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班迪達尊者:修行的目的是為什麼?為瞭瞭知真實

班迪達尊者:修行的目的是為什麼?為瞭瞭知真實

時間:2019-11-29 16:55:5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修行的目的是為什麼?為瞭瞭知真實

當佛陀成道的那個時刻,有許多的天人,有許多的梵天,不斷向佛陀禮敬,這些天人,梵天禮敬的時候,也用瞭剛才大傢念的偈頌,偈頌的巴利文就說“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它的意思是禮敬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這裡面首先的“Namo”是禮敬的意思,禮敬代表折伏自己的我慢心。假如自己有貢高我慢的話,絕對不會去恭敬對方的,對方有什麼不瞭起,我也不是跟他一樣。有貢高我慢的人,往往不會去禮敬對方的。當時佛陀把所有的煩惱斷除無餘,佛陀的內心以及他的身上都是清凈無染的,所以佛陀是我們恭敬的對象。

佛陀許多種功德裡面有一種功德叫作是“應供”,“應供”巴利文叫作“araham ”。它的意思就是我們應當要禮敬的對象,我們為什麼要禮敬佛陀呢?因為佛陀已經斷除瞭貪心,貪心裡面分別有微細的、中等的、粗野的,佛陀把所有的一切的貪心斷除無餘。當然也包括斷除嗔心,嗔心也包括三種層次,微細的、中等的和粗野的,佛陀把一切的嗔心亦斷除無餘。甚至還有愚癡,愚癡也有微細、中等和粗野的,佛陀把一切的愚癡、無明也斷除瞭。當佛陀在圓滿他的波羅蜜,斷除瞭一切的煩惱的同時,佛陀也找尋到瞭一套修行方法。佛陀也不是靠尊師傳授的,是無師自通的,佛陀因為是斷除瞭一切煩惱,所以可以成為我們應當禮敬的對象。

佛陀的功德裡面其中有一種功德叫作是“應供”,包括我們人天,梵天都值得去恭敬,禮拜,禮敬的對象。佛陀的功德也可以叫“果”,既然有果就必然有因,促成佛陀的這個功德的因有哪些?他修行的戒、定、慧,戒可以去除掉的比較粗糙、違犯的煩惱,由戒去除掉違犯的煩惱,粗糙的煩惱,進一步內心裡面生起的煩惱,必然是需靠修定去除的。我們世間上有句話是說,我們沒有生病之前,要吃一點補充營養的食品,避免生病,或者沒有發生火災之前,我們必須要防患於未燃。佛陀也是同樣的,在修行法裡面,他不斷守護他的那顆心,避免在內心裡面生起煩惱,煩惱也有身口違犯的煩惱,也有內心裡面生起的煩惱,還有一種微細的隨眠煩惱。而隨眠煩惱,假如你對境生心,它就會立刻生起的貪心,或者是嗔心,或者是愚癡;如果是對境不相應的時候,凡夫以為是自己內心裡面沒有煩惱,其實這種隨眠的、潛伏性的煩惱永遠會跟著我們。

而佛陀是由修慧的方式,也寂滅瞭那種極微細、潛伏、隨眠的煩惱。佛陀在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假如內心生起瞭煩惱,縱使守護瞭這顆心,生起煩惱也是難免的,一旦生起煩惱,好象是火在燃燒一般,得要立刻去撲滅它。所以各位行者,雖然是有在觀照,但是內心裡面還是會有生起煩惱的時候,應立刻去撲滅它,煩惱也是可以被你透過觀照去剔除的。佛陀的修行法裡面也是有這種的修行方式,以去除貪、嗔、癡,所以佛陀有這種的應供的功德,它來自於佛陀修行圓滿的所謂的戒、定、慧。佛陀是因為圓滿瞭戒、定、慧,內心裡面沒有煩惱,佛陀是清凈無染的,所以可以成為我們應供的恭敬的對象,因此把佛陀比喻成一個寶。如果寶石裡面有瑕疵,或者是寶石不清凈的話,寶石的價格是偏低的,如果一個寶石裡面沒有瑕疵,而且非常清澈的話,寶石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佛陀是斷除瞭一切煩惱,他內心都是清凈無染的,所以佛陀就可以作為我們恭敬的對象。

佛陀的清凈和阿羅漢的清凈是有一點不同的,阿羅漢雖然是斷除瞭一切煩惱,總是還會有遺留的習氣,阿羅漢斷除煩惱是沒有錯,但是還留下來的是習性,這種的道理要用什麼樣的比喻來說明?我們就用酒瓶來比喻,酒瓶裡面的酒倒出去瞭,瓶子裡面是沒有酒的,但是瓶子裡面總是還殘留酒的味道。同樣的阿羅漢聖果已經斷除瞭煩惱,但是遺留瞭一種習性,但是佛陀斷除煩惱的過程當中,不但是他酒沒有瞭,連殘留的酒的味道也沒有瞭,所以佛陀斷除煩惱的過程當中,他是徹底的一種清凈無染,所以佛陀就有“應供”的功德。在佛陀的種種的功德當中,“應供”的功德就證明瞭佛陀是清凈無染的。

斷除一切的煩惱中,包括一切煩惱的種子也把它斷除瞭,因此佛陀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是清凈無染的,因為佛陀的清凈無染,也成為我們一個恭敬的對象,假如他沒有清凈的話,是不作為大眾禮敬的對象。佛陀為什麼有這種的功德呢?為什麼有這樣的果報呢?必然會是有一個“因”,這個因來自佛陀在修習“三學”,瞭解瞭佛陀應供的功德的時候,我們以後在禮敬佛陀的時候,我們的註意力不能隻限於是佛像而已,我們必然要註意到佛陀的功德,這樣我們禮拜的功德就非常殊勝的。假如我們的心限制在佛像的莊嚴的話,我們禮拜的意義是不足夠的,從此我們禮拜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要導向佛陀的功德,著意於佛陀的功德。佛陀身心都是清凈的,佛陀他是瞭解瞭真實的道理,而自己修行圓滿之後,他再度把自己修行的方法留給世間,傳給眾生,這句話是非常重要,佛陀自己修行圓滿之後,再把修行方法傳給世間人。

講完瞭佛陀的應供功德之後,我們也要知道佛陀所斷除的煩惱裡面有所謂的貪、嗔、癡,我慢以及邪見,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無明,無明有兩種的意思,第一個是叫做不瞭知真實的,這叫做是無明。第二個瞭知是錯誤的,也叫做是無明。但是佛陀是沒有依靠尊師,他自己也能洞察瞭知真實法,勝義法,或者是四聖諦法,所以佛陀是自覺的。過去無明的地方,由明代替過去的無明,好象光線代替黑暗一樣,當阿羅漢道智、果智出現的時候,就能去除無始累劫跟著我們來的無明的煩惱。無明在經典裡面有一個比喻,就是眼睛裡面的白內障,眼睛裡面有白內障的話,我們看得不清楚,不但看得不清楚,而且看的是不正確的,比如說看到的短形物質,以為是長形的,看到是白色物質,因為白內障的關系,以為是黑色的。這種的現象是由於我們的無明、無智。無明、無智是指所知道的現象都是顛倒的,不正確的,但是佛陀由他的種種波羅蜜去除瞭他的無明、無智的煩惱,我們把佛陀叫做“覺者”,“覺者”的巴利文叫“ Buddha ”,而佛陀瞭知的過程當中,親自證知,沒有依靠他人,所以也叫“自覺”,“自覺”的巴利文叫做“sambuddha ”。佛陀有另外一種的功德是正遍知,正遍知的巴利文叫做是“sammasambuddha ”,它的意思是佛陀是正確的瞭解一切,所以叫正遍知。佛陀有應供的功德,他還有正遍知的功德。

各位行者,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瞭要瞭知真實的勝義法,或者是四聖諦法,為瞭要瞭解這真實法,我們必須也得要去除貪心、嗔心現起的煩惱,就好像是說,我們要看得清楚,看得正確,我們必須要去除掉眼睛裡面的白內障,我們去除掉瞭白內障以後,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清凈的、清澈的、清楚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為瞭要瞭解佛陀所說的真實的道理,我們要去除內心的煩惱。佛陀過去修習的時候,也象各位修習的時候一樣,也必然要建立清凈的戒律,由清凈的戒律去除掉違犯煩惱,而內心裡面生起的煩惱,必然是由修定的方式來去除掉,來防禦,就算內心裡面生起煩惱的時候,也要用自己內心的定力去對治,我們具備的戒、具備的定的話,智慧就會自然的生起,就好象我們去除掉白內障的時候,所看到的都是真實的。當佛陀生起瞭智慧,在成道之後,也開始說法,說法的內容都是要對治我們煩惱的一些禪修方法。

佛陀斷除煩惱之後,無論是在公開的場所,還是在私底下,都不再生起違犯煩惱,心裡邊也不會做一些不清凈的行為,不清凈的思維。佛陀已把所有一切的煩惱,透過三學去除掉瞭,一旦我們三學修行的方法具備的時候,縱使得不到身邊人的稱贊,但是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批評,因為是你們內心當中具德的三學,身業、語業、意業都是清凈的。三學圓滿的人足以稱為標準的人類。當我們在凈修三學時,不斷培養的是一種標準的人類的心態,具備三學之後,也能夠作為人中之人。佛陀過去也象各位行者一樣,不斷地圓滿三學,三學的修行的方法具備瞭,圓滿之後,他才告訴世間人說,這些修行的方法,法能提升我們的生命,假如沒有修習,內心裡面充滿煩惱,當然內心裡面的煩惱又會讓我們向下沉淪,不能讓我們成為人中之人。現在佛陀瞭解瞭清凈修行的方法之後,他就告訴瞭我們這些方法。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