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菩薩行菩薩道,超出生死輪回
【菩薩】:大道心的眾生,覺有情,覺悟的有情。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為瞭說明諸法實相,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能夠把真相認清楚就不會迷惑顛倒,就不會造惡業,不會犯過失;我們認不清就會犯錯誤,就要負因果的責任,就會變現六道輪回。
清凈法界有真如門和生滅門,真如門是圓成實性,生滅門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的生滅門之中又有覺和不覺,覺就是佛性,不覺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之中就是馬鳴菩薩所造的《大乘起信論》上所說的:“無明一念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無明一念生三細是什麼?我們因為無明一念就有瞭三細相: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無明業相是自證分,能見相是見分,境界相是相分。
所以這個外在的山河大地,不要認為跟我不相幹,依報隨著正報轉,都是我們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迷惑顛倒變現出這個相分來。
我們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些人說不好理解。其實很好理解:有情有想,變現出有情世間;無情無想,變現出器世間。我們要覺悟成就瞭,能夠達到智正覺世間。
“境界為緣長六粗”,遇到境界的時候長六粗:智相、相續相,這個就是第七識;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這個是第六識;業系苦相這是前五識。
就像我們前面《楞嚴經》上所講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楞嚴經》上面還說:“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因為你拼命地去追求,想瞭解一個本性,你想求開悟,能夠開悟嗎?不能開悟。
你求開悟這個心當下就分能、分所,求開悟的心是能,所求的開悟是所,有能、有所不能成就。有能知、有所知,有一個能見的我,有一個所見的本性,這樣有能所對立,你就有見分、有相分,難以成就瞭。
所以但盡妄緣,即如如佛。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是三祖僧璨禪師的《信心銘》。但莫分別,洞然明白,不會去分能、分所,就不會產生能所的對立。
我們就是因為習慣性的,習慣於凡夫,習慣於去將能所對立,那麼就把這個大智慧轉變為見分。所以就迷惑顛倒,就有瞭六道輪回。這樣子能夠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夠超出生死輪回。
——摘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述
【義菩薩者,雲何自知是義菩薩?】
實義菩薩怎樣知道他自己是實義菩薩呢?佛陀開示就首先以自己為例,列舉他本生的菩薩行。
【善男子,我於往昔為正法故,剜身為燈三千六百,我於爾時,具足煩惱,身實覺痛,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
這是如來的本生故事,在《賢愚因緣經》和《報恩經》裡面都有記載,他將自己的身挖開,插燈芯下去,以身油來點燈,為燈三千六百,當然這樣也可以說是表法,這樣是實義菩薩行菩薩道。
【善男子,於饑饉世,我立大願,以願力故,受大魚身,為諸眾生,離於饑渴,食我身者,修道念道,無惡罪過。】
這個本生故事講過瞭。《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教導智首菩薩說,關鍵是要善用其心,做任何事都可以轉變為行菩薩道。
我們很多在傢的女居士,每天要做菜,做菜的時候就這樣想,在清洗菜的時候想著:我清凈一切眾生的惡業;在切菜的時候想著:我幫助一切眾生斬斷煩惱;在炒菜的時候想著:一切眾生吃下去我這個菜和聞到我炒菜的香氣都能夠增長智慧與慈悲。
你看看你炒菜都在行菩薩道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瞭,隻要善用其心就好瞭。
【疾疫世時,復立大願,以願力故,身為藥樹,諸有病者,見聞觸我,及食皮膚,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轉,是名義菩薩。】
這樣就真正地名之為實義菩薩,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說他因地修本生故事的時候來舉例說明,告訴我們什麼是實義菩薩。
【善男子,一切惡有,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
惡有就是惡趣。所以我們真正聽聞瞭《優婆塞戒經》,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隨時隨地都很開心、都很歡喜,任何煩惱惡業、任何痛苦不能幹擾我們,不能障礙我們,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快樂無憂,都能夠過一種解脫的、瀟灑自在的生活——聖者的生活,為什麼?因為我們真實地發起菩提心來瞭。
佛陀打個比方說什麼?說煩惱猶如毒藥,普通的鳥吃下去就會被毒死掉,而孔雀呢?它把毒藥吃下去以後,不單不會被毒死,而且身體更健壯、羽毛更艷麗。同樣的,凡夫眾生遇到煩惱,他就會起惑造業,造惡業就流轉生死,就墮落到三惡道中間去瞭,所以“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菩薩呢?煩惱不能傷害他,而且還能夠成為他修行道路上的莊嚴伴,即是菩薩道莊嚴伴。就是菩薩在修行菩提道上的莊嚴福慧的助伴、助緣,所以發菩提心非常瞭不起,受持菩薩戒功德也是不可思議,這個是成佛之戒。
【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
為什麼凡夫會被煩惱所傷害呢?煩惱一來,痛苦一來就忘失正念瞭呢?因為他智慧不夠,所以他很怕煩惱。
【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有及業,亦復如是。】
道伴是道上的莊嚴伴。這個怎麼理解?如果我們有《七義發菩提心論》的傳承,而且如法修的話,一定可以對這句經文很有感觸,很有體會。當年阿底峽尊者漂洋過海十三年去親近金洲大師,金洲大師教他的內容就是《七義發菩提心論》,他修學以後就得到大成就,所以這個是比摩尼寶還要珍貴的法。
總共是五十九句,五十九個竅訣,我們一個一個竅訣來修的話就非常好。我知道有一些上師他是這樣,把這五十九個竅訣做五十九張卡片,然後好像洗牌一樣,每天早上就抽一張出來看看,溫習一下。每一天,一天之中起心動念就會對照,看這一條我做到沒有,反復反復地溫習,兩三年功夫,整個的心智模式就改變過來瞭,就是菩薩的心行瞭。
所以不要表面地受菩薩戒,而是要真正轉變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心。
“降伏自心我頂禮。”外在的英雄隻能夠征服外在的世界,大修行人是降伏自心。希望我們能夠很快有因緣能夠比較詳細地講這個五十九句。
——恭錄大願法師【居士菩薩戒略釋】
原標題:大願法師:以菩薩思維超出生死輪回
轉自微信公眾號:菩薩雲來集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