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傳喜法師:不發代眾生苦的心,悲心就不切

傳喜法師:不發代眾生苦的心,悲心就不切

時間:2019-12-18 16:58:4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傳喜法師:不發代眾生苦的心,悲心就不切

出傢人的形象就是佛的形象,佛陀贊嘆出傢人叫“見解脫”,解脫幢相。我們出傢人隻要走在街上,眾生看到就得利益,所以是名“人天福田”。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夠發大乘普濟之心,那我們的這個慈心就不周遍。如果我們不發代眾生苦的心,那我們的悲心就不切。

有時候我們出行在外面,很辛苦,在車上犯困的時候,我就對隨行的人說,“你看路邊的這些樓房,這些樓房那裡面住的是你爸你媽,你這一輩子就來這一次,你能睡覺嗎?你回來瞭跟你爸媽又沒見到,你要不要發一點願,也替他們念一點經啊?”我這一講,大傢馬上眼睛就睜開瞭,也不睡覺瞭。

你想想:你開車路過、飛機路過,下面眾生都是你爸媽啊!如果我們一個佛弟子沒有生起這樣子的心,你就悲心不切。你慈和悲都沒有生起來,你是一個好的佛弟子嗎?你的形象跟佛一樣,你的心卻跟佛不一樣,那不是慚愧嗎?

確實有時候佛菩薩的這種威德會鞭策我們,我們就會特別慚愧,所以印光大師就稱自己說“常慚愧僧”。修行人,慚愧是最低的底線,有慚愧心的佛弟子還能得救,不管在傢出傢的佛弟子,如果慚愧心都沒有瞭,叫無慚無愧,無慚無愧,那個就不好說瞭。

那我們要怎麼跟佛菩薩配合?

雖然我們身為佛子,我們有時候這個因地還是不真切的,我們做一個佛弟子還不是很合格的。

我們既要肯定地認知諸佛菩薩的慈悲是圓滿的、威德是廣大的、悲願是真切的,要乘諸佛的願、威德而離苦得樂;但另一方面我們要怎麼樣?至少要生一點慚愧心,修一點因果法,修一點觀世無常,遠離一點世間的欲望,能少欲能知足,那我們就要多修一點。

但同時不要認為我們修瞭這個就很瞭不起瞭,實際上我們還差得遠。所以既不否定佛的因乘的法,我們也要承認、要認知、要深信佛陀果地的法。

那我們眾生靠什麼解脫呢?就是靠佛陀果地的威德力而解脫的。我們念佛就是以因地的心念佛果地的覺,叫以因地的心入果海,“因入果海”。那果地的威德遍入眾生心,叫“果徹因源”,我們末法時代眾生解脫就是靠這個。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佛教慧日法寶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