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容通法師:為什麼福有盡頭,苦無盡?

容通法師:為什麼福有盡頭,苦無盡?

時間:2020-01-02 17:02:4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容通法師:為什麼福有盡頭,苦無盡?

居士問:

為什麼福有盡頭,苦無盡?隻聽說過“享盡清福”沒有聽說過“享盡清苦”。感恩法師!

容通法師: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也很有意思。福有盡頭,苦無盡頭。什麼叫做福,我覺得這個福的話也就是一種快樂吧。就是快樂有盡頭,苦沒有盡頭。我們在世間,大傢都是覺得苦多樂少,苦長樂短,所以在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裡面,經常會產生這麼一種思惟,就是說苦沒有盡頭,而福有盡頭。當然,“享盡清福”這句話是有的,但是“享盡清苦”這句話,倒是很有意思。這句話能不能這樣說呢?清苦難道也是用來享受的嗎?隻能說我們在享受福報的時候,大傢是出於一種享受的狀態之中,沒說在一種苦難之中,還能夠安享,還能夠安然自在快樂的生活在這麼一種狀態之中,我想在我們世間,我們一般的思惟裡面,是二元對立的。有苦必然有樂,有樂也必然有苦,因為有苦的存在,所以才有快樂。因為有快樂的存在,所以對立也就有瞭痛苦。

所以我們對於世間的這種苦樂兩方面的,這種二元的一種理解,才能真正成立,那麼這種二元對立在世間的這麼一種相待法,佛教叫相待,你因為他而存在,他因為你而存在,這叫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是我們現在有漏的三界裡面的因果的一種真實的相狀。那麼這麼一種因果的事相,對我們來說,所產生的種種感受,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按道理來說,佛教都是用無常,來進行最終的一種結論。就是苦實際上也是無常的,樂也是無常的,但是佛教對於這種相對性的苦和樂最終又有一種描述,說一切皆是苦。

為什麼說呢?一切皆是苦,這種苦我覺得應該是從絕對的一種意義上去理解的,苦本身對我們眾生來說是一直存在的,沒有盡頭,它對我們的這種逼迫,對於眾生的一種感覺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也是很難去忍受的,是一般的眾生都不願去面對的,那麼這麼帶來一種逼迫的感覺,我覺得就是讓我們不得自由,一直在三界六道之中輪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麼快樂呢?這種快樂實際上也是有漏的,快樂是一種相對的快樂,不是絕對的快樂,所以相對的快樂的話,按佛教的理解,它就不是真正的快樂,快樂也是無常的,快樂它會隨時發生變化的,快樂是最終可以轉化成苦的,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相對的快樂本身性質從根本的意義上去講,它也是痛苦。

所以,佛教幹脆最終下瞭一個比較徹底的結論,說世間一切皆是苦,苦本身就是苦,快樂最終還是苦。那佛為什麼這麼說?佛經為什麼這麼去判定?我想佛法本身並不是說讓我們覺得,在世間做眾生,沒有任何的意義。在世間做眾生隻有苦,一切皆是苦,永遠都是苦,苦還是苦,苦沒有盡頭,快樂有盡頭,快樂最終又會變成苦。而是希望我們眾生通過在這麼一種苦難之中,對世間一切皆苦的這麼一種瞭知中,去反思自己的一種行為,去透視自己內心的一種世界,通過自己內心的改變、行為的改變,最終去改變我們自己所感受的種種世界的苦與樂,改變這麼一種相待的苦樂的境界和因果,就是這麼一種狀態,我們是可以去做一些很好的準備,做很好的學習、修煉,去進行提升的。

它這種相對的世界並不是我們佛法所說一種真實的世界,佛法真實的世界應該是絕對的。那麼好,我們說一切皆苦,剛才說絕對就是苦,實際上如果我們真正認識絕對就是苦的這麼一種定義之後,很多事情就好辦瞭。我們就知道怎麼去認知苦、怎麼去瞭解苦、怎麼去解析苦,怎麼去改變苦,最終怎麼去破除世間的這麼一種相對的苦,而達到佛教所講的真正的苦諦,這是絕待意義上的一種苦。如果你真正明白瞭佛法的苦諦,這個苦諦不是僅僅停留在苦,而是通過苦去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內心,認識真正的佛法的最高的真理,而得到開悟解脫的一種境界,一種覺悟的解脫的境界。

這種境界裡面所謂的苦諦,跟絕待的苦,或者說跟絕對的樂,沒有任何的界限和差別,它本身就是一種解脫,一種智慧。在這麼一種絕待的世界裡面,根本也就不存在所謂表面上的苦與樂的一種假設和定義瞭。所以我想如果真正明白苦諦的道理的話,清福也是享受,清苦也是享受。沒有清苦,也沒有清福,實際上用不用享受呢?也沒有去享受,也不是說處於一種掙紮,既不是享受,也不是受難、受苦。就是你這種感受已經不存在任何所謂的一種快樂的或者不快樂的內心的感覺,本來就是那樣,本來就應該是這樣。那到底是怎麼樣的?我覺得心歸於平靜,心歸於清凈,自然而然就會明白。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容通法師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