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悲田與敬田是兩種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
佈施作福德也如此,有兩種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
(1)悲田把財物分一部分去撫恤孤寡老人,救濟窮人,施舍醫藥,救濟災難等等。這些社會福利、救濟事業就是種福於悲田中。
悲能拔苦,當別人,尤其是有緣的人,痛苦的時候,我們要去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不可以視而不見、麻木不仁。
比如說,曾經綏化的一個佛教徒,領著他的兒子來瞭,說他得瞭肝癌,他的兒子要把肝捐給他移植,讓我們寺院幫助他捐款。因為沒有先例,我們不敢這樣做,如果開瞭這個先例,以後,今天張三來瞭,明天李四來瞭,後天很多人都來瞭怎麼辦?最後我們說:我們可以盡自己所能,給你拿一萬元錢,這總是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做補充的事情,卻沒有辦法包辦替代。
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夠影響、帶動其他的人共同努力,但是不好在寺院裡去做,這個很麻煩,需要有度。你不能說,那好瞭,我們要救濟好人,要救濟這個人;告訴你,如果所有的有病的患者都來瞭怎麼辦?那樣我們會一下子就傻瞭。經常會有人敲我的門說:“我沒有路費瞭,我這樣那樣。”我們怎麼辦?隻能躲起來,對集體,不對個人。這樣的話,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就真的把好事變成瞭壞事!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註意的問題。
因為這是值得同情憐憫的對象。
如果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去幫助他們,那麼我們的慈悲就空置起來瞭,沒有實際說服力。
(2)敬田為兒女的應當孝養自己的父母,做佛弟子的應當敬奉三寶等,這些都是種福在敬田中。
敬是“恭敬”的敬,就是我們所面對尊敬的對象,我們應該要給他們一份責任的供養。當然,這個供養可以是錢,也可以是物,還可以是一個心意、一份信仰的力量,或者是需要一種佛教的外護,這些都是可以的。
因為這是值得尊敬的對象。
因為值得尊敬,所以才需要行動。
凡是種福於悲敬兩種田中,現生或者將來,一定會得到良好的福報。佈施時引起“施福業”(佈施福業),一直隨逐行人。因為從今生到來生,成為水不能淹,火不能燒,盜匪惡王所不能奪的自己的財富,所以說:“施諸悲敬乃真實屬於自己”。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切必有因緣。
這是很重要的內容。據說,須達多長者佈施祇園精舍的時候,在建造精舍的過程中,舍利弗跟他一起去丈量土地;在測量的時候,舍利弗當時就笑瞭,因為天福已經示現,須達多長者死後,將來必然要生在天上。所以我們有理由說:好人一定好自己,壞人必然壞自己,因此不要去恨壞人。我們應當贊嘆好人,不要嗔恨壞人;隨喜好人的佈施功德,影響改變壞人的行為,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有希望,我們的信仰就會有說服力,我們的解脫也才成為可能。
原標題:有兩種福田功德最大——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選
轉自微信公眾號:聞法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