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宗道法師:流浪三界的我們,需要一個安樂窩

宗道法師:流浪三界的我們,需要一個安樂窩

時間:2019-12-03 16:58:2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宗道法師:流浪三界的我們,需要一個安樂窩

北宋易學大傢邵康節晚年居住的地方,叫安樂窩,聽到這個詞挺高興。學習我們這個法門,對這個詞是不陌生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安樂”兩個字都很熟悉。

“安樂”這兩字非常好:“安”字,讓人想到安心、安慰、安穩、安定、安全、平安,都是很好的詞;“樂”更好瞭,快樂、喜樂、樂悠悠、樂哈哈。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又安又樂,又樂又安,這是讓人向往的一種境界。

邵康節又加瞭一個“窩”字,“窩”字很溫馨,容易讓人想到小狗、小貓住在暖乎乎的小空間裡,雖然很小、很簡陋,但是很知足。小狗、小貓有窩,就不是流浪狗、流浪貓瞭。

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在流浪,流浪娑婆,流浪十方世界,不要說以佛菩薩來看,就是以天人來看,都是很可憐的,可能天人看我們,真的就像看小貓、小狗一樣。

流浪三界的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安樂窩。

一、安心,是一種奢侈品

娑婆世界想要真安心,其實是很難的,安心是一種奢侈品。

往窗外看,或者走在馬路上,感覺到處處都很躁動。小孩背著很重的書包,要應付考試,有升學的壓力。稍微長大一點,上瞭大學又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工作瞭,要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還要攢錢,買房子、養孩子,也會感覺很不舒暢。結婚瞭,像現在傢庭、夫妻關系比較穩定的,年輕的都不是太多,離婚率都很高。傢庭作為社會的一個細胞,如果傢庭都不穩定,社會不會穩定的。人老瞭,小孩不一定孝順,不一定在身邊,無人贍養的老人非常多,疾病纏身,死亡隨時都有可能找上來。

就算小孩、年輕人、老人一路都很好,一路都很順利,也不一定很安心,還有很多天災人禍,地震、海嘯、臺風,各種自然災害,每天打開新聞,看到的都是這些,意外就更多瞭,數不清的意外事情發生。

我看到這些新聞,經常在心中感慨:活到今天,真是僥幸。因為人死太容易瞭,像一個玻璃球,一掉在地上就碎瞭,生命朝不保夕。

就算沒有天災人禍,也沒有意外,我們內在心靈的不安也很洶湧,怨恨、惱怒、不平、抑鬱、扭曲,這些負面的情緒,在我們心中很難一時消散。

現在是信息的時代,通訊手段越來越高,電話、電腦、qq、微信,多得不得瞭,信息手段越來越高明,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還能看到,不僅能看到靜的,還能看到動的。

這些其實是閻羅王的一種手段,就像撒網抓魚,如果網格很粗、很大,小魚還可以漏掉,現在的網是越編越細、越密,大魚小魚一網打盡。

這些信息無非就是一張關系網,你跟我保持溝通,他跟你保持溝通,保持著密切的溝通,這本質來講是一種業力的纏縛,你的業力跟我的業力纏在一起,他的業力又跟你的業力纏縛在一起,就織成一道道網,越織越細、越織越密,一個都逃不掉。

這些內在的、外在的,都是讓我們心不安的因素。

現在經常有人問:“你幸福嗎?”

其實,安心是幸福基本的前提,如果沒有安心,就談不上幸福瞭。就像一張桌子,如果不是跟地面保持水平的,而是傾斜的,桌子上的東西能安穩地放著嗎?

人也是一樣的,幸福的內容,就好像桌子上的東西,一定要放在安心這張桌子上,才能安穩。

當然,安心的層面很多,有相對的安心,有絕對的安心。剛才說的都還是相對的安心,也就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是我們感知不到的,或者是感知很淺的。

如果以絕對的安心來說,娑婆世界不可能有安心的,佛有一句話:“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像著火的宅子,熊熊大火正在燃燒。

一切眾生就好像在井邊玩的小孩,覺得很好奇,很好玩,往井底一直在望,甚至想往底下跳,他完全不知道後果,一不留神,都有可能掉到井裡邊。

這都是在說明,娑婆世界不安心。

二、無常,才會內心不安

娑婆世界為什麼不安心呢?最根本的就是無常,娑婆世界是無常的,是輪轉的,是業力構成的,是眾生虛作功德構成的,曇鸞大師說:“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是染污相,是破壞相。”

凡夫的一切皆是虛妄業作,虛妄是跟真實相反的,也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起心動念本質來講就是虛妄的。就好像建房子,如果房子是豆腐渣工程,不是真材實料的,平時看不出來,地震的時候就知道瞭,不應該倒的就倒瞭。

如果是紙糊的呢?那豈不是連人都不能住?我們業力所構成的世界,連紙糊的程度都不到,是這麼不堅固,所以不安全,時時刻刻都有可能被無常所吞,山河大地一切無有不被無常所吞的,這樣的環境就很難給我們安心瞭,沒有安心當然就談不上快樂瞭。

三、厭苦,是我們的本能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樂這件事的,出生的時候為什麼哭?因為餓瞭,餓就是不快樂,就找東西吃,吃瞭就舒服瞭。不單是人懂,連動物都懂,有一句話叫“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它不舒服,要找一個清涼的地方。燕子為什麼南飛?因為冬天,天氣寒冷,在北方不舒服,呆不下去瞭,要飛到舒適、快樂的地方。

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厭苦求樂的。

人類的一切行為,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圍繞著厭苦求樂的。現在的科技,無非是讓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藝術、宗教,都是讓人的心靈得到滿足、快樂的。

隻不過絕大部分人缺乏智慧,往往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從一個苦的地方到一個更苦的地方,從黑暗的地方到更黑暗的地方。

即便有人得到暫時的快樂,也像一個癌癥的病人,已經到晚期瞭,隻剩下幾天的壽命,在身上塗瞭一點清涼油,瞬間舒服、緩解一下,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苦之中,以苦為伴,甚至與苦成為一體,而且不自知,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強的反省能力。

苦就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娑婆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我們走到哪,都是被空氣彌漫的;我們走到哪,也都是被苦彌漫的。好像呼吸的空氣都是苦的。

四、不樂,因為本性不凈

為什麼我們不快樂?本質的原因是我們都造瞭不快樂的因。因果相符,佈施就得富貴,持戒就得安穩,忍辱就得端正,善良、慈悲、平和等等,這些都是快樂的因。

我們每天反省一下自己,我們一天究竟有多少的善念呢?我們的善心很微弱。

善導大師說:“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我們發的一點點善心,就像在水上畫瞭一個圈,水上畫圈,畫完瞭之後,瞬間就消失瞭。

道綽大師說:“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我們起的惡念,造的罪業,卻像刮大風、下大雨一樣,片刻不停。這是道綽大師的自我反省,祖師尚且如此,何況是一千年之後的我們。

當然,有人說:“我很富貴,又很平安,人們都很尊敬我,又有學問、智慧、福德、威勢,我不是很快樂嗎?”是,前世確實是種瞭快樂的因,可是要知道今世所享受的福德其實是沒有根的,而且這些福德很可能就成為下一個苦惱的因。

本質來講,三界無安也無樂,這是站在一個很高的立場、角度來作的評判,不能以我們世間人的眼光去看。

《往生論註》說到極樂世界是性功德成就,因為它“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一切都是慈悲所生的,都是從佛性中生的,所以極樂世界一切都是清凈的、快樂的、安穩的。

曇鸞大師講這一段的時候也舉瞭一個反面的例子,娑婆世界也是性功德成就的,隻是我們的性是染污的。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即便是色香味俱全的,很好看,很好聞,很好吃,為什麼吃下去沒多久,到廁所裡邊就變得也不好看,也不好聞,不好吃瞭呢?而且自古都是這樣,不管是皇上還是乞丐,都沒有例外的。

因為性不凈,身就不凈,所以經過不凈的人身這麼一加工,幹凈的東西都變得染污瞭,我們的心跟身最密切,心身像一個機器一樣,不凈的機器怎麼能出幹凈的東西呢?

有人自詡很有修行,很厲害,很高明,可是真有智慧的,去廁所看看是什麼東西就知道瞭,如果不能把臟的東西吃進去,然後變成幹凈的東西,那他的修行要說到什麼程度,可以打個問號的。

我們的性不凈,我們的性也是不安的,不樂的,我們心招感的外境,一定是不安樂的。

五、凈土,才是純樂無苦

有一個地方,有安也有樂的,就是極樂世界,也叫安樂國。

安樂窩很狹小,安樂國卻開闊廣大,無衰無變,清凈安穩,不聞三途八難之苦,但聞自然快樂之音。

極樂世界有什麼安、有什麼樂呢?

曇鸞大師說這是佛不虛作功德成就:

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

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不是凡夫虛妄業成就的,是至堅至固的,在這樣一個安樂的基礎上,才會有樂。

苦的止息就是樂,一個人一直在苦,苦沒有瞭,就是一種樂瞭。這點我體會太深瞭,胃疼得厲害的時候,哪怕有片刻的不痛,都覺得很快樂瞭。我們輪回瞭多久瞭,這時間是算不過來的,輪回瞭這麼久,苦瞭這麼久,一旦往生,不用輪回瞭,輪回止息瞭,暫時能夠休息瞭,這本身不就是一種樂嗎?

經常有人問說:“極樂世界有什麼好?”

我回答說:“先不說往生極樂世界有什麼好,先說不往生極樂世界有什麼不好吧。不要說下地獄、做牛做馬的事情瞭,光說做人就很苦惱瞭,生老病死……現在光說不用這麼苦瞭,不是覺得很快樂瞭嗎?更何況在這個基礎上還有很多樂,而且能成佛,能度眾生。”

極樂世界是三無:

第一,無廁所。因為性清凈的,一切都是清凈的,極樂世界連一粒塵土都是清凈的,沒有不幹凈的東西。

第二,無醫院。因為沒有疾病瞭,極樂世界是不要醫生的。

第三,無火葬場。因為沒有死亡,我們在這個世間都講長壽,活到一兩百歲好像瞭不起的樣子,但是在極樂世界是無量壽。

不臟、不病、不死,身體都是金剛那羅延身,環境好得沒法說瞭。三經中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即便經文講得那麼好,其實能說出來的都是真實的境地中億萬分之一都不到的,因為講的都是我們人類能稍微感知、理解的一小部分而已,很多都是我們人類所不能理解的。極樂世界殊勝快樂的程度。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去瞭就知道瞭。

與娑婆世界的樂對比,極樂世界的樂還有幾個特點。

第一,永恒。一樂永樂,不會散失掉,不像我們這個世間,能夠樂得一時,能夠樂得一世嗎?即便你能樂得一世,能夠樂得世世嗎?不能的。

第二,深徹。在娑婆世界,我們的樂是表面的,很膚淺的,在內心深處、內心最底下,都是很苦惱的。如流水,有表面的流水,有暗流,有時候流表面上沒有流水,底下暗流湧動。我們經常是表面樂,深處不樂。但是極樂世界的樂,從內到外,從淺到深,都是快樂的。

第三,自發。極樂世界的樂是自性裡湧出來的,在娑婆世界則需要依靠的一種外緣,一種環境,一個條件,我們這個世界想要快樂,總需要一個條件。吃得好瞭,穿得好瞭,好看的衣服,美滋滋的。升官啊,考上大學瞭,總之,沒有不需要條件的,不需要外緣來引發我們快樂的。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它不需要外緣,是源源不斷的,像泉水,不需要從別的地方流出來,是從自身直接湧出來的,因為我們自性中有涅槃四德嘛——常樂我凈,我們佛性中本來就有這些快樂的。

第四,自樂樂他。不但自己快樂,還能讓他人快樂,有句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時候自己快樂,但是看到別人不快樂,其實心裡也覺得不快樂。有時候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不快樂,都會挺快樂的,當然這是大乘菩薩的性格。極樂世界的人就是這個特點,不但自己快樂,還能把這種快樂帶給一切人,讓一切不快樂的人都快樂起來,“大悲熏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極樂眾生是被阿彌陀佛大悲心所熏染的,到任何一個法界,都把解脫帶給眾生,把光明帶給眾生。而在娑婆世界,人們常常是以犧牲別人的快樂為代價,換來自己短暫的快樂。

六、念佛,就能去安樂國

這麼好的安樂國,怎麼去呢?

念佛就可以去。這大傢應該都知道,不知道也沒關系,隻要跟著大傢念佛,念到臨終,就可以去瞭。

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也能夠去,就像坐船,有些人目標明確,票提前買好瞭,什麼時候開,到哪裡,船長是誰,坐在哪個位置,旁邊坐的是誰,問得清楚,這樣可以到彼岸。還有一類人,是被一幫人裹挾著,神不知鬼不覺,就跟著人群,簇擁著上船瞭,船一開動,自然也能到彼岸。到瞭彼岸,就到極樂世界瞭,這樣往生的人也不少,古人說:“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簡單,可以給我們安樂,安上加安,樂上加樂,因為我們去的目標是安樂國,方法途徑又很安樂,豈不是安樂上又加瞭安樂。

簡單,就會覺得很安樂,安心又快樂,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以安樂之法,到安樂之處,不但簡單,而且必定往生,給我們最大的安心,最大的安慰。

還有更妙、更好的,就是我們念佛時,阿彌陀佛就跑到我們舌頭上來,講法,放光,人在哪,佛就在哪,不但佛來瞭,菩薩也來瞭,至少有二十五菩薩,隨行影護,走到哪,像影子一樣保護到哪。其實不止二十五菩薩,菩薩在天上就像作戰的軍隊一樣,百重千重,你走到哪,就飄到哪,這是多壯觀啊,我們隻是沒有天眼,看不到而已。

不單是佛來瞭,菩薩來瞭,而且極樂世界也來瞭,極樂世界就在六字名號裡,極樂世界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但是它的氣息,我們能感覺到,極樂世界的氣息就會籠罩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心靈、身體,包括生活的環境,當下就成為一個真正的安樂窩。

邵康節的安樂窩,必須是修養到一定程度,才有內心的體驗,我們的安樂窩不是,即便是一字不識的老太太,都能夠感覺得到,很安穩,很暖和,像小貓小狗的窩一樣。

往生之前,安樂國安樂的氣氛,每個念佛人都會感受到,或深或淺,或早或遲,安詳、自在、喜樂、平和。

當然,有人說:“我念佛念這麼久,一點也沒嘗到,甚至念佛還有苦惱瞭。”也不要緊,你必定會嘗到,因為畢竟會往生,畢竟會安樂,這就太殊勝瞭,不安樂而安樂,這就是他力安樂,不是自力安樂,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安樂。

宗道法師講於洛陽

編輯需要,略有刪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