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靜波法師:為什麼要欲火遠離?

靜波法師:為什麼要欲火遠離?

時間:2019-12-21 17:03:2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為什麼要欲火遠離?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陀很精辟的幾句開示,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佛言”:佛陀告訴當時的在場大眾,其實就是告訴今天的我們瞭。

所謂“夫為道者”:我們怎麼樣對待修道這件事呢?下邊舉個比喻:

所謂“如被幹草”:就像我們的身上蓋著幹草、柴火。

所謂“火來須避”:那麼火來瞭,如果我們還在那兒躺著,等著那火來燒,歘!一下子就把你給燒死瞭,所以這個火一來瞭,要趕緊跑。

“火來須避”,火來瞭,趕緊躲避!不躲避不是傻子嗎?煩惱來瞭,我跟你講:因為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找的,或者鉆牛角尖不躲避,所以要有方法來化解、解決這個煩惱。佛陀告訴我們,“火來須避”,如果有貪、瞋、癡、慢、疑、不正見,或者有財色名食睡的困擾,要趕緊躲避;躲避就是辦法,知道危險,為什麼不躲避而冒傻氣呢?

所謂“道人見欲,必當遠之”:修道的人,見到危險,或者修道上的障礙,譬如說財色名食睡,怎麼樣?“必當遠之”,請保持距離,為瞭安全。

記得有一個詩人叫北島,他有一首詩,這首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句話,說什麼是自由?“自由不過是獵人與獵物之間的距離”!你知道瞭嗎?獵人和獵物,獵人一定要找到獵物,他們倆之間距離越遠,你說是不是越自由?就是這麼簡單;明明知道要吃虧,還要往前撞,那我們不成瞭獵物瞭嗎?所以要放聰明點,該跑的時候要跑,該躲的時候要躲,那我們不就贏瞭嗎?

當然,如果不該躲的時候我們躲瞭,不該跑的時候我們跑瞭,那麼對於自己依然是一種傷害,對佛教也是一種傷害!跑和躲的目的是什麼?遠離危險,但是不能有後遺癥,有後遺癥就麻煩瞭。所以,觀念我們要去改變,不改變也不行。

尤其是我們得承認現實社會,應該說發展到今天,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各種各樣的誘惑充滿著這個現實;如果沒有抵抗力,很難不陷入其中,很難自拔,這確實很艱難;所以有很多上班的人,有很多怎麼樣的人就問我:“法師,你看我這事那事,我怎麼辦?”我告訴他要隨緣,但是下邊有一句話:不能隨便!無論什麼都行,那又怎麼可以?現實生活中,你這個也隨緣,那個也隨緣,最後還有你嗎?沒有瞭,所以說,隨緣不可以隨便。

但是,還是那句話,如果見到沒有意義隻是危險,那麼不跑你不就完蛋瞭嗎?所以說,該跑的時候還是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方法挺好的。所以對於佛教徒來講,那不是聰明,那是智慧,不是軟弱,不是窩囊,不是無能!我跟你說,你看我有時躲瞭吧,躲瞭沒有危險,當然不是責任和義務!所以大傢好好考慮考慮。

作為一個修道的人,當然,無論是在傢的佛教徒,還是出傢的佛教徒,我們認為都是在修行,修行無非是對自己心理的改變,說得更明瞭一點,就是對自己心理進行一次改造,當然這個改造就很艱難,甚至於是一次革命!當然不容易,卻是脫胎換骨……

如果我們想修道的話,怎麼樣呢?就應該像身上披著幹草——曬幹的草,“火來須避”。什麼叫“火來須避”?欲望來瞭,我們需要躲避。這裡邊肯定有男女之欲,但是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欲望都包括在其中。

如果有瞭欲望,我們就不要去發揮它;就像一個人說:“我有很多的煩惱,有人同我對話”;我說:“你可不可以改變一下?”他說:“改變不瞭”;我說:“那你可以讓它再煩惱一會兒,慢慢就改變瞭”;但是不可以放縱它!放縱之後的結果是什麼?誰都知道:用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

人生是什麼?其實什麼都不是,你賦予它什麼它就是什麼!很多人追求,追求到最後的結果,還不是兩手空空的嗎?沒有什麼可以存留,雖然需要價值、質量,那也是一種感覺,是你同別人比較之後得到的一種滿足感——覺得自己贏瞭而已。

這就像用拳頭打別人,那個拳頭打到別人身上之後,我們覺得自己很舒服,為什麼?因為覺得打瞭別人。但是,當我們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時候:如果打瞭別人,那種反彈的力量同樣對我們也是一種傷害。明白瞭這一點,我覺得你不會去真正傷害別人。但我們忽略瞭這一點,所以火來瞭不躲避,身上披著幹柴還要面對欲望前進。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修行的人,不要去放縱自己的欲望,一定要遠離它,但是很多人沒有辦法遠離,而是一種放縱的隨波逐流,甚至於還要尋找各種借口……

我們一些佛教徒皈依三寶、學佛瞭,難道不是這樣嗎?同佛菩薩做買賣討價還價:你趕緊滿我的願望吧,我給你穿一身衣服;你趕緊滿我的願望吧,我給你供香蕉、貼金、披袍……有沒有這事?這事很多啊;錯沒錯?沒錯!剛開始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麼我們沒有辦法走進佛門中來;但是隨著走進來的逐步深入,我們會考慮自己的那一切觀念是否需要改變?盡管依然可以這樣做,可以照樣燒香,照樣給佛貼金、披袍……不異舊時人,隻異舊時行履處;隻是此時是隨緣自在的歷事煉心。

當然,現在披袍已經改成貼金瞭,因為披袍不如貼金,哪怕貼一毛錢的金都沒有關系!因為那樣做的意義已經不同瞭。金是最貴重的物品,我們用最貴重的東西來做佈施,那是最有價值的恭敬,因為我們的我執也會隨著最貴重的東西的佈施,得到一種改變,我們要清楚這一點。

我們提倡貼金,而不提倡披袍;但是,如果他一定拿什麼紅佈來要披袍,我們也會盡量滿足他的願望,為什麼?因為得給他一個適應的過程。我們並不是怕得罪某個人,而是得給他一個調整的過程,因為他還沒有長大。

很多時候,我們就帶著這種我執、欲望來學習佛法的。我不止一次地提起過,曾經在河北唐山,他們的佛教協會成立的時候,請我去講課;當時,一位居士就同我講,他遇到一個佛教徒,這個佛教徒供奉一尊觀世音菩薩,非常莊嚴,他也不惜代價,可能是花瞭三千元錢請的。

但是供奉一段時間之後,他總是同觀世音菩薩討價還價提要求,今天讓觀世音菩薩給他幹點兒這個,明天讓觀世音菩薩給他幹點兒那個,每天都有要求、條件,但觀世音菩薩每天都無動於衷,最後終於生氣瞭,說觀世音菩薩沒什麼用,也不管事,於是就把觀世音菩薩鎖到櫃子裡不供瞭。這是一個悲哀,但是有一點,其實很多人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曾經說過,一個鄉下的老太太,去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極有可能就是因為她傢的老母雞不下蛋,然後去求觀世音菩薩讓雞下蛋,以為觀世音菩薩就是管雞下蛋的。她可以從這裡開始,但是不能從這裡結束,應該去改變觀念,乃至行為。

這個時候才可能真正地去感悟佛法,否則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對我們而言,欲望確確實實對我們的糾纏、束縛,應該說已經很久瞭,無量劫來就是這個樣子;想想看,就像有人說:“我如果不同觀世音菩薩求點什麼,就不知道供奉有什麼用。”為什麼不學習恭敬和感恩呢?為什麼不能學習觀自在呢?如果去恭敬和感恩,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真正觀自在的話,那麼我們同觀世音菩薩就已經融為瞭一體。學佛要契理契機,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最初的那個學佛的想法、欲望,改變瞭它就是學佛。

當然瞭,我們不大可能說一下子就做得非常完美,但是知道自己要定位一個方向。就像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錯!我隨喜你的功德,非常贊嘆,但是請問: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手段是什麼?工具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去呢?“不知道!”

有人會拼命地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傢裡,弄得傢裡人看著他都眼暈;然後傢裡人對他提點意見,他不高興,說:“我在念佛,我有信仰,你管不著。”

究竟我們的信仰應該架構在什麼層面上?我們應該清楚,如果連最有緣的眾生都得罪,那麼還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嗎?如果讓大傢都歡喜我們,那麼就會去得最快。因為我們要讓大傢歡喜,又不能喪失自己的原則,我們的信仰也不能丟掉,所以我們如何融合於現實,就是面對而又超越,這個時候才會得到那份真正的自在。別人如果接受、理解、贊嘆,跟著我們一起學的時候,那會是什麼結果呢?相信那一定是往生的功德。

而功德恰恰是什麼?“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不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托彼名號,顯我自心;且不執著、不掛礙,又能夠面對,那本身就是一種成佛、往生的資糧。

如此就是說,我們需要去改變很多最初學佛的單純、執著、欲望。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學來學去我們就把信仰給忘掉瞭,因為覺得沒有意思。當然沒有意思,因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肯定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但是我們覺得那些有勁的又怎麼樣瞭呢?其實也沒有意思,比如喝酒喝醉瞭,第二天醒瞭,身體並不舒服;打麻將贏瞭,贏瞭又怎麼樣?輸瞭又如何?不都是一個過程嗎?等結束瞭之後,就覺得還是沒意思,“嗨!當初不玩好瞭!”當初看點書,念點佛多好……可是我們玩瞭,而且當我們再一次面對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欲望又沒有辦法控制,所以又去玩,常常都會循環往復,在快樂和痛苦的矛盾中糾結著……

這是人性,不是佛性;佛性是什麼?是空性!一旦空瞭,一旦知道都是假的,包括自己,我們就同它相應瞭,就自在瞭,大自在瞭!那不是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解決一個久遠、恒遠的生死問題。那個時候,我們才是真正的入道;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夠遠離欲火,無所謂,得到又怎麼樣?不得到又怎麼樣?當然,得到瞭,如果是應該得的,那麼得到瞭也沒關系。但是得到瞭,我們也不會得意忘形、張牙舞爪,會很冷靜,這是很不容易的修行。

所以對於我們今天的佛教徒而言:遠離欲望,應該說是每個人都面臨的一個極其嚴峻的課題,因為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出人頭地,都想盡如人意。

曾經告訴過別人:你知道佛教的如意嗎?“如意”是來源於佛教的用語;大雄寶殿中,文殊菩薩拿著一柄如意,如意前後的頭是怎麼樣的?像雲、靈芝形狀,是回頭的樣子;意即凡事皆變,回頭才如意,回頭才吉祥。如果我們鉆牛角尖,就不會如意,就不會吉祥;所以一定要清醒,一定不要鉆牛角尖!當然,很多人已經鉆得很久瞭,甚至無怨無悔;因為不鉆他就覺得生活沒意思。所以他麻煩瞭,他就在輪回那個路上,已經走不出來瞭;所以說,要學會著回頭,學會著適可而止,我們才會真正的如意;現實中,還要放松,放松才會出現奇跡。

原標題:欲火遠離——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選

轉自微信公眾號:點一盞明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