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的種類_福鼎白茶的等級
福鼎,中國白茶之鄉,是白茶的原產地與主要產地。在福鼎市土生土長的茶樹,嫩芽和嫩葉的背面一般都長有白色的毫毛,在制作茶葉時用的不是殺青炒制的方法,而是把茶青先進行萎凋,也就是在常溫下讓茶青失去大部分的水分,然後再經過烘培,把茶葉制作出來,做好的茶葉上面,白色的毫毛依然存在,因此稱為白茶。由於這種茶葉主要產於福鼎市,所以被稱為福鼎白茶。
福鼎市依山傍海,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這樣的環境很適合茶樹的生長,而在太姥山地區,優質的水土資源以及山地氣候讓這裡的茶樹生長得更好。太姥山地區多是沙質土壤,土壤裡面有碎小的石塊,並且富含礦物質和有機質,成弱酸性,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在當地還流傳著,上等茶生於土石,中等茶生於礫壤,下等茶生於黃土。
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在福鼎當地進行瞭茶樹審定,最終審定出瞭“華茶1號”與“華茶2號”兩個國傢級良種茶樹。“華茶1號”被當地人稱為福鼎大白茶,這個品種的茶樹發芽早,芽頭瘦弱,芽葉白毫明顯,具有耐寒、耐旱、抗逆性強等優點,在福鼎市被廣泛栽培。“華茶2號”被稱為福鼎大毫茶,這個品種的特點是發芽早、芽頭多、芽頭壯,並且以白毫豐富而聞名。“華茶1號”和“華茶2號”的茶青品質相差不大,但“華茶2號”的產量相對要高一些。
與制作其他種類的茶葉相比,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是加工福鼎白茶的兩大特點。制作好的白茶根據季節、外觀、口感、年份等因素的不同形成瞭福鼎白茶的多種分類方法。
福鼎白茶按照茶青采摘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芽茶、芽葉茶、葉茶三類。經過加工制作的幹茶又可以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四個等級。
芽茶指的就是白毫銀針,是用福鼎大白茶或者福鼎大毫茶的單芽作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因茶葉外形色白如形,挺直似針而得名。品質好的白毫銀針單芽肥壯,不帶梗蒂,色白如銀。沖泡之後湯色呈淡杏黃色,單芽幼嫩肥軟,聞起來香氣清爽持久,喝起來鮮醇爽口。
芽葉茶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白牡丹。是用福鼎大白茶或福鼎大毫茶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原料制作而成。沖泡後舒展開來的茶葉仿佛一朵盛開的牡丹,故因此而得名。品質好的白牡丹芽葉肥嫩厚實,葉態伸展,兩葉抱芽,沒有老梗老葉,色澤灰綠,毫色銀白。沖泡後湯色呈清澈的杏黃色,葉色黃綠香氣濃,口感清香甘醇。
葉茶包括兩種,一種是貢眉,另一種是壽眉。這兩種茶的區別在於貢眉是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帶嫩梢的第二三葉或者三四葉制成的茶,茶青比較鮮嫩。壽眉則是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樹的嫩梢、嫩葉做成的茶。制作出來的貢眉、壽眉外形秀美,形似人的眉毛,因此葉茶又被叫做眉茶。品質好的貢眉和壽眉,茶葉外形整齊如眉,枝葉相連,顏色灰綠或墨綠,色沖泡後湯色呈現黃褐色,葉面有隆起波紋,葉背有銀白色的毫毛,喝起來滋味醇厚。
在福鼎市,根據季節的變化和茶樹生長的情況,除瞭冬季以外,其他季節都可以采茶。制作白毫銀針、白牡丹的茶青一般在春季采摘。貢眉和壽眉,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采摘,所以又有春茶、夏茶、秋茶之分。在福鼎市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不過總體來說,春天采摘的茶青更為鮮嫩,相對於夏秋季節的茶葉,有益物質更加豐富,所以春茶的價格也就更高一些。
除瞭上面的分類方法,根據生產環境和茶葉存放年份等因素,福鼎白茶還有一些其他分類。三年以上的茶稱為老白茶,制作好的福鼎白茶在存放過程中,茶葉內部會緩慢地發生著變化,產生輕微發酵,因此老白茶的湯色逐漸變紅,滋味變得醇和,茶性也逐漸從涼轉溫。
除瞭老白茶,還有一種福鼎白茶叫做老樹白茶,福鼎的白茶產區有一些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種的茶樹,一直在自然野化地成長,這種采下的茶叫做老樹白茶。老樹白茶相對來講年齡比較大,根系比較發達,內含物也比較豐富,口味也比較好,但是老樹白茶是比較稀有的。近幾年來,隨著福鼎茶人對福鼎白茶的研究深入,他們還利用拼配法,選用不同的茶葉按照不同的拼配比列制成瞭各種口感的白茶,這種白茶被稱為新工藝白茶。
福鼎白茶具有茶香持久,耐煮耐泡的特點,一杯福鼎白茶在沖泡四五次之後,依然有淡雅的茶香。對於福鼎白茶,有這麼一個說法,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相對來說,儲存年份越久,泡出來的茶味道越是醇厚香濃。雖然白茶適宜長期保存,越陳越醇,但是它有個最佳的品飲時間,是在三十年以內。
俗話說好山好水出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功效獨特等特性的福鼎白茶,是最原始自然健康的茶品,嚴格的種茶、采茶、制茶成就瞭福鼎白茶的優良品質。千百年來,太姥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就瞭福鼎白茶,也不斷將這裡的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