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量大和尚:在佈施供養中,如何做到心清凈與無分別?
《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文章中說,佈施給畜生、犯戒人、持戒人、離欲外道和佈施陀洹以上的聖者,功德是不一樣的。但有師父教導過我,進寺院供養師父不能隻供養大和尚,應該沒分別心地供養寺廟裡的所有僧人。我想知道,在佈施供養中,怎樣做到心的清凈、無染和無分別?
法量大和尚:“無分別心”是人人本性具足的,但必須依於佛法如理思維抉擇——善分別,方能證得。所以我們先要學會善分別,才能實證無分別。“無分別”,不是石頭草木,不是什麼都不知道。
《維摩詰經》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心安住在第一諦上就是無分別。但是這個無分別是在善分別、善抉擇的基礎上去證入的。我們若沒有善分別、善抉擇,則不能夠證入無分別。“無分別”是與無為法相應的無分別智,不是昏昧無知。
比如說佈施,我們佈施前要有正分別。像文章這裡說的就是一種分別:佈施給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計的福報,佈施犯戒人為千,佈施持戒人為萬,佈施離欲外道為億,佈施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瞭。
你讀到這裡能提這個問題很好,你讀到這裡就要思考:為什麼是這樣?這裡面的究竟深意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佈施畜生,為什麼佈施畜生?因為我們有悲憫心,這個悲憫心會給我們帶來福報,再加上這個佈施的行為,所以會得以百計的福報。
比如說佈施犯戒的人,雖然他犯戒瞭,但我們還能有慈悲,能悲憫而行佈施,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這個人雖然犯瞭戒,但他不犯戒之前也修過很多善法,他犯瞭戒,如果他一旦懺悔、用功,他可能很快就會獲得解脫利益。我們是對戒的尊重,雖然他犯瞭戒,但他還會懺悔、再受戒、再持戒,那他累積的功德就很大。破戒的人我們都會尊重,那佈施持戒人的功德就更大瞭,這是對戒的尊重。因為我們對戒的尊重,這會幫助我們累積廣大的福德。
為什麼佈施離欲外道的功德這麼大?我們尊重戒,持戒的目的就是為瞭調和我們的六根,使六根離欲、不染六塵。這裡的離欲跟聖人是不一樣的。這裡離欲是指這些外道得到禪定,已經降服瞭欲界的煩惱,才可能得到四禪八定。這些有四禪八定的外道,都是離欲外道,因為他降伏瞭五蓋,將五蓋壓住,就會得四禪八定。這個離欲的人跟五蓋熾盛的人是不一樣的,他的功夫、力量是很強大的。
佈施向須陀洹。“向”就是向初果,還沒有證入須陀洹果,但已經馬上就可以證入瞭,向須陀洹就是將要斷除三界見惑,將要證得正見,他前一念心還是在世間,後一念心他可能就證得無漏法,得到瞭無漏正見,就是前一剎那是向心,後一剎那就是果心瞭。這個時候,他的心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供養這樣的人,功德當然是非常有利益的。
就像佛陀經常在故事上講到,如果我們供養一個剛從慈觀裡出來的人,你的功德大得不得瞭。因為當時他正在緣很多很多眾生,給很多眾生發出慈愛,他這樣的心是非常柔軟而廣大的。我們佈施這樣的人,我們的福德因為他的心而廣大。福德都是依心而建立起的,他的心越強大,我們的福德就越廣大,這是依心來看。
如果我們供佛,那福德是不可限量的。因為佛陀的心是最圓滿、最清凈、最究竟的,所以供養佛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非算數譬喻所能及。
我們知道這些差別就是心的差別。福德來自於心,依心來作福德。我們供養的對象,他們心量的差別、心染境的差別,就決定我們福德的差別。
畜生的心是很鈍的,它不懂得抉擇善和惡,所以這種福德是很微小的,因為它的心不廣大,心的力量不夠強。
所以我們要善分別。我們在這裡要學什麼?就是要開發我們的心。我們以清凈的心佈施一切人,福德都是很廣大的。如我們不能有清凈的心,但我們佈施清凈心的人,福德也是很廣大的。
如果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去佈施,那我們佈施的一切人都是佛,沒有畜生、沒有犯戒人、沒有持戒人、沒有外道、沒有聖者,一切平等,這樣的心是非常廣大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心,那供養有這樣心的人也可以。
如果我們能依“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樣的心去供養,福報是最強大。無論我們供養任何一個對象,都猶如供養佛。既然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這個心就是跟佛心相應,就是佛心。依佛心行一切佈施都是佛果,都是佛德,功德就無量無邊。
有人問在世間做慈善跟在佛門種福田有沒有差別?一切都是心的差別,世間的慈善,比如像紅十字會這些慈善機構,如果佈施的人以出世的心、趨向解脫的心去佈施,他的功德是非常殊勝的。如果我們是以有漏的心、求有漏之果的心去佈施,那是無法跟趨向於解脫的心、趨向解脫目標的供養相比的,是天壤之別。
差別就在心的差別。一切的供養、佈施作福,都看我們的心,不同的心就有不同的果報,就有不同的差別。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