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班迪達尊者:為何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財產都在死亡那刻留下瞭

班迪達尊者:為何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財產都在死亡那刻留下瞭

時間:2019-12-23 16:58:3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為何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財產都在死亡那刻留下瞭

我們一出生,立刻開始吸收知識,獲得證書。大多數人找到工作,然後以薪水購買很多物品,稱它們為「自己的財產」。而在相對關系上,也的確如此,毋庸置疑。如果財產真正屬於我們,我們就永遠不會與之分開;如果我們覺得能恒久擁有,那麼,它們還會破碎、遺失或遭竊嗎?人類死亡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走,一切所獲得、累積、儲存、貯藏的東西都會留下來,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

我們所有的財產都會在死亡那刻留下。財產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不動產--建築物、土地與房地產等,習慣上這些屬於你,但在你死亡時必須留下它們。第二種是動產--椅子、牙刷與衣服,當你存在於地球,四處遊歷時帶著走的所有東西。接著,還有知識--藝術、科學,以及你賴以維生的技術與其他知識。隻要我們的身體處於良好、可工作的狀態,這知識財產便不可或缺,然而,也不保證它們不會遺失。你也許會忘記所知道的事,或由於其他不幸事件,而讓你無法發揮專長。沒有任何財產於存在地球期間可帶來保障,更遑論下一世瞭。如果我們可以瞭解,人無法擁有任何東西,而生命如此短暫,那麼,當在不可避免的事發生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平靜許多。

無論如何,有某些東西會跟隨人類穿越死亡之門,這就是「業」(kamma)--行為的結果。我們的善、惡業都會如影隨形,即使想擺脫也無法如願。相信業是你唯一真正的財產,可帶來強烈的渴望,熱切且徹底地修習佛法。你會瞭解有益的善行是自己未來快樂的投資,而惡行則會回報在自己身上。因此,你會基於善意、慷慨、仁慈等崇高的想法來行事,會捐款給醫院與那些因不幸而受苦的人。你會扶持傢人、老人、殘障者、貧困者、朋友,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你會希望以純凈的行為、溫順的言行來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由於你致力於禪修,並平息心中生起的邪惡煩惱,而造就一個安詳的環境,你會經歷內觀的各個階段,最後瞭解終極的目標。所有具有功德的行為--佈施、持戒、修習等,將如影隨形地跟隨你到死後。不要停止培養這些善法!我們都隻是渴愛的奴隸,真是可恥!卻是千真萬確。渴望貪得無厭,一旦我們獲得某些東西,便會覺得並不如想象中滿意,於是又去試其他東西。這是生命的本質,就好像企圖用捕蟲網來舀水一樣,眾生無法滿足於聽從渴望的支配,或物質的追求。渴望永遠無法滿足渴望,如果我們正確瞭解這項真理,便不會以這種自我打擊的方式來尋求滿足。因此,佛陀曾說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有個故事,說有位編織籃子的人,他很單純,喜歡編織籃子,吹吹口哨、哼哼歌,一天就在工作中快樂度過瞭,晚上便回到小屋就寢,一覺到天明。有天,一位富翁經過,看見這位貧窮的編織工人,生起一股悲心,並給他一千元。「拿著吧!」他說:「好好地去享受一番。」這位編織工人滿心感激地收下錢,他這生中從未看過一千元。他回到那搖搖欲墜的小屋中,不知要把錢存放在那裡,但小屋太不安全瞭,他擔心強盜,甚至擔心老鼠會啃食它,於是整夜無法成眠。第二天,他帶著一千元去工作,但無法哼歌或吹口哨,因為他非常擔憂這筆錢。那晚他再度失眠,隔天一早,便把這一千元還給富翁,對他說:「把快樂還給我吧!」

你也許會以為佛教不鼓勵追求知識或證書,或辛苦工作賺錢,讓你可以養活自己、扶持傢人與朋友,並為值得的理由或團體而奉獻。不!當然要利用你的生命與聰明才智,且以合法與誠實的方法來獲得。重點是要對你所擁有的感到知足,而不要變成渴望的奴隸,這才是佛陀的教誡。思考眾生的弱點,便可以在年老多病而無法修行,隻能離開這無用的屍體之前,從身體與生命中獲得最多。如果你勇猛精進地練習,不執取身體或生命,你可以發展出得以使人解脫的精進,而完成禪修更高的階段。

原文標題:沒有財產真正屬於我們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維安正念小站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