並時時保持善心,我們的禪修才會進步。

信眾問:

是否可以瞭解大長老的生平故事?

聖法長老答:

佛陀曾經教導我們不應該講自己生平的故事,因為會增加我們的煩惱。不過有一些事情是可以說的。

首先是關於為什麼會出傢?當我很小,不會走路,還在母親懷抱的時候,就記得自己是從一個很高的地方來的,而且還要回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是要出傢的。但是那時候還不明白什麼是出傢,直到九歲時,就開始和傢人、親戚一起受持八戒,那時傢裡附近有一座森林道場,就去那裡和裡面的尊者學禪修,當時尊者教導的是慈 愛。於是我就開始修習慈愛,打坐很舒服,有時打坐五到十分鐘,就感覺好像飛在天空般的舒服。當時心裡想:「我也不懂佛法,就可以感到這麼舒服,如果出傢的話,一定可以得到更多,所以我應該出傢。」

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有出傢的念頭,直到十六歲的時候有機會可以出傢,戒師是一個非常好的森林比庫,持戒很清凈,也有教導禪修。當時就跟著戒師開始過著沙彌的生活,也向其他的森林比庫們學習。後來,受瞭比庫戒,就開始學習更多佛法。當時的老師們都教導我很多佛法。受瞭比庫戒兩年後,就開始學習並背誦三藏,當時已經懂巴利語,對背誦三藏很有興趣,也很開心,打坐也很好,相當的快樂。當時和戒師及其他老師學習時,都非常遵從老師的教導,老師開示什麼,我都很聽話,遵照老師的教導去做,所以每一個老師都很疼愛我。因為懂巴利三藏,所以也開始對信眾開示佛法。

在自己比庫的生命中,35年的時間都有教導禪修及開示佛法。禪修是依據《清凈道論》教導止禪及觀禪的。在1994年時,聽說緬甸有位帕奧禪師,於是在1996年1月2日前往帕奧禪林學習,當時就緊緊的跟隨帕奧禪師學習,非常的開心。1997年我們邀請帕奧禪師等九到十位尊者到斯裡蘭卡,開始傳授帕奧禪法,當時是由尚智尊者在斯裡蘭卡教導帕奧禪法的。當時由於教導帕奧禪法,我原本是住在其他地方的,但從那時候開始,就到龍樹林僧寺,把道場建立瞭起來。

在出傢的生命中,因為一都非常聽從戒師及導師的教導,所以心裡一直都非常開心的學習。在整個出傢的生命中,都沒有什麼覺得懊悔、遺憾或是需要懺悔的事,從來沒有被投訴,從來不曾責備任何人或是對其他比庫做過任何的壞事,經常都安住在慈愛中,和其他人接觸時經常都在培育忍辱。經常祝願其他的禪修者們也都能培育慈愛及忍辱,並成就禪修。

在此,希望所有的出傢眾們,包括十戒尼們,也都能培育慈愛及忍辱,好好的修習佛陀的教法,直到嘗到法味,直到體證涅槃。

原文標題:聖法大長老-應做慈愛經及問答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南傳森林派的足跡

閱讀全文
上壹篇:寺廟三解脫門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