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達尊者:若不提起正念,內心會沉迷於煩惱的泥土裡
收到這份法的禮物之後,在傢就要好好使用它,這樣才能得到許多的利益。回到傢以後好好利用這一份發送的法的禮物。這份法的禮物裡面有三個,第一個是戒。戒,我們回到傢的時候,也要好好保持戒律,不令讓它破戒,所以我們時時刻刻不能放逸的。而定呢,就是回到傢以後保持自己的一種平靜的心境,讓我們的內心不散亂。我們內心不散亂,清凈的情況之下,我們才能洞察真實的法,所以也要有智慧。但是許多人回到傢的時候,往往是回到原來的模樣,就是放逸,放逸巴利文叫做“pamada”,它的意思是忘失,或是提不起正念。跟放逸這個名詞相對的是不放逸,巴利文叫做“appamada”,不放逸代表是不忘失,保持自己的正念,要如何保持自己的正念呢?就是要使用告訴各位的觀照的方法。
而佛陀說到瞭放逸,也就是忘失的時候,佛陀分成兩個層次來說明,第一種的忘失,是遠離,而第二種的忘失,是持止,第一種忘失的遠離是指我們必需遠離不善的行為,身業,口業,意業。這三業上面,對於不善的行為,我們要遠離,自己沒有去遠離的話,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有傷害。因此對於遠離的部分,我們不能忘失。第二種是忘失瞭持止,我們應該要持戒的,我們忘失瞭,這也是忘失的其中的一種,我們要保持好的身業,口業,意業,簡單來說,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我們要遠離不良的習慣,我們必需要持止良好的習慣,假如忘失遠離的話,就會有不良的果報,假如忘失持止就沒有辦法形成利益。所以佛陀說到瞭巴利文“pamada”,是指忘失,提不起正念,放逸的時候,佛陀用兩種層次來說明。
我們應當以不放逸的心,來遠離一切的惡行,惡行分為三種,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身惡行有三種,比如我們遠離殺生,遠離去偷盜,遠離去邪淫。口惡行有四種,我們不說妄語,不說綺語,不說惡語,不說離間語。而意業的惡行也有三種,我們不要去侵犯別人的物品,也不要有去傷害別人的念頭,而內心裡面絕對不能有斷見和常見,即人死瞭就沒有瞭或是人死瞭靈魂依然存在。以上加在一起共有十種,就是所謂的十不善業。我們要提取正念的心去遠離十惡行,十不善業,假如我們可以不放逸,能夠遠離的話,就不會形成惡果;假如不放逸,可以持止的話,能夠形成許多的利益,我們能夠遠離叫不放逸,能夠持止也叫不放逸。我以佛陀簡短的內容向各位行者來說明,但即使簡短的內容裡面是有實質法義的。
假如我們時時刻刻不放逸,不去行惡行的話,我們必然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在行住坐臥當中必然要提起正念,行住坐臥的過程當中提起正念就不會容易去造惡業,這個人也必會成為標準的人類。有些人放逸在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觸到的,意識到的這六種上面,比如有些人放逸於自己的生活當中,不斷地享受五欲之樂,這種人就是放逸者,忘失者,他們的內心裡面是沒有清凈的,意業是之所以沒有辦法清凈,是因為回憶到享受的五欲之樂,這種人也叫放逸者。
另外有些人放逸,忘失瞭行佈施,忘失瞭持戒,忘失瞭修行;現在有些人建立不放逸,不忘失,才能來到這裡用功禪修,當我們用功禪修的時候呢,必然要有恭敬心,要有不放逸的心來禪修,因為在禪修的時候,如果自己的觀照力當下放逸,當下忘失的時候,立刻就生起瞭煩惱,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有珍惜的心,有恭敬的心,有不放逸的心,能如實地持續不間斷觀察與觀照,因此時時刻刻可以保持自己清凈的內心。所以不放逸也有三種,我們不應該放逸去行十惡業,或者是不應該去放逸我們聽到的,嘗到的,看到的當下,我們不應該去放逸行佈施,持戒與修行,假如都沒有放逸的人,也可以命名為不放逸者,或者是不忘失者,這個人是保有一顆清凈的內心。
在經典裡面有句巴利文叫做“appamada”,它的意思是我們應當樂於不放逸,這是佛陀鼓勵他的弟子們,我們要遠離的,不能放逸,應該要持止的也不能放逸,接下來的意思是時時刻刻要提起正念,因為我們提不起正念,我們內心會沉迷於煩惱的泥土裡面,一旦我們的內心陷入在煩惱的泥土裡面,我們的內心就很難浮上來,很難登到彼岸。所以佛陀當初向他的弟子們也用不放逸法告誡瞭他的弟子,而我現在呢,各位也是我們亞洲的眷屬,也是地球的眷屬,也是輪回的眷屬,各位也有進一步的禪修,你們的身體的血液裡已面含有佛法的成份,你們也是所謂的法眷屬,今天我向各位法眷屬,就以不放逸法告誡瞭各位。
原文標題:當我們提不起正念,內心就會沉迷於煩惱的泥土裡面。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 維安正念小站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