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藏傳佛教五大派別分別是什麼_藏傳佛教派別的區別

藏傳佛教五大派別分別是什麼_藏傳佛教派別的區別

時間:2019-12-14 17:02:2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不少人都會有疑問,佛教為什麼那麼多派別?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金剛乘佛教。各教派裡還會有很多分支,內地有八大宗: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等等,這些都是為瞭利益眾生的不同需求應運而生。

藏傳佛教五大派別分別是什麼?藏傳佛教派別區別

密法,從來不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密法傳入中原,比傳入藏區早很多,唐朝時期,內地修學密法盛行,已經有部分傳到瞭日本,現代人稱之為“唐密”,而唐朝時,藏傳佛教還在萌芽中。密法,不是藏族人創造的,是佛陀親自傳授給兒子羅睺羅(被稱為“密行第一”),至今也已傳承瞭2500多年。

藏傳佛教主要有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噶當派、覺囊派等。

寧瑪派,唐太宗時期,吐蕃開始信仰佛教,後由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將密法傳入藏地,是整個藏傳佛教的基礎。“寧瑪”為古、舊之意。因出傢人戴紅色帽子,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有出傢和在傢兩種修行制度,出傢眾嚴守出傢戒律;瑜伽士屬在傢居士,從小像出傢眾一樣修行,並不剃度出傢,稱為“密咒師”,可參加寺廟部分宗教活動。這兩種制度的修行人均被尊稱為“喇嘛”。大圓滿法,是寧瑪派獨有的尋求解脫及成佛的伏藏法門。寧瑪派教義的九乘次弟涵蓋所有小乘、大乘佛法。修行體系以九乘次第(顯教三部、金剛乘外三密、金剛乘內三密)為主,大圓滿法為最究竟的法門。

薩迦派,藏語意為灰土。該派創始於1073年,由於該教派寺院圍墻塗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在元朝政府的護持下,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建立西藏地方薩迦政權,為藏傳佛教“政教合一”統治之始。八思巴還奉忽必烈之命創制“蒙古新字”,流通蒙古全境。薩迦派主修“道果法”為薩迦派不共之法門。

噶舉派,於11世紀發展起來,始創者為瑪爾巴羅紮大師(瑪爾巴譯師),經密勒日巴大瑜伽士的繼承,廣傳至今。“噶舉”有語旨相傳之意,因瑪爾巴大師為瑜伽士,身披瑜伽士的白色袈裟,故稱“白教”。噶舉派有四大八小支,共十二個派系。明朝永樂皇帝邀請五世噶瑪巴進京,成為弟子後封噶瑪巴為“大寶法王”,噶瑪噶舉為噶舉派四大支派中其中一支,自此噶瑪噶舉得到發展。噶舉派主修大手印法,並有顯密之分,分別為修心和修身法門。

格魯派,藏語意為善律,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亦稱為行善派。誕生於青海塔爾寺的高僧——宗喀巴大師重新整頓寺院,嚴明戒律,在十四世紀創立格魯派,由於此派僧人所著袈裟和僧帽均為黃色,故稱之為黃教。宗喀巴的傳承弟子中以五世達賴和班禪大師最為有名,1652年35歲的五世達賴在清順治皇帝接連四次邀請之後,清朝官員三千眾隨行進京弘法,並於返藏前獲順治帝冊封;1647年班禪四世被順治授與“金剛上師”;1713年康熙皇帝敕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格魯派在修行上采取“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兼重,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

噶當派,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 15世紀時格魯派興起,噶當派逐漸並入格魯派。噶當派主張先顯後密,主修阿底峽尊者所傳“三士道”。

覺囊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覺囊寺是公元13世紀時建立的,創建人袞邦·吐吉尊追是藏傳佛教偉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後來獨成一派,因為傳教中心在覺囊,所以被稱為覺囊派。 覺囊派的教義與藏傳佛教其他派的一些主張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覺囊派屬於顯密兼修,以時輪六支瑜伽為主。

很多人一聽藏區有紅教、白教、黃教、花教,覺得非常復雜。其實在藏區,原本沒有這種稱呼,是內地人辨認叫起來方便,才如此流傳開來。不同的派別,皆因眾生根器不同,需求差異,實則殊路同歸,百川歸海,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念誦梵唄、修行的重點及細節上,有所不同。在最終修行的果位上,顯與密完全沒有差別,完全一樣。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顯與密均強調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但密法具有完整而系統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持方法,引領行者迅速趨入核心與重點,破除所有的執著,從而即生成就。

無論修持禪宗、凈土宗、還是密法,大傢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傢都是經由修學佛陀的教法,最終抵達彼岸,都是同一個派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為瞭自利利他的佛教傳承體系。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