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體法師:如何依教修學?《佛遺教經》這樣說(視頻)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師長、各位同參道友、各位護法居士,大傢阿彌陀佛!
很榮幸也很高興能來參加此次盛會,幾天在杭州真正感受到瞭“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心情,內心惶恐之際,非常感恩大傢給我這次機會登上講臺。我演講的題目是《如何依教修學》,依據的經典是《佛遺教經》。本經全文2375字,從篇幅來看,類似於一部彌陀經,簡約而不簡單,篇幅雖小,但是義理無窮。
本經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前對弟子們的最後教誡,也是佛一生弘法的概括總結,字字句句蘊含著無上甚深的智慧,對我們後世弟子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眾生沉淪苦海,輪回六道,善根因緣成熟,佛則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利生。待化緣周訖,為使眾生生起悲戀之心,故佛身隱沒,示般涅槃,臨終教誡,遺訓後人。
經文開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裡佛在經文裡面明確地告訴瞭我們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的修行綱領。
《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說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傢,以戒為本。”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我等既得人身,又聞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真正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我們應當珍惜如此殊勝的因緣和暇滿人身,謹遵佛敕,依教奉行。
正如憨山大師《費閑歌》說:“出傢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閑。凈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發也徒然。”我們要謹記在心,作為修行的座右銘,不要做光頭俗漢。身為佛子,當行佛事,勤修三學,息滅三毒。縱然有遠大志向,崇高理想,還須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腳踏實地,從當下、戒律下手。
《四十二章經》佛說:“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正如蕅益大師所說:“不能持戒,則同堂猶隔萬裡,茍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
所以我們應當以戒律為法身慧命的安立之處,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是無上菩提之本。在《遺教經》中我們應當謹遵佛陀的教誨,以此作為修行的要領。
《遺教經》按照常規分序、正、流通三分,我們主要學習正宗分內容。經文前半部分是共世間法要,主要佛教誡弟子們應當遠離種種世俗生活方式和外道邪命的種種情形,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安住在清凈戒中。接著講對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根塵相對、種種放逸和貪愛,以及飲食、睡眠、嗔恚、貢高、諂曲、虛偽的種種煩惱。修好以上世間法要,才能具有安定、清凈的身心,真正成為修集功德、成辦道業、與道相應的法器。
經文的後半部分是修不共世間法要,包括成就出世的七種功德:無求、知足、遠離、不疲倦、禪定、智慧乃至究竟等等,這都是逐步走向解脫的道路,前前為因、後後為果,最終成就解脫。我們當務之急修行的要領是成就世間的法要,也就是我們應當要遠離、避免、屏蔽的種種煩惱根源。
佛祖告訴我們出傢生活要遠離種種世俗生活及外道邪命,其目的無非令我等斷絕生死因緣。佛祖制戒,主要針對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其實就是欲望,三界往返,六道輪回,其根源在於六根六塵的貪染。唐朝裴休丞相送他兒子法海和尚出傢的時候作過一篇《警策箴》說:“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世間種種名利權情,自古多少英雄豪傑為之喪身失命。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說:“幸福的根源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減少瞭多少欲望。”真正的幸福在哪裡?真正的幸福在我佛門出世解脫得大自在。所以在《遺教經》的序言裡面宋真宗說:“由愛欲之紛綸,致輪回之增長。”輪回之增長就是《楞嚴經》第六卷所說四種清凈明誨:殺、盜、淫、妄所導致,眾生因此輪回六道而求出無期。
《法句譬喻經》裡面舉過一個例子:一位修道人在人間習定,問題不得安心,他的心總是定不下來,很煩惱。無意中看到一隻野幹(象狼狗一樣的動物)要吃一隻烏龜。在野幹要咬烏龜的時候,烏龜就把頭、尾聲、四肢全部縮到龜殼裡面去。野幹橫咬、豎咬吃不到烏龜的肉,最後走瞭。這位比丘看到野幹吃烏龜前前後後的情形,他就受到瞭啟發:修道人要想不被煩惱所牽染,必須收攝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念佛圓通章》所說的“六根都攝,凈念相繼”。
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裡面,普賢菩薩教我們懺悔六根的方式、方法,這就是成就我們解脫的方法。《論語》第六卷顏淵問孔子“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孔子告訴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和我佛所說的“收攝六根”有異曲同工的妙用。
老子也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童蒙止觀》裡面天臺大師教我們“呵五欲、棄五蓋”種種方便法門都是為瞭我們能夠成就道業。然而六根種種的因緣,根源在哪裡?“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欲望的根源雖然說是由六根牽染,其實欲望的根源在於我心。
所以《遺教經》中佛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因此《楞嚴經》中佛告阿難“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我曾經見過一個寺院有一副對聯,內容是:“心上有天何必焚香告夜,意中無我自然與物同春。”當然這是講到“心上有天”指的是修行人須從心上下功夫。這裡講的是宋朝的鐵面禦史趙閱道,每天夜裡對著天自我檢討,這是講到用心的方法和無我利他的一個思想。所以“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修行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虛雲老和尚曾說過:“佛教世人持凈戒,戒凈莊嚴清凈身;瞭知舍那心地印,心佛無殊一體真。”佛法就是從心性上下功夫的法門,持戒也就是從心地上去持,參禪也向心地上去參,念佛也向心地上去念。四祖道信禪師對他的弟子牛頭法融禪師曾經教誡過:“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這個心地法門,自古以來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問題。現在有一個流行的話題就是“認識你自己”或者“找回你的心”。現在國際上流行禪修,流行內觀禪,向內觀照,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其實這個是中國禪宗早就說的瞭。這話已經說瞭兩千多年,但是中國的禪宗祖師說的都是文言文,說得非常簡潔,大傢聽不懂。現在我們要把祖師的文言文說成白話文,讓大傢用微信的方式發出去,大傢喜聞樂見,自然能夠得到受用。
西方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做“斯芬克斯之迷”,斯芬克斯是一個獅身人面獸,每天問來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這種動物是什麼?回答得出來就放你過去,回答不出來就把你吃掉。所有的人都回答不瞭,那些都被吃掉。來瞭個小夥子叫阿狄浦斯,他說:我知道!這個動物就是人!結果斯芬克斯大叫一聲跳下懸崖,因為揭開謎底,它就沒有活下去的意義瞭。
說明離我們最近的東西,我們可能把它迷失掉瞭,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所以受戒持戒,其實受的是心戒,從心地上去行持。儒傢的古人講究“慎獨”,就是一個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要犯戒。我最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的人不僅要“慎獨”,而且要“慎重”,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要註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尤其是出傢人。出傢人穿上這身如來的袈裟,我們代表的不是我們自己,所以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要註意自己的形象、言談舉止。
《黃帝內經》是黃帝和他老師的對話,他問他的老師一些重要、關鍵的問題,他老師告訴他:要齋戒,要用心齋的方法去修行。齋戒沐浴大傢都以為是洗澡、沐浴、換衣服,然後吃素,然後很清凈。那個是外在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要潔凈,這叫心齋。
在《莊子》“人間世”裡面講到瞭這個問題。禪宗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回光返照,見到認識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王陽明說得非常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正所謂南嶽慧思大師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這是我們應當依教修學,依照《遺教經》所說,釋迦如來所說,我們的六根對五欲六塵的牽纏必須從心地上去制伏,調伏其心。
中國古人非常強調修身,一個人要獲得身心的健康,根據中國古代養生的一個方法,要做到“馭欲、養情、明理”,控制好自己的七情六欲,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現代社會許多人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引起瞭世界范圍的廣泛關註。所以有人提出21世紀心理疾病是這個世紀最大的問題,百分之八九十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緒引起的,過於激動、悲傷都會傷害身體。在北京有時跟大夫聊天,一位很高明的中醫大夫說,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是嚇死的。一檢查出來,生病瞭,被嚇得情緒不好,病情惡化,身體垮瞭。情緒很重要,自信心很重要。
第一天的時候,宗性法師告訴我們大傢:“有信仰就有瞭希望。”一定要有信仰,有瞭三寶加被,自力和佛力的加被,我們就會有希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內心的問題很復雜,佛法恰恰就是解決內心問題的方法。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我們已經征服外太空,卻無法征服人們心裡的太空。”的確,科技再發達,隻能瞭解物質世界,而心靈世界是無法瞭知的,隻有通過修行,才能完成。據保守統計,二十多年來,全球范圍內成功企業傢有1200多位自殺,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信仰,不懂得駕馭金錢、不懂得禍福相依、不懂得無常。人為什麼要有信仰,要修行?所以國傢領導人提出:人民有信仰,國傢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這是非常偉大英明的決策。你看社會在進步,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發明瞭各種機器,本想機器多瞭,有些事情讓機器做,我們人就可以休息瞭。但是不想,機器越多,我們時間就越少。
在地鐵裡註意到一種現象,全部都是在玩手機。有一次在地鐵裡,我在看書,所有的人都在玩手機,他們都在看我這個和尚怎麼還看書?就象靜波法師說的:不正常的變成正常的,正常也會變成不正常的。你說手機好不好,手機非常好,裡面什麼內容都有,可以上百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知,一百度就都有瞭。有瞭手機之後大傢越來越忙,一傢人聚會,沒有時間交流,都在忙著搶紅包。搶到忘乎所以,搶到開車車毀人亡,結果人沒瞭錢還在。所以我們要懂得駕馭世間種種的外物的欲望。
我們內心的不安定,源於貪欲之重,欲壑難填,患得患失。《金剛經》通過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以及《心經》通過短短268字,其中就有22個字是“無”字和“不”字,通過否定的方式來破除眾生的執著。
人生就象《黑客帝國》,夢幻一場;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孰真孰假,認識到人生的真相之後,便能回歸內心的寧靜。
解脫道的重點是勤修三學、息滅三毒,我們一切行為都要攝持在解脫道上,才與法相應。如果貪著種種世間事業,便會本末倒置,偏離本位,甚至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執著種種名譽、地位、財富、權利這些世間利益,基本上都是生死因緣!佛陀告訴我們,隻要你去成辦它、經營它、維持它,你的精力都在那個上面,最後你的本份沒有做。所以成天驢事未去,馬事又來,整天纏繞在裡頭,就沒辦法騰出身心來修道,所以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
孔子給顏淵舉過一個例子:你看有一個賭博的人,他下瞭很大的賭註,用稀世珍寶、黃金瑪瑙下賭註,他賭的時候就心驚膽戰、不得自在。一位窮人用一個瓦片下賭註,他賭得心安理得、無所畏懼。為什麼他輸也就輸瞭個瓦片,下賭註重的輸的話就是輸得傾傢蕩產。修道也是一樣的,看我們下的是什麼賭註。甚至人生就象下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修道亦復如是,阿彌陀佛!
互動環節
信眾提問:阿彌陀佛!廣欽法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佛法未衰,人心已衰。”現在是末法五濁惡世,就象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現在通過眼睛帶動意引發欲望的影像途徑越來越多,包括食物也是前所未有,在古時也沒有那麼多的條件,這也是末法的一個必然現象。欲望越來越多,成道的人越來越少。人心的衰微有沒有一個具體的象征?怎麼有一個具體對治的辦法?
真體法師: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對治這個問題:大傢修行要多聞薰習、親近善世、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環境很重要,因為凡夫心隨境轉,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好的環境,找一個好的同行善友,這是非常關鍵的。朋友圈很重要,手機加瞭很多朋友圈,朋友圈裡沒有朋友,全是圈。一定要以善友為伍,以佛為善知識,還要多聞薰習,之後你才能做得到如理作意和法隨法行。你回傢不到寺院裡來,管不瞭你的心的,天天講的就是世間的人我是非、恩怨情仇;你到寺院裡來可以聽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菩提心、解脫道,所以環境很重要。阿彌陀佛!
信眾提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講到西方極樂的環境去瞭那裡隻有進步,沒有退步,而且能到無生忍。在那個環境裡,鳥獸也是在說法,包括那裡的菩薩在一起的殊勝境界。去瞭那裡就有一個很好的保障,是否說在五濁惡世就很難守得住這個欲望?
真體法師:在五濁惡世很難這個也是因人而異,你不能怪外面的因緣。你說現在這個社會發達得那麼好,你不能說讓它退回去,咱們不要那麼發達,還是在於自己的心。外面的因緣避免不瞭的,菜刀能殺人,你不能說咱們不要菜刀瞭,咱們以後不要切菜,這個不在於外在的。要自己能夠息諸緣務,這個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論裡面講到的,唐朝圭峰宗密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裡面概括瞭達摩祖師這樣的一個修行方法,“如是安心者壁觀”,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