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什麼是“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我”是什麼?是有為法,當然可以說是主宰和實在意,這個“我”本意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主宰和實在,我們往往第一感覺是從什麼開始認識的呢?是每個人自以為是的身體。因為每個人都認為有我,於是才去輪回,才去痛苦,於是我們自己才成為自己修道上的障礙。為瞭解決這樣的問題,佛陀就告訴我們:我是不可靠的!如果我們認為我是可靠的,那麼就會非常麻煩;如果我們明白自己是不可靠的,那麼我們還執著我嗎?當然不會再執著我瞭!隻是,我們又不能說沒有這麼一個幻化的假我。
我是不可靠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利用假我來訓練自己清凈的心性,從而不住著在任何一法之上,就達到瞭無為法,也就是空性。我到底是什麼呢?所謂的主宰、實在,面臨著挑戰,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主宰,根本就不實在!所以佛教是最徹底的無神論者。它雖然承認有鬼神等生命現象,但是那些鬼神等生命現象,隻是假而不實的過客,不是永遠和永恒,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鬼神,雖然也承認鬼神有一定的能量;為什麼?因為那是業力顯現的結果。告訴大傢:所謂的業障,就是生命的局限和困擾,有很多人因為看見什麼而驕傲,或者利用人們的好奇心而忽悠,那就自己驕傲去吧,不要去污染別人。
比如說,曾經在北京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老鄉,他的眼神特別好,他到我們中國佛學院無償給人看病。他原來也是一個醫生,再加之又會看點兒什麼,有透視眼之類的,那就更神秘瞭。他說一個人後邊有兩條蛇,趴在他後背上,弄得大傢直發毛,而且這東西在背後邊,看也看不見,又很好奇。後來他也說我有,我剛開始一愣,後來想明白瞭:我有什麼呀?誰信瞭誰就有病!告訴你實話,現實中的人,因為好奇和執著,所以誰信瞭誰就配合,於是就真有瞭病。
告訴大傢,很多人抵抗力很弱,一說他就蒙瞭,一說他就害怕瞭;本來他啥病也沒有,然後讓人一嚇唬,就嚇唬出病來瞭,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哎呀!很多人特佩服那個人,反正也看不到,越是看不到越是著急,越是著急就越相信他,朦朦朧朧的感覺,恰恰是“似是而非”。
不要再上當瞭!我說的是實話,因為我們今天所探討的問題,就是要同三寶去相應!因為我們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一定要清楚。我們已經說過:如果建立佛教信仰的倫理觀,那麼就毫無疑問是佛、法、僧。這就是倫理,如果離開瞭這個倫理,告訴大傢,那麼就不正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這一傢的人,千萬不要跟著摻和:勇敢點兒,堅強點兒,抵抗力好一點兒,別人無論怎麼講,他愛講啥講啥……告訴大傢,他就是想讓我們上當!如果不上當,煩惱的絕對不是我們。
所以最後我告訴他:“你看哪兒涼快就上哪兒涼快去吧!我這兒不需要你。”的確,我照樣會活著,很多時候不是這樣嗎?
人一有點兒病就會更發蒙瞭。記得1993年,牡丹江的一個居士到我那兒去,他拿瞭一個天津氣功辦班的票,那是他花高價三百二十元錢一張(正常是一百六十元錢一張)買的,辦七天班;一看我身體不舒服,就說:“法師,這張票我就讓給你瞭。”做出瞭很大犧牲、很大努力的樣子。我說:“對不起,我不要。”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它對你的病有好處。”我說:“對我的病有好處?死就死嘛。”他說:“哎呀,不能死!”我說:“人生不是早晚得死嗎?”
如果我們不想死,就能真的不死嗎?其實每個人不應該清醒嗎?你現在正在死,我也正在死,我跟你說,首先說我吧,因為說你,你可能會害怕;那麼說我,我正在死,也正在生!如果我們不執著死也不執著生,那就是學佛的解脫;而恰恰我們執著生死,所以需要訓練這種對待生死的態度。知道往生就是不執著生死,然後才能達到往生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而我們現在的情形則是:膽怯、恐懼、貪戀……請問往生的條件是什麼?信願行三資糧!我們有嗎?我們沒有!請記住,越怕死,死得越快!就越去不瞭西方極樂世界;怕死,最後還是得早死,還得快死,為什麼還要怕死?
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說:你要想長壽,就得準備死!我想長壽,想多活幾年,那我不怕死,隨時準備死,那就沒關系。為什麼你看農村鄉下,一旦老人身體病得嚴重,給他準備口棺材放在那裡,再做點兒裝老衣服在身邊,他反而活過來瞭?這也是一種對於死亡的訓練和鍛煉,雖然不是佛教信仰,但是心態會因此而改變;於是他慢慢地就不在乎瞭。當然他最後還是得死,誰也回避不瞭!如果真能回避,告訴你,就是我們選擇的佛法。佛法能夠超越生死,因為隻有不生瞭,當然也就不死瞭。
現在我們沒有這個條件。你說我們往生西方,念阿彌陀佛,他不是鼓勵我們的欲望,讓我們念完瞭跟阿彌陀佛搞好關系,拍阿彌陀佛的馬屁;告訴你,肯定不是這麼回事。大傢一定要記住,阿彌陀佛才不喜歡別人給他拍馬屁哪!因為阿彌陀佛沒有欲望,沒有我執,隻有慈悲!不是誰說我好話,我就把誰接走?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絕對不是這樣的。阿彌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的時候,用五劫時間思維的是事物的空性,絕對不是貪嗔癡等煩惱和恐懼的表相。
所以我們要知道:能不能往生,在於我們的我執和法執能否打破,說白瞭,那就是情執。我們的情緒總是在波動,又怕死又怕活的情緒困擾,又怕這個又怕那個的糾結,又怕什麼誰來跟我們討債的糾纏……然後就燒寶,還什麼人皮債,那燒的東西多瞭,最後弄來弄去,我們實在都不知道自己要往生哪裡去瞭?
這段經文說得非常好,那麼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佛言”:佛對我們有緣的佛教徒就開示說:
所謂“人從愛欲生憂”:拼命地去執取、去追求各種欲望,得到瞭之後,就又開始憂慮瞭;如錢得到瞭,怕失去,怕賊偷,怕賊搶;再好的美男、美女得到瞭,就怕他有外遇,怕他搞婚外戀……這樣的事有很多,人就憂慮呀……小的時候,聽我的爺爺奶奶等長輩人講:“醜妻近地傢中寶”。對農民而言,媳婦長得特別醜,那會特別安全;自己的土地離自己的傢很近,出門就是,省瞭很多辛苦,那就是寶,是傢中的寶。這說明什麼?不再擔憂瞭!所以說,“人從愛欲生憂”,比如,你的另一半長得越漂亮,你越害怕。這就是自私,就是狹隘,就是我執!當然,我們會找理由這樣。
所謂“從憂生怖”:每天都會害怕,提心吊膽,有錢也害怕,越有錢越害怕,那日子過得並不坦然,所以說恐懼。
所謂“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如果我們升華瞭,改變瞭自己的心態,沒有憂慮,當然也沒有愛。“若離於愛”,如果我們遠離,或者不住著於那種愛、執著;“何憂何怖”,哪裡又有憂愁呢?哪裡有恐怖呢?我們不就自在和自信瞭嗎?所以,學佛一定要改變這種心態。本來是緣聚聚散散的故事:想明白瞭就沒有事,想不明白瞭處處是事。
《佛說鹿母經》裡有這樣的說法:
“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合會有別離,無常難得久。今我為爾母,恒恐不自保。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一切恩愛會”,至少是夫妻男女,還有什麼父母子女這些個恩愛相遇。
所謂“皆由因緣合”,因為有宿世因緣,我們才會成為父母子女的關系;如果沒有因緣,那又怎麼可能呢?如果他同我們沒有那種夫妻之緣或父母子女之緣,那麼我們肯定不會掛礙,因為我們知道他同我們沒多少關系。眾生的心不就是執著嗎?因為他同我們有緣分,是我們的親戚,我們才會掛礙;如果他同我們沒關系,我們想掛礙,那麼除非我們是佛菩薩。
所謂“合會有別離”,合會,因為你和我有緣分,或者你們夫妻有緣,或者你們父母子女有緣,但經常會有分別、遠離、緣散,事實就是這樣的,不可能永遠在自己身邊。如果孩子永遠在自己身邊,告訴你,他也真的長不大。連老母雞都知道,帶著一幫小雞崽兒,大瞭之後,趕緊就讓它們獨立去吧,更何況是人,更需要獨立。
所謂“無常難得久”,無常,不可能永遠,所以不長久,告訴大傢的都是真相,是佛陀說的。
所謂“今我為爾母”,就是現在我作為你的母親。
所謂“恒恐不自保”,我經常考慮的是,自己都保證不瞭自己什麼時候死,經常憂慮、恐懼自己命不自保。
所謂“生世多畏懼”,生活在這個世間上,更多的都是危險、恐懼,出門怕車給撞上,走路怕摔瞭,在人行道上走,有時候還不一定那麼安全,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都是很麻煩的事情。有這樣的說法:“人若倒黴,喝口涼水都塞牙”,什麼意思呢?就是有時候難免我們會遇到各種坎坷、不幸,甚至於禍不單行。
所謂“命危於晨露”,我們的生命危脆到什麼程度?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很快就沒瞭,事實上是這樣的。我們在講《八大人覺經》時候有:國土危脆,人命無常!一會兒地震,一會兒海嘯……隻是我們經常會麻木地覺得,“嗨!它離我們很遠”;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那起車禍就離我們歷歷在目,可能那個人我們都熟悉,所以說我們應該怎麼樣?有一種警策和警醒:“朝不保夕,人命無常”!就是因為不長久,我們需要有一種什麼精神呢?精進努力,不要懈怠,生命不能浪費。
生命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曾經不止一次地講過,德國有一個哲學傢叫叔本華,他說過這樣的話:
“一切幸福都是虛妄不實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實的。我們通常得到的快樂,總是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動心。相反,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卻比我們預料的更加深重。”
那麼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呢?
所謂“一切幸福都是虛妄不實的”,幸福得到瞭,感覺不過是朦朦朧朧,虛妄不實,幻化不真。
所謂“唯有痛苦才是真實的”,刻骨銘心!認為痛苦是真實的,因為我們對痛苦感受得非常深刻,對幸福感覺卻很麻木……更多人的感覺不過如此而已。
像那種有大福報的人,經常會因為有信仰支撐的緣故。這是為什麼?由於他該吃的吃瞭,該喝的喝瞭,該享受的享受瞭,覺得還是沒勁,還是失落,還是有空落落的心理,這就是人性,所以他開始尋求信仰。可見人們最初追求物質生活,然後追求精神生活,最後追求的就是信仰生活;有質量的人生軌跡,應該是這樣子的。
人沒有吃穿不行,他想吃好穿好,於是追求物質生活;有瞭吃穿之後,他就想娛樂,於是追求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有瞭,最後面臨生命的歸宿,於是追求信仰生活。這就是西方馬斯洛對人的幾種追求的思考,覺得符合人生規律。
所謂“我們通常得到的快樂,總是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動心”;是的,現實人生中,我們得到瞭,但又覺得這種快樂,好像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好。所有的感覺、快樂,其實都是一個過程而已,隻要我們得到瞭,絕對沒有最初那麼深刻。
事實上,比如發財,沒有錢的時候,一萬元錢對我們來講是多麼渴望;有瞭一萬元錢之後,就覺得十萬元錢可能更好;一旦十萬元錢得到瞭,又覺得一百萬元錢可能更有吸引力;但是當一百萬元錢也有瞭時,其實我們還是不能滿足!所以說我們所期望的永遠是那樣動心,但得到的永遠都覺得沒有什麼意思。我們就覺得:還有下一個目標的追求,所以一般的人會怎麼樣?欲壑難填。
所謂“相反,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卻比我們所預料的更加深重”;我會因此接到訴苦電話,向我感慨:“我是一個不幸的人,我是一個最痛苦的人……”他忽略瞭他是最痛苦的人之一,絕不是老大,他的痛苦跟另外一些人的痛苦相比是最不痛苦的;事實上,如果沒有信仰,我才是最不幸和最痛苦的!但是因為我們還有因緣學佛,就一定不是不幸和痛苦的!更何況我們的痛苦隻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我們還可以改變自己這種精神上的認識;當我們改變瞭觀念之後,會發現痛苦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固定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自己貪欲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唐代有一個詩人叫白居易,他是一個佛教徒,是在傢居士。他說過這樣一句詩:“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什麼意思呢?
所謂“自靜其心延壽命”,就是如果讓自己的心不執著、不憂慮、不掛礙,不把那些垃圾時時放在心裡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壽命就會因此延長,不必一定要向藥師佛去祈求!而消災延壽藥師佛就是:“拔一切業障”,也就是改變觀念和行為。
所謂“無求於物長精神”,我們的欲望需要其實很小:如果我們能吃飽飯,就應該很快樂,很知足,很感恩,那麼我們的精神就會健康正面!想想看,有很多人總是跪在佛前求啊求,我們感覺那是對的,因為剛開始對佛教的認識停留在這一層面上,如果否定他,那麼他根本就不會學佛瞭;我們說可以,鼓勵他,但是如果天天祈求,而不改變自己的心理,那麼又有什麼用呢?實在是沒有用的,甚至更加痛苦!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去面對自己那顆貪婪脆弱的心,如何去改變它,才是當務之急。
原標題:如何改變憂慮和恐怖?——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選
轉自微信公眾號:點一盞明燈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