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產地_鐵觀音發源地
中國的鐵觀音產地有福建安溪、漳州華安、三明大田等地,其中的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是鐵觀音的原產地與發源地,也是烏龍茶的發源地。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充沛的雨量和溫和的環境讓安溪成為茶葉生長的黃金地帶。1985年,國傢第一批30個國傢級的優良茶樹品種裡面,安溪縣就占瞭六個,因此也被譽為“茶樹良種的寶庫”。
安溪茶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存在,唐末五代期間,安溪人開始開山種茶制茶。到瞭宋朝,安溪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一些寺廟或部分農傢陸續種茶制茶,並能對茶葉品質作鑒別、評價和比較。安溪茶葉發展較快的重要時期是在清朝。當時,安溪接連發生瞭幾件震撼茶界的重大事件,如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發明和定型、名茶鐵觀音的發現、茶樹無性繁殖育苗技術的發明(即采一棵扦插枝,然後一段一段地把它扦插在地裡,最後長成一棵茶樹)、烏龍茶制作技術和鐵觀音茶苗傳入臺灣等。
安溪茶市的興起,可以上溯到明清兩代,在鐵觀音等優良茶種出現後,安溪茶葉更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規模遠銷海外。如今,安溪縣的茶園面積超過瞭60萬畝,茶葉年產量約6.5萬噸,全縣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因茶葉受益。1995年,安溪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2008年,鐵觀音制作技藝被正式列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鐵觀音的發源地是福建安溪沒錯,但究竟是誰發現的,現在還存在著“魏說”與“王說”之爭。一說是西坪茶農魏蔭做瞭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他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制成茶獻給乾隆,乾隆賜“鐵觀音”從而得名。兩岸早先記錄鐵觀音的茶史,原本以魏蔭氏鐵觀音的托夢說為主流,然而到瞭1964年,安溪縣堯陽村人偶然地在族譜中發現瞭王士讓寫就的文章《堯陽鄉南巖小引》,意外地解開瞭鐵觀音的身世之謎。由於王士讓寫的鐵觀音出生證明與往後以安溪鐵觀音為營運主軸的茶商的史料記錄,有著相互佐證的效果,亦使得王士讓是“鐵觀音”發現者的說法躍為主流。
鐵觀音之魏蔭說:公元1723年的一天傍晚,福建省安溪松巖村的村民們結束瞭一天的勞作,正在享受夜晚的悠閑,一個叫做魏蔭的老茶農也回到傢,同往常一樣他剛進傢門就到觀音佛像前敬奉上一杯清茶。當天晚上,魏蔭熟睡的時候朦朧中夢見觀音來到他的床前指引他去尋找一株搖錢樹,說這株樹采之不盡用之不完,但需傳遍人間造福萬民,此樹長於觀音山下打石坑龍潭頂石壁處。第二天,魏蔭依夢尋找,果然在觀音所指引的地方找到一株茶樹,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傢,種在傢中的一口鐵鼎裡,悉心栽培,最後終於成為瞭名滿天下的鐵觀音。目前,安溪縣西坪鎮的松巖村有一方“魏蔭鐵觀音出處”的摩崖石刻,上面指明當地即為鐵觀音的發源地。
鐵觀音之王士讓說: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士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園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經發酵加工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豐召入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贊譽,乾隆召見王士讓,垂問茶史詢茶來處,王細說茶之來源,並告知尚未起名,因此茶烏潤結實味香形美,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其實,無論是“魏說”還是“王說”,都是天、地、人、種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安溪,一個縣域的名字;鐵觀音,一種茶的名字,這兩個名字鑄就的唯一性,從此豐富瞭茶世界的整體性。鐵觀音今日光大的背後,是福澤黎民的使命,猶如“魏說”中魏蔭在夢境中得到的昭示;猶如“王說”中皇傢賜名的深意,這是真正的緣起,也是亙古不變的信仰,猶如鐵觀音帶著靈魂的幽蘭之香,不絕如縷。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