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實信願的念佛人,他的身口意是怎樣的表現?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請問:一個有真實信願的念佛人,他的身口意應該是怎樣的表現?
明朗法師:總的來講,這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如果每個人把佛法裡所講的信和願放在生活中去檢查的話,佛法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是適用的。可以說,他是對於九法界眾生都適用的一個真理。聖言量不是對某一個人講的,那麼你現在一定要找一個標準、用一個具體的行為來套的話,這本身就是一個妄念。
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單位的工作,社會責任、傢庭責任活生生的擺在你面前;我們年紀大的,七十歲八十歲的老人,你的社會責任已經盡完瞭,你想要去上班,沒有你的辦公室瞭;你說你要盡傢庭責任,能夠管好自己,不給子女添麻煩,他們就阿彌陀佛瞭;那小孩呢?你好好讀書就可以瞭。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他的對境。一個人如果有真實的信願,在他的生活當中會呈現出來,但沒有一個特定的形式。儒傢講的“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到底有還是沒有,可以觀照自己的言語和行為。
如果你很大年紀瞭,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去管孫子、外孫、兒女的事情,這就是沒有信願。我們上有老下有小,在敦倫盡分、履行責任過程中,如果你一天到晚很糾結,不能用佛法去緩解所面對的事情,那說明佛法沒有融入你的生活,你的心裡可能隻有事,沒有佛法。
我們很多年輕人都處在這樣的一個階段,隻知道拼命的掙錢,好像掙錢是他的第一要務。其實有真實的信願,不會妨礙你去掙錢,而且你掙得比別人放松、比別人開心,你很知足。我今天掙十萬覺得不錯,掙二十萬也挺好,我明天掙瞭五萬呢也行。錢多多用,錢少少用。對眼前的生活是知足的,但是對自己的責任是盡心盡力的,對生活中的享受就會很淡。
有一個居士,她談到自己修行的變化。她的姐姐、媽媽和周圍的人包括她的先生,都覺得她學佛以後變瞭。變還是沒有變,其實周圍的人心裡都有一桿秤。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現象。看見一件衣服別人穿在身上很好看,自己也想買一套。穿上兩天就放在櫃子裡,可能再也沒有穿過;看見別人有一個什麼樣的包,我也想買一個;看見別人吃的、用的、穿的就喜歡去攀比。
那個居士學佛以後,很舊的、但穿起來還是很得體、很大方的這種粗佈衣服她穿起來挺自在。但在她沒有學佛、念佛之前是穿不出去的。怎麼樣?淡瞭。吃的方面,以前要講究這個口味、那個口味,一餐不吃個上千塊錢,就覺得過得不體面。這些生活中的東西,要是五年前、十年前,這件衣服怎麼能夠穿得出去哪。這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活中的享樂在厭離的一種表現,是信願在增上。
有時候別人說你一句不好,你一天都難過;別人誇你一下,你整天都很開心。學佛以後,好像就不太在意這些外界對自己的評價瞭,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以前總是睡懶覺,現在不睡瞭,要起來用功,念佛很開心。
另外有一個居士,先生看她一天到晚都很忙,早上很早就出去瞭,晚上很晚才回來,一路都唱著歌很開心。先生就問:“你這幾天都幹什麼瞭,怎麼這麼開心?”“沒幹什麼,念佛啊”。這就是對生活中的享受、計較少瞭,這樣你就開心瞭。
所以你說一定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標準、一個什麼表現,那就是自己去觀照、觀待你生活中的表現,以信願、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以回歸投靠阿彌陀佛作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來衡量你心中到底有沒有,心中有是一定能夠表現出來的。
如果我們生活中很計較,買菜的時候,因為兩毛錢對人傢耿耿於懷,那還談什麼厭離娑婆、去極樂世界呢?你一天到晚在傢裡吵架,弄得雞犬不寧,還說有信願?所以要對照自己、要弄清楚,你心中有是一定會表現出來的。
有一個居士,她說她兒子是個菩薩。怎麼是菩薩呢?當她要生氣的時候,或者表現與佛法、與念佛不相應的時候,她兒子就說:媽你不要生氣啊,你還是念佛人呢。她馬上就無話可說,是啊,我是一個念佛人怎麼還這樣呢?這就是一面鏡子,他是來提醒你的。所以經常要養成一個觀照自己的習慣。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是生凈土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