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與懺悔(內附視頻)
阿彌陀佛!大傢好,今天我們談談觀音菩薩與懺悔。
一、學習佛法首先要搞懂我們是什麼階段?我們學習佛法,修證佛法是個長期過程,一定要把自己的貪嗔癡熄滅,通過修行戒定慧的路子使自己一點兒一點兒地熏陶、轉變過來。我們一邊說著要度眾生,心裡邊實際上還是滿懷著毒惡,那是不可能做成的;我們試想想:觀音菩薩普度眾生,他的心裡還會有貪嗔癡嗎?不會瞭,他心裡邊都是慈悲喜舍。地藏菩薩普度三惡道罪苦眾生,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他心裡邊難道還會有貪嗔癡嗎?不會的,他心裡邊都是清涼無盡,充滿智慧,用他的大威神力普度著不同的眾生。
如果我們試想想:觀音菩薩每天還在想著,我度一個人能掙幾塊錢?我度這個不度那個,這個跟我有關系,那個跟我沒關系,這個是我親戚,那個跟我是有仇,那麼觀音菩薩恐怕就做不到千處祈求千處應瞭。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菩薩都經歷過自修的過程,他們自己把貪嗔癡已經去掉瞭,已經過來瞭,他們沒有這些東西瞭,身心世界已經清涼瞭,身心世界已經改變瞭,他們證悟瞭空性,知道瞭真空妙有的奧妙,不在有執著瞭,任何問題都可以用智慧分辨得很清楚瞭。這個時候他們具備瞭這些能力,他們才能做普度眾生的事情,即使這樣還需要佛時時指導,時時引導。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首先要搞懂我們是什麼階段?不能人雲亦雲,不能糊塗,以為自己是菩薩,以為自己發瞭大心瞭就是菩薩,不是的,一定不是的。我們和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比比,找找差距,就知道我們應該幹什麼瞭,就知道我們在什麼階段,應該學習哪個階段的東西啦,不要好高騖遠,毀瞭自己,毀瞭別人,毀瞭佛法。
二、依戒定慧之力消除業障習氣大傢都知道,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大悲心陀羅尼經》裡面說“如果有眾生發願及誦持大悲咒,可以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臨命終時,隨願往生不墮惡道”,但是對兩種人除外,“唯除不善,除不至誠”。這其實和《地藏經》裡講的是一致的,《地藏經》中列舉瞭見聞瞻禮地藏菩薩及讀誦此經的種種利益,但同時也告訴我們,必須是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全面得到這些利益。
五戒十善做到瞭,才能稱得上是善男子善女人。五戒大傢都知道,是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慳貪、不嗔恚,不愚癡。《觀無量壽佛經》裡講凈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告訴我們,這不但是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的正因,而且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很多經、咒它其實目的都是用於修持戒定慧,消除貪嗔癡。我們很多人得病也好,業障也好,主要問題在於哪呢?就在於我們平時有業障,沒有遵守五戒十善,違背瞭五戒十善,造瞭很多的惡業,才會有惡果。所以佛法總體來說,它其實都是用於修行戒定慧的;這三無漏學按照不同的方法學習,它的總綱基本就是戒定慧;慢慢的修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道路,最終都能夠修行成功,修行成佛。佛法其目的,最終都是用於佛把我們帶到成佛的境界,成佛的回傢的道路上就是這樣。
《占察善惡業報經》裡說:“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
大傢看,經裡講的很清楚,如果說我們不老老實實的看看我們業障多少,現在立即就開始打坐、開悟去瞭,如果業障深厚的話就出問題瞭,很有可能就要出偏差呀!易被邪魔幹擾,容易走火入魔,所以依據佛的教誨,我們現在打坐、開悟這些事,暫時不提它瞭。我們幹什麼?消業障、懺悔,先做基礎工作,基礎工作如果我們做好瞭,將來打坐、開智慧的事,都是輕而易舉的、水到渠成就可以瞭。
三、懺悔的方法和原理一切業障都是我們自作的,都是建立在我們自己內心的基礎上,所以說我們消除業障的目的,就是把我們由妄心妄念所做的一切消除掉。
懺悔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發露懺悔,叫做作意懺;另外是按照儀軌拜懺,叫取相懺,我們依《禮佛大懺悔文》就是取相懺的一種,還有很多種;最後一種就是無生懺,明白一切,萬物一切、所作的一切,統統都是本心的造作,那麼既然都是本心的造作,都是虛幻的,如果我們本心的這一切明瞭瞭,這個虛幻並沒有實質,那麼所作的一切虛幻都可以不成立,這個就必須要悟到本心,悟到瞭本心,明瞭虛幻都不實,那麼所做的一切,這些虛幻有善有不善,有罪有無罪,統統的都消除瞭,這就叫“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這個原理。所以現在修行,就是老老實實地先從作意懺、取相懺,從發露懺悔依照《禮佛大懺悔文》拜懺,老實的去做,慢慢的逐漸深入,深入到我們自己把業障消除瞭,深入到我們內在各方面都突破瞭,見到本心的時候就好辦瞭。
下面我們就把發露懺悔和拜懺的意義簡單介紹一下:
(1)發露懺悔
世尊在《十輪經》裡說:“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凈者。”
《阿含經》裡邊都是佛祖當年和弟子之間弘法的過程對話,也涉及有發露懺悔的內容。比如《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獅子吼經第四》裡就記載,當時佛祖和弟子在一起,其中有一個比丘對舍利弗進行瞭詆毀,認為舍利弗講的東西不對,他們都到佛祖之前評理,佛祖非常清楚,把舍利弗的功德,舍利弗修證的境界給大傢做瞭個介紹,那麼最後說服瞭這位詆毀舍利弗的比丘,那麼這位比丘最後就向舍利弗發露懺悔。這個比秋就說瞭:‘我悔過,在佛前我悔過,我自首,我自己非常的愚癡,自己心念沒有安定下來,心裡邊還存有不善的念頭。為什麼呢?因為我用虛幻的言辭,毀謗污謗清凈梵行的舍利弗,我現在悔過,請佛接受,現在把我所做的這些錯事發露出來後不更作。’世尊說:‘如果你能夠真正像現在這樣發露懺悔瞭,而且是後不更作,這樣的話可以長養聖法,戒律不衰退。’於是佛就跟舍利弗說瞭:‘你趕快接受這個愚癡的人悔過吧!’那麼舍利弗為瞭這個比丘,接受瞭他的悔過。
可見發露懺悔在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是個非常普遍的一個悔罪方法,所以我們選用這個方法,在打七期間發露懺悔,我們大傢打七以後,也可以在佛前經常的發露懺悔,找自己的毛病。向佛前懺悔是非常好的,可以消除業障,這個消除業障像什麼呢?
就像我們把一個白佈污染黑瞭,現在在水裡洗幹凈瞭,也恢復到瞭白佈的本來面目瞭,懺悔的功效就是這樣的。因為我們造作瞭惡業,這些惡業,它都把這個惡的種子、惡的力量留存在我們五蘊內,留存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邊瞭。現在通過懺悔認錯,就把我們留存的這些惡業,好像黑佈拿到水裡洗白一樣,懺悔也是這樣,把我們心靈內被污染瞭的心靈洗掉,原理是一樣的,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2)依《禮佛大懺悔文》拜懺
《禮佛大懺悔文》是宋代的不動法師根據佛經編訂的,內容主要由《佛說觀藥王藥上二普薩經》、《佛說決定毗尼經》和《普賢行願品》的部分偈誦組成,一直被列在寺院叢林的早晚課誦中,是歷經千年的佛門瑰寶。我們依《禮佛大懺悔文》懺悔,在佛前頂禮一百零八次,真誠祈請八十八尊佛慈悲加持,懺悔眾罪,回向功德,常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和感應。
01.從‘普光佛’到“一切法常滿王佛”,這五十三尊佛號,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普薩經》。根據經中記載,這五十三佛都是過去久遠以前,我們娑婆世界的古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或者其它一切眾生,能夠聽聞到這五十三佛的名號,那麼他可以在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的時間裡,不墮地獄、惡鬼、畜生等三惡道;如果有人能夠稱念這五十三佛的名號,那麼他生生世世所在之處,常能值遇諸佛;如果有人更能至心恭敬禮拜五十三佛,則可以除滅四重、五逆及毀謗大乘方等經典的罪業,令這些罪業全都得到清凈。
02.從“釋迦牟尼佛”到“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這三十五尊佛的名號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根據經中記載,如果菩薩犯下瞭五無間罪,無論對女子還是對男子,或是明知故犯,以及觸犯佛塔、僧眾,類似這些各種罪業的,菩薩應當在三十五佛邊,對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懺悔;菩薩如果能稱念這三十五佛所有名號,就可以遠離種種罪業及煩腦悔恨,並且得到種種三昧。
03.而《普賢行願品》中說:“如果有人能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於書寫一段四句長的偈子,就能夠迅速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疾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的一切惡業,都能得到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等各種飲血、吃肉、食人精氣的妖魔鬼怪都會退避遠離,或者時時發心前來親近守護。所以如果有人讀誦《行願品》的話,在世間的任何行動都不會遇到障礙,而且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稱贊,和一切人天的禮敬,一切眾生的供養,圓滿成就像普賢菩薩一樣的所有功德。
我們很多同修慢慢增加拜懺量,都有這個感覺:拜懺增加,有的時候還並不是說很累,反而比少拜還輕松,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像飛起來一樣。所以我們大傢要知道多拜懺,那是占大便宜的事情,大傢首先就得拜懺,而且得多拜,為什麼呢?自己不懺悔業障,自己不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們想進步、改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們首先得懺悔業障,認識自己的問題瞭,才能進一步走,走得深入。另外,隻有懺悔業障,我們才能真正的向冤親債主道歉,得到冤親債主的諒解,我們誦經、放生、念佛才能容易見效。長期天天拜懺的,拜得多的,那就不一樣,我們自身的進步,身心的變化,得到的好處特別大,迅速的變化,特別好,這是在實踐中間逐漸摸索發現出來的。
六部曲這個方法,可以說是跨越式的、趕超式的修行,用火箭的速度、用宇宙飛行的速度、用光的速度在往前跑。我們不多拜懺,不多修行,這個速度就慢,進步也慢,感受不到修行好處。逐漸的增加拜懺的數量,佛的光明多多益善,改造身心,我們在佛的光明下,和佛一起飛跑,像光明一樣快的速度在跑,我們回傢就快,從五濁惡世脫離、出離的速度就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同樣也快,我們修行中間身心變化的速度也快,從脫離身心疾病,從不健康慢慢到身心健康,到各方面都好轉、安穩也快。
這一切在於功夫,隻要我們功夫上去瞭,修行好處自然就來,這沒有什麼可懷疑的,已經被無數同修的實踐所證明瞭,所以提倡大傢多拜懺,把拜懺這個最基礎的功夫提起來。印光大師就說瞭,念佛的人其他的都可以“不”,但是禮佛絕對不能“不”。
禮敬諸佛是普賢行願的第一大願,我們念佛人怎麼可能不去禮敬諸佛呢?隻有禮敬諸佛,從這個最基礎的修行開始,後面我們逐漸才能跨進去,所以一定要多拜懺,這是功夫。
眾生應以何身得度,佛菩薩即現何身說法。這個不但《普門品》是這樣講,《地藏經》也是這樣講,還有《普賢行願品》等等,佛菩薩講的經文裡邊其實都是這樣講。我們需要什麼,需要什麼形象,需要什麼程度能夠說服、能夠影響,佛菩薩就化現成什麼樣子來給我們說法,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觀音菩薩啊!我們以為寺廟裡邊的那個佛像才是觀音菩薩,不是的,人人都有可能是觀音菩薩。我們需要什麼樣子,那麼觀音菩薩就化現為什麼樣子來感動,讓我們轉變心念,讓我們有緣去學習正法,然後脫離六道,能夠成就。
所以說我們自己得老老實實的,按佛教誨的去斷惡修善,去修就好。反過來說,隻有真正每個人有觀音菩薩的慈悲,那麼我們就是觀音菩薩;每個人有地藏菩薩的大願,那麼我們就是地藏菩薩。每個人都可以是活菩薩,因為我們本性具足,關鍵在於我們平時行持是什麼?那今天我們就交流到這裡,感謝大傢。
阿彌陀佛!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