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達尊者:一次觀照的力量雖不大,集中起來便成為一種能量
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無時無刻都有在生起名法和色法,比如說在身體裡面有繃緊或是緊張或是移動,或是滑動,腹部起伏,張開眼睛,閉上睛睜,微細的動作裡面都有名法和色法,要覺察自己,覺察自己是最真實的,最確切的方法,我們不能覺察別人,我們想要瞭解,想要瞭知的話,就要覺察自己,要如何觀察,如何覺照呢?
就要觀察當下生起的狀態,當下腹部生起的時候,或是當下看到的時候,當下聽到的時候,當下聞到的時候,當下嘗到的時候,當下閉上眼睛的時候,當下張開眼睛的時候,都要去觀照,如此觀照的時候,才能觀察到名法和色法,因為當下觀照的時候,都是有生滅的。我們假如已經生滅瞭之後去觀察的時候,是觀察不到真實法,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去觀察,也觀察不到它的真實法,雖然我們可以透過思維觀察已經生直起的名法和色法,我們也可以透過思維可以觀察沒有生起的名法和色法,那隻不過是透過思維而與,也沒有辦法觀察到真實的現象。
為瞭要觀察到真實法,我們就要去觀察當下生起的時候,當我們觀察到的時候,我們內心要有熱忱的狀態,我們的內心不是一種冰冰冷冷的,也不是一種退縮的狀態,我們的內心精進力也是必需是一種活躍的狀態,敏捷的狀態,在經典裡面所謂的熱忱的精進力,巴利文叫做“atapi ”。我們除瞭有熱忱的精進力外,我們還必需瞄準,瞄準叫做尋,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時,我們是心不在焉,我們的心沒有辦法投入到所緣目標,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懶惰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們現在不能這樣去觀照,我們必需提起自己的精進力,精進力可以克服懶散的狀態,必須由尋來引導精進力,尋的巴利文叫做“vitakka ”也就是對準,瞄準,這樣就引起瞭熱忱的精進力,這樣就可以超越昏沉睡眠,昏沉巴利文叫做“thina-middha ”,而睡眠的巴利文叫做“thina”。
我們的內心要時時刻刻要有舒展展開的狀態,舒展展開的狀態就是精進的狀態,就如每天早上我們看到花朵展開一樣,我們內心的精進力要舒展,要展開,才能克服和它相對的昏沉睡眠,精進力和昏沉睡眠是相對法,目前我們在觀照的時候,我們必需要提起自己的精進力,而且必需要對準,要瞄準,我們不能去分心,也不能期待,就如同我們玩打地鼠的遊戲一樣,我們必需緊緊地盯著洞口,從洞口當中一旦有老鼠出來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思維的時間,就要立刻打下去,所以自己的思維也必需要活躍,必需要活潑,所以當我們觀照腹部起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在觀照的地程當中,絕對不能有任何的思考、思維,對準好就要立刻去標記,觀照,當然一次的觀照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次次的觀照的力量可以集中在一起,就能形成不可思議的定量。
我們一分鐘就有六十秒,在六十秒當中,我們一次次去觀照,也就是一分鐘的觀照是六十次。我們一次的觀照是沒有多大的力量,但是集中在一起就形成瞭一種能量,能量的英文叫做“ energy ”就好比一條細的繩子,這條細的繩子,是一拉就可以拉斷的,但是這些繩子捆在一起,形成瞭一條粗的繩子,這條粗的繩子,你一拉就沒有辦法拉斷,它就形成瞭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一次的觀照,就很輕微的觀照,我們不能有一各草率,輕微的心態說是一次的觀照沒有什麼瞭不起,但是一次次的觀照力,總合合成的話,就可以形成不可思議的力量。
必需要提起自己的精進力,我們的內心不能有冰冷的狀態,有瞭精進力,內心是熾熱的狀態,就好象說是一塊熾熱的鐵塊,就有很多的昆蟲侵襲在熾熱的鐵塊上面,同樣的我們的內心是一種熾熱,由於提起精進力,熾熱的時候就不會生起煩惱,有精進力的當下,不會生起貪心,也不會生起嗔心,因為內心都有熱忱的精進力,而我們的精進力必需要有熱忱之外,要有所謂的醒覺,活躍的一種狀態,不能有遲滯的狀態,而我們的內心的精進力要有敏捷迅速的狀態,才能克服懶散沉滯的狀態。
除瞭提起精進力以外,我們也必需要有尋,尋就要瞄準所緣目標,所以一開始禪修的行者,要具德這兩個條件,任何行者一坐下就會出現昏覺睡眠的狀態,所以我們一坐下去就要提起精進力,精進力克服的就是懶散的狀態,可以去除掉這些煩惱,因為有瞭精進力,我們的內心是清凈的,這些煩惱根本沒有機緣生起,煩惱沒有機緣生起等於是去除瞭煩惱,如果有瞭精進力,我們每次的觀照,我們觀照的心牢牢地,緊緊地跟著所緣目標,這種牢牢的,緊緊的跟貼著所緣目標的時候,也叫所謂的正念,有瞭正念之後,可以防護我們的心路過程,在心路過程不令生起貪心,嗔心,所以我們的心路過程受到安全,我們的內心,心路過程都是平靜,因此之下,在觀照的過程當中心可以生至所緣目標,生至於所緣目標達到一境性的狀態,也叫所謂的正定。
所以精進可以去除煩惱,正念可以防護我們的心路過程,正定可以集中我們的專註力,我們的心可以確實於生至於所緣目標,所以精進,正念和正定,這三個命名為“定蘊”,定蘊的巴利文叫做“samadhi-khandha”,也就是定學。有瞭定力,有定學的情況下,這些的煩惱根本沒有機緣生起的,所以我們必需有用定力,定學來防護心路過程,也對治這裡的煩惱。假如運用定學的過程當中,有漏隙瞭,提不起精進力,這些煩惱趁機而生,當這個煩惱生起的時候,你立刻提起精進力,提起正念來繼續觀照,就能撲滅當下生起的煩惱,所以有瞭定學,定力的情況之下,我們的內心是有心清凈的狀態。
就好比如說,各位行者用筷子夾東西是雷同的,我們的觀照現象就好比我們用筷子夾到瞭食物,我們一開始學習筷子的時候,由於訓練不夠往往夾不到食物,我們要把筷子瞄準,對準食物,進而必需提起自己的精進業,要夾緊食物,食物才會被夾到,同樣的我們觀照的時候,心必需要對準,要瞄準,除瞭對準,瞄準以外,也必需要提起精進力,才能覺察到所緣境的真實法,勝義法,同樣的西方人用餐的時候會使用叉子,在叉子叉食物之前,要首先瞄準,對準,之後用力一叉,食物被叉子穿破之後,就可以取到食物,把食物放進嘴巴裡面,這個動作必需多次的練習,練習夠的時候,隻要一夾,或是一叉,就能夾到食物。觀照的過程也是如同的,我們必需練習,才能一次觀照的情況之下,才能觀察到所緣境的真實法,所觀察到的這些現象都是真實的,當下也清楚明瞭,清楚明瞭的狀態叫智慧。智慧的巴利文叫做“panna”,這些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裡面閱讀到的,生起的,也不是一聽之下生起的智慧,透過實踐才是它真實的智慧,這個部分,各位行者也必需要清楚明白。
原文標題:一次的觀照沒有多大力量,但合成時就形成瞭不可思議的力量。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維安正念小站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