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班迪達尊者:人間是可以培養正念的地方

班迪達尊者:人間是可以培養正念的地方

時間:2019-11-29 16:56:2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人間是可以培養正念的地方

因為過去世當中自己具備清凈的戒律,所以這一生當中我們投生到人界,或是投生到天界,人天的欲界是充滿著欲樂,充滿著五種所緣,我們現在獲得人的生命,我們由過去的佈施的功德,我們做人的生活品質樣樣具備,也就是說看到的色所緣都是美好的,生活當中充滿著五種的欲樂,因為看到的都是好的色所緣,自己放不下,進而就執取瞭自己目前所看到的色所緣,有些人聽到瞭好的聲所緣,所以也執取,尤其是男女自身,總是給人一種執取的機會,第三種是一種香所緣,味道好的,好的氣息,我們也會執取,還有好的味道,因為要吃好的味道,我們也辛苦地要做出種種不同的飲食,烹飪出種種美味的菜肴,而觸所緣來講的話,尤其人類都會貪著男女的一種觸感,一旦有男女的觸感的經驗之下,總是會有執取這種執取內心裡面會有糾纏的現象,糾纏現象的巴利文叫做“guna ”。它的意思是執著,進而是放不下,絕大部分的時間耗費在享受五欲之樂,五欲之樂故然是好的,但是這種的快樂也可以比喻為致命之樂,也可以比喻為可畏之樂,享受五欲之樂到後來會傷害到自己的生命,所以五欲之樂是恐懼的,是致命的。

過去我們都有行佈施,我們都有持戒,因此我們現在的人類自己做人的生命生活都是良好的,在好的生活當中會享受到五種的欲樂,五種的欲樂是不究竟的,也是沒有保障的,所以佛陀說完瞭《佈施論》,說完瞭《持戒論》之後,說的是《貪欲過患論》,貪欲過患論的巴利文叫做“kamamam-adinava-katha ”。惡趣眾生由於他們生活在惡趣裡面,所以他們生活當中充滿著痛苦,他們的痛苦是紛沓而來,一拔痛苦還沒有結束,另一拔痛苦也相繼而來,所以惡趣眾生是沒有辦法提起正念,所以受到極大的痛苦。天界是充滿著五欲之樂,而它的五欲的快樂充滿在他們的身心,而五欲之樂也是紛沓而來,他們是享受無止境的五種欲樂,他們也是沒有辦法提起正念,而人間是苦樂參半的,在人間都能提起正念,因為我們有瞭正念,我們不去做不善法,我們遠離不善法,我們積極行善法,我們遠離痛苦,我們要獲得快樂,所以人間是能提起正念,同時也是能培養正念的地方。

因為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人間,我們必需要自己提起正念,必需要行善法,必需要提起善法,在人間,我們要做不善法,我們也能在人間中造五逆之罪,就能造極惡的不善法,在人間,假如你要行善,也能累積成佛的種種的波羅蜜,也能行菩薩道。菩薩,巴利文叫做“ bodhisatta ”。所以人間是苦樂參半而能提起正念的一個地方。有的時候菩薩投生在長壽天,因為天界的壽命很長,而菩薩呢就沒有機緣行十種波羅蜜,要行佈施波羅蜜,佈施波羅蜜的巴利文叫做“dana-parami ”,在天界要行佈施波羅蜜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在天界要行出離波羅蜜也是很難的,出離波羅蜜在人間裡面,出傢在森林裡面修清凈的修行的方法,或者是修毗婆舍那,在天界要修出離波羅蜜也是沒有機緣的。出離波羅蜜的巴利文叫做“ nikkhama-parami ”。在天界因為沒有機緣圓各種波羅蜜,菩薩在投生到長壽天的時候,他沒有結束他的生命,他自己先做一個決意,他就可以投生在人間,這是在經典裡面對菩薩投生的部分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所以奉勸各位行者不要發願投生在天界,在天界要行波羅蜜是不容易的。

天界不是可以圓滿波羅蜜的一種境界,因為忙於享受天人之樂,因為天上的五欲之樂也是致命之樂,因為沒有辦法圓波羅蜜,我們就要到人間,我們人間凡夫巴利文叫做“manussa ”。凡夫的意思是具有勇猛心的人,為什麼具有勇猛心的人叫做是凡夫呢?因為凡夫的勇猛在於行惡,勇猛在於行善。在人間,凡夫要野蠻起來,也可以造極大的一種罪惡。凡夫的第一種解釋是勇猛在於行惡,是故名為凡夫。第二種的解釋在於勇猛在於行善,所以故各為凡夫,因為在人間要行種種的善行,在人間是可以完成的,或者是要行菩薩道,要獲得一切知智,要成佛也是在人間。我們看佛陀,他是自己覺瞭,令他人覺,他是自己調伏瞭之後令他人調伏,他是寂滅瞭自己的煩惱之後,才令他人寂滅煩惱,他是自度之後才去度人,所以在人間要行菩薩道,也能可以完成在人間,這個人間是最後的成佛的一種境界,是最好行波羅蜜的一種境界,尚未完成的波羅蜜也可以在人間完成,所以佛陀也是在人間累積瞭種種知識,佛陀所說的法不是從書本裡面讀來的,也不是透過他的一種思維,是他實際體證的一切知智,證得瞭一切知智之後,他才會和眾生說法。所以這裡向各位說明的是首先自己要去瞭知,要去親證,要去具備,自己的具備的現象叫圓波羅蜜,自己瞭解瞭之後才能去度他人。

我剛剛有解釋到凡夫,巴利文叫做“manussa ”。它的意思在於勇猛在於行惡,勇猛在於行善,是故名為凡夫。眾生為何處於污穢之中,原因是眾生內心裡面需求的貪心是非常強烈,所以沒有辦法脫離欲界或是三界,所以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和眾生,這種欲望有許多的過患,在座的各位行者,假如仔仔細細聽今天的開示,欲望是給我們帶來許多的過患。假如我們沒有辦法觀察到欲樂的過患,需求心就會越來越強,我們就會需求獲得五種欲樂,所以佛陀陳述欲樂的過患,也讓我們減少貪求五欲之樂的需求。仔細聽瞭今天的開示之後,也讓我們瞭解欲樂許多的過患,為瞭要去除掉欲樂的過患,我們必然要修行。

貪欲有許多帶給我們的過患,因為欲樂是沒有實質的,也可以喻為致命之樂,可畏之樂。我們現在處在人界或是天界,由於過去我們累積不少的善業,功德,作為人我們也會享受到在人間的五欲,或者是作為天人,在天界也會享受到天上的五欲,但是享受總是不夠的,有的人為瞭享受五欲化瞭不少時間,佛陀也瞭解瞭這一點,因為在享受五欲之樂,在沒有行新的善法的情況之下,這個人要輪回到下一生的生命當中,必然會面對許多的痛苦,他的生命也會向下沉淪,佛陀看到瞭這種現象,生起瞭悲憫之心,陳述瞭欲望的過患,這些欲望帶給我們許多的痛苦,當然這些五欲之樂是一種享樂的事情,也把我們的生命向下沉淪,五欲的生命必然是一種污穢的,佛陀瞭解這些道理,讓這些眾生不要耗費太多時間去享受這種五欲之樂。

我們要名法和色法相續不間斷的情況之下,形成瞭一種輪回,在輪回的過程當中心裡面充滿瞭染心,嗔心,癡心,因為眾生是更向於不善法,所以巴利文有一句話“ papasmim hamali mano ”,它的意思是眾生的心意是比較偏向於享樂在不善法,我們絕大部分時間內心是污垢和不清凈的,難得有一點點的時間來禪修,而內心裡面才有一點點的清凈,但是一點點的內心的清凈不足於把我們的生命提升,我們內心的清凈必需要加強,所以要用功努力,實踐禪法,我們會憶念佛陀的功德,或是閱讀佛陀的經典,但是沒有實踐的情況,很難建立內心的清凈,所以佛陀也會用過患來告訴我們要舍棄內心裡面的這些欲望。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