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丨“依止”的真正內涵(內附視頻)
▲以下文字根據視頻內容整理編輯而成,請觀看視頻學習
各位有緣,阿彌陀佛。
今天一上午,最後來到這個地方,剛才拜瞭一下,也借花獻佛把0所得的哈達也獻給這個殿主瞭,為什麼在這裡呢,可能大傢還不明白,給介紹一下吧,一早上我們講觀音菩薩的種種的感應,現在呢,到瞭一位觀音菩薩的化身,老和尚的紀念堂瞭。就是我們普陀山中興前老和尚,妙善長老。
很多法呢確實是這種不可思議的顯現。其實妙善長老他出傢的時候也沒有料到說會來普陀山後來,當然他師父給起名字的時候,也沒有這麼刻意的想,但是呢觀音菩薩的法號,眾所周知不是叫妙善嘛,剛好呢老和尚出傢的時候呢,他的恩師也給賜法名叫妙善。正是這個巧合呢,後來一切不思議的這種住持因緣呀,也給予瞭印證。
稍對普陀山有所瞭解的人呢都知道,妙善長老呀自從我們改革開放以後呢,恢復宗教活動場所以來,他是對普陀山呢賦予瞭全部的心血。真的是功德無量,像我們一路走過來,南海觀音大佛,就是他著手建的。那麼普陀山佛學院這些年來培養瞭無數的僧才,也是他手上建的。甚至那邊的那個普濟醫院,當時島上呢包括居民也沒有看病的地方,也是妙善長老建的,所以說為瞭緬懷他的功德呢在這裡給他建瞭這麼一座紀念堂。
當然今天呢我們坐在這呢,還不是側重歌功頌德老和尚的業績。而是要給大傢講一段呢,他與他徒弟之間的,師徒的這種相應故事。妙善長老年輕的時候呢,那會在寧波呀,有名的這些古剎基本上都參學過,那麼在當時親近的是揚州高旻寺。親近過來果老和尚,也十分器重他,後來他還在揚州的高旻寺當過方丈,那麼用功呢,可能後來身體出瞭一點問題,就來到普陀山,這個地方叫法華靈洞閉關潛修。
潛修的過程中呢,因為他是依著天臺宗的教法修的觀,所以他對這個摩訶止觀呢也是有深入的實踐,後來的功德也是同他的幾期的閉關中,所顯現的一種福德吧。當時呢他有一位徒弟,收瞭一個出傢徒弟,這位出傢徒弟呢後來隨著特殊的歷史時期吧,就沒辦法,還俗瞭。還俗瞭以後還叫他的原來的名字,姓王,叫王友昌。當我後來來普陀山的時候,他已經都叫他老王瞭。
那個時候老和尚已經圓寂瞭嘛,他依然在普陀山做職工,在山上發心。老和尚閉關的時候呀,大傢知道那個年代是非常辛苦的,沒有吃,沒有穿,吃穿都很困難。那麼這個友昌,當時已經成瞭俗傢弟子瞭,對他師父的功德能夠信受到什麼程度呢,他傢裡的妻兒老小,因為他不是已經娶妻生子瞭嘛,妻兒老小口糧都還不太足,也就是還吃不著的情況下呢,他扛瞭一袋大米送到山上,供養他的恩師。就來護持他修行。你看這個功德的相續呀,我每次講到這裡,我說的時候都非常感動,因為這個因緣相續,後來老和尚在山上當瞭全山方丈,住持普陀的時候呢,那個時候開始普陀已經興旺瞭,香火開始旺起來瞭,整個海內外的朝山的四眾弟子呢也越來越多瞭。
那他一直還是留在老和尚身邊,給他做侍者。直至後來呢,妙善長老的紀念堂修起來以後,來就是這個法華靈洞,一直還是王友昌,他的弟子老王守著。除瞭前面紀念堂裡面供的妙老的銅像以外呢,上面的一切佈置呀,還是按照妙老生前的時候,他在丈室的這種起居的這一些傢具呀,書桌呀,佛堂呀,那麼老王呢住在上面,每天還依然還跟妙老在世一樣,給他把床鋪呀打掃的幹幹凈凈,還要去問訊,去請法,睡之前還要去請安。把這個裡裡外外收拾的很幹凈。就跟妙老依然還常住在這裡一樣。你看人傢的這份敬師之心吧,現在老王因為上瞭歲數瞭,已經回傢去頤養天年瞭。是兩年前的事情,在此之前呢一直如此,我們也隨喜王友昌居士,老王的這個發心吧。
所以我們講到的常說,依止上師,依止這個師尊呀,要這樣的來依止。真的是患難之中才見真情。自己沒的吃來供養師父。用功伴道。現在我們常說依止善知識呀,依止善知識,一定要先觀察善知識的功德到位瞭以後,那就毫不猶豫的去依其而止。就是所有善知識的言行教導。我們看到他的功德呀種種行為呀,就是要生起信心來。甚至在這個相比較或者另外的一些其它方面來的信息中呢,經過取舍抉擇全部都依自己所依的善知識而行就可以瞭。不依任何其他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授善知識。現在人來講呢,很少有能做到這樣的。包括久修的佛弟子也未必如此。
你看比如我們說敬師的功德吧,其實在佛門裡邊是真的有很具體的規矩的。像我們依止師呀,在師尊比如說他在教戒或者呵斥你的時候,你不能夠有逆言。就是不能說我們世間的父母親一句話不對瞭就頂撞。
可是在佛門的規矩裡邊,像沙彌律儀裡面就有,不能夠有逆言來頂撞師長。而且心裡還不能夠有不痛快。特別是不能表現在臉上。給這個師長去供奉或者去捧上飲食的時候呢要雙手端。不能單手隨便給的。師長在坐禪呀,誦經呀,講法呀,乃至休息呀洗涮的時候是不能夠去頂禮的,不能說趕緊碰上給磕一個頭。這都不如法。特別是比如說師父很累瞭,說好瞭今天就這樣你去吧,你要趕緊就依教奉行就要去,不要說還想待一會兒再讓我說兩句。臉上還很不痛快。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做到如法的依止。依止依止大傢要顧名思義,就是依著師長的言行,止就是說停頓在這,就這麼做瞭就行瞭。你不要再有自己的一些主意出來。
你看很多時候,我們常講到說依教奉行吧,那我們現在有時候見瞭師父要磕頭,禮拜。那師父說,好瞭,禮佛一拜,你就依教奉行禮佛一拜就好瞭,或者師父這會不方便,說免禮,你就問個訊,說依教奉行阿彌陀佛也就好瞭,有的人不行,非要強行拜,說那好,一拜就好,不行,要拜三拜。三拜不夠要六拜,非得把自己的心情要發揮完瞭才算數。
實際上這就一個從現象上來講沒有依止心。雖然好像你拜瞭表達瞭恭敬瞭,實際上是對師父的不敬。師父說免禮,你說依教奉行,雖然好像行為上沒有拜,但是呢你的依止心反而體現出來瞭依教奉行。這就是說到這個依師瞭,說幾點插曲吧,那我們剛才講到瞭說,妙老呀跟他的弟子老王的這個故事,供養給大傢,其實呢不僅僅佛門裡的師徒關系,我們在世間的父母子女關系,在單位上的上下級關系,都需要這樣的恭敬。這樣的規矩這樣的方圓,有瞭這樣的一種,可以說是一種心態吧,才能夠體現出來世間的道德,人際關系的軌則。才能夠相安無事,各守其分。所以今天呢也在這麼一個格外的地方吧,借這個分享呢來緬懷一下妙善長老。在此呢也隨喜他老人傢的功德。
我們飲水思源,現在到瞭普陀山來朝拜。特別是我們出傢師父能夠常住在這裡,已經有這麼好的條件,都是妙善長老呢從他那個時候給我們緣起交待過來,所以特別的感恩。當然也講到說,他的弟子對於師尊的這種供養,依止,這就是規矩。每個人都需要規矩。特別是學佛,作為三寶弟子,更需要規矩。不要說點點滴滴,你咋事那麼多呢,大傢要知道,隻有行,也就是你的身體行為上規矩瞭,你的心才能規矩。隻有心規矩以後,才能夠入道,才能修道,才能夠證道。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上妙下善老和尚!
原標題:“依止”的真正內涵,學佛多年的人都不一定知道!丨《普陀山的小故事》20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