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三世佛怎麼區分手勢_三世佛的手勢圖

三世佛怎麼區分手勢_三世佛的手勢圖

時間:2019-12-28 16:58:1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三世佛怎麼區分手勢?三世佛的手勢圖

三世佛怎麼區分手勢?三世佛的手勢圖

三世佛,一般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又分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橫三世佛是指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豎三世佛是指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詳細介紹可點擊“三世佛指的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根據不同的姿勢有著不同的變化。常見的有這幾種姿勢,即禪定像、成道像、說法像、立像、太子像、涅槃像等。

禪定像

禪定像,跏趺坐,結禪定印。右手置放在左手上,手心向上、拇指指尖相向,其餘手指自然平放。佛陀在菩提樹下禪坐入定,就是結跏趺坐並結禪定手印。又稱為法界定印。這種形象的釋迦牟尼佛,通常供奉在大雄寶殿中央,為三世佛或三身佛的主尊,兩側有脅侍,左為阿難尊者,右為迦葉尊者。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之禪定像:跏趺坐,結禪定印。

成道像

釋迦牟尼成道像為釋迦牟尼跏趺坐在蓮花座上,左手置放在腳上或手捧缽盂,名為“定印”,表示禪定之意;右手垂直指地,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牟尼佛犧牲自己一切來為眾生解脫,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唯有大地能夠證明。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之成道像:左手置於雙腿之上結禪定印,右手結降魔觸地印

左手置於雙腿之上結禪定印,右手結降魔觸地印,這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標識。佛像的右手掌置於右膝上,五指朝向地面或者僅以食指尖抵觸地面,代表佛陀修行成道降伏魔軍,這是佛陀成道時所結的印相。釋迦在修行成道時,有魔王不斷前來擾亂,以期阻止釋迦的清修。後來釋迦即以右手指觸地,令大地為證,於是地神出來證明釋迦已經修成佛道,終使魔王懼伏,因此又稱為降魔印。

說法像

說法像,跏趺坐,手結說法印。即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環形。表示釋迦牟尼佛為瞭度眾生而應化世間,演說清靜教法。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之說法像:跏趺坐,手結說法印。即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環形。

立像

立像,即站立形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下垂手勢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上伸手勢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之立像

太子像

太子像,為釋迦童子赤身站立形象,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農歷四月初八是釋迦太子降生日,一般寺院裡都要舉行隆重的“浴佛節”,這時大雄寶殿裡會供奉釋迦太子像,供大傢澆灌香水沐浴。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之太子像

涅槃像

涅槃像是根據釋迦牟尼佛涅槃時情形塑造的。佛像面朝南,右側臥,雙腳伸直並攏,左手置身體上,右手支頤,雙目微閉,自在而安祥。這種佛像一般供奉在寺院後殿的臥佛殿中。

釋迦牟尼佛的手勢之涅槃像

藥師佛的手勢

藥師佛,依各地造像不同而不同,一般是結跏趺坐,或者立像,或者左手托缽,右手執錫杖,或者左手托缽,右手結印,或者左手持缽盛甘露,右手持藥丸,或者雙手無持物,結印或施印,手持琉璃珠等。

藥師佛的手勢

藥師佛在造像的發展過程中,其顯著特征逐漸突顯出來,不單單是結跏趺坐禪定狀,持物也豐富瞭,有藥缽、藥丸、塔、錫杖等,這些可以作為判斷藥師佛的部分標志。藥塔代表瞭藥師佛,代表一種接引眾生的方式,也代表一種修持方式。錫杖,也是藥師佛的法器之一。以下是藥師佛各種不同造像的手勢圖:

藥師佛手持藥塔。

藥師佛的手勢圖之藥師佛手持藥塔。

藥師佛頂有肉髻,手持缽,坐於單層蓮花座上。

藥師佛的手勢圖之手持缽,坐於單層蓮花座上。

藥師佛頭頂流出琉璃光明,有項光、背光,著通肩袈裟,手持缽與錫杖。

藥師佛的手勢圖之手持缽與錫杖。

阿彌陀佛的手勢

阿彌陀佛常見的造像是做接引姿勢,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左手持金蓮臺置於胸前,也有雙手相迭,掌心托金蓮臺的。

阿彌陀佛的手勢之接引: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左手持金蓮臺置於胸前。

手作與願印,表示眾生的往生之願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願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願眾生;手持蓮華,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是胎生,而是蓮華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蓮華為出於淤泥而清凈,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凈成為聖者。修念佛生凈土即化生蓮華。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此國佛剎。

單尊的阿彌陀佛的造像特征與釋迦牟尼佛形象特征基本相同,根據有關阿彌陀佛的經典,往生於阿彌陀佛西方凈土的眾生都是從蓮花化生,因此有些阿彌陀佛像手持—個小小的蓮臺以示接引眾生。

根據《觀無量壽經》中九品往生的說法,依念佛行者的罪業、修行,所分的九階級印相,而阿彌陀佛根據眾生在人世間的不同修行程度,對待不同品相的眾生,按不同的待遇接引他們往生,因此而有九品印。以下為九品印圖:

阿彌陀佛的手勢圖之九品印

阿彌陀佛的手印之定印,定印又稱上品印,多見在阿彌陀佛的坐像中,兩手手心向上相迭,置於大腿上。

阿彌陀佛的手勢之定印:兩手手心向上相迭,置於大腿上。

阿彌陀佛的手印之說法印,說法印又稱中品印,同樣是常見於坐像,兩手當胸,兩掌掌心向外並列。

阿彌陀佛的手勢之說法印:兩手當胸,兩掌掌心向外並列。

阿彌陀佛的手印之來迎印,來迎印也稱下品,多見於立像中,手掌掌心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無畏印與施願印。

阿彌陀佛的手勢之來迎印:手掌掌心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無畏印與施願印。

燃燈佛的手勢

燃燈佛,結說法印,螺發端坐。即雙腿結跏趺坐,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

燃燈佛的手勢:結說法印,螺發端坐。即雙腿結跏趺坐,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

彌勒佛的手勢

彌勒造像可知的形式至少有如下數種:交腳菩薩、倚坐佛像,倚坐菩薩、半跏思惟菩薩、佈袋和尚形象、立姿佛像,結跏趺坐佛像、立菩薩像,彌勒上生、彌勒下生及上生與下生的組合像,遊戲坐姿的佈袋高僧形象。以下列舉幾種:

遊戲坐姿:身披袈裟,盤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笑容可究。

彌勒佛的手勢之遊戲坐姿:身披袈裟,盤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笑容可究。

交腳坐:這是彌勒在兜率天宮內院為天人說法的姿態,也就是兩腿交叉而坐。

交腳坐:這是彌勒在兜率天宮內院為天人說法的姿態,也就是兩腿交叉而坐。

半跏思維坐:半跏,一般上身略為前傾,右肘靠膝,右手以指支頤,作深思狀。它用來表現彌勒在兜率天宮構思未來成佛下生婆娑的理想世界。

半跏思維坐:半跏,一般上身略為前傾,右肘靠膝,右手以指支頤,作深思狀。

善跏趺坐:迎接世人往生兜率凈土和下生成佛的特有標識。前兩種主要是雕像的造型,壁畫較少見。善跏趺坐是隋唐以來彌勒的基本姿勢。

善跏趺坐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