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藕益大師著作《法華會義》的時候,他曾經把每一個修學的位次,或者世間的萬法在修學道理上都冠以八個字,叫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你想懂得修學次第,你必須每一個階段有它的教,就是聖言量,佛所說這個教理。然後這個教隻是語言,語言背後所講的那個理,你還要通達。
△光通那個道理還不行,那個道理要變成你的人生觀,就產生你內在的智慧。
△教和理都是知識。
△那智是知識變成智慧,有瞭智慧以後,我們的煩惱自然就會斷掉。
△所以學佛的唯一標準就是你的煩惱有沒有減少。事實上煩惱就是苦,不煩惱,就是樂。
△教、理、智、斷這四個是從理上、從學上就要先開始,就修學次第的學教,學教、學理、學智、學斷,學會斷煩惱。那麼隻要你這樣去學瞭以後,你的人生就開始修正瞭,所以後面是行、位、因、果。由於內在的煩惱慢慢地斷除瞭,於是你個人的行為開始改變。
△你想改變你修行的位次,一定要問什麼是改變你人生境界的內因?什麼是你改變人生境界的結果,這叫行、位、因、果。
△如果想修行,你必須要知道行、位、因、果是什麼?拿什麼方法來改變你的行為,通過行為,你的位次就是你內在的人生境界位次,修行位次有沒有改?
△根據智者大師《法華玄義》,還有諦光大師的《天臺四教儀》,還有各種天臺宗的著作,《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智度論》、《般若經》,特別是《華嚴經》,那麼這些大乘經論都對我們走向成佛的每個階段有所描述。
藕益大師著作《法華會義》的時候,他曾經把每一個修學的位次,或者世間的萬法在修學道理上都冠以八個字,叫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你想懂得修學次第,你必須每一個階段有它的教,就是聖言量,佛所說這個教理。
然後這個教隻是語言,語言背後所講的那個理,你還要通達。你不能當那個錄音機,或者是復印機一樣,把那個詞背在腦子裡面,那不算,那個隻是教。教背後的那個道理,你要通達啊!光通那個道理還不行,那個道理要變成你的人生觀,就產生你內在的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啊,把教理背下,語言背下來瞭,理論好像也能說通瞭,但是你並沒有這麼看,那就不是你的智慧,那隻是知識,換句話說,教和理都是知識。
那智是知識變成智慧,有瞭智慧以後,我們的煩惱自然就會斷掉。智慧越低,斷的煩惱越少;智慧越高,斷的煩惱越多。所以學佛的唯一標準就是你的煩惱有沒有減少。事實上煩惱就是苦,不煩惱,就是樂。
教、理、智、斷這四個是從理上、從學上就要先開始,就修學次第的學教,學教、學理、學智、學斷,學會斷煩惱。那麼隻要你這樣去學瞭以後,你的人生就開始修正瞭,所以後面是行、位、因、果。由於內在的煩惱慢慢地斷除瞭,於是你個人的行為開始改變。如果在生活當中還永遠秉持的隻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或者說隻是照顧一個非常微小的錯誤的自我的那種感覺當中去,那麼這種人跟人相處起來非常累,旁邊的人跟你相處也非常累,個人的行為很怪癖,別人看到你也受不瞭。這種行為該不該修正?應該是可以修正的。所以隻要你修正瞭你的行為,你的位次就開始改變瞭,叫行、位。
你想改變你修行的位次,一定要問什麼是改變你人生境界的內因?什麼是你改變人生境界的結果,這叫行、位、因、果。如果想修行,你必須要知道行、位、因、果是什麼?拿什麼方法來改變你的行為,通過行為,你的位次就是你內在的人生境界位次,修行位次有沒有改?修行位次改瞭,你內在的因——身、口、意三業就有變化。這個造業,每一個業,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言行舉止都是你生命當中造下的業因。外在的世界是由你內心顯現出來。
根據智者大師《法華玄義》,還有諦光大師的《天臺四教儀》,還有各種天臺宗的著作,《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智度論》、《般若經》,特別是《華嚴經》,那麼這些大乘經論都對我們走向成佛的每個階段有所描述。描述的結果把它總結起來,總共從人到成佛有一百個位次,正好一百個。
原標題:達照法師|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