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靜波法師:修行的過程之中,怎麼去證悟道果?

靜波法師:修行的過程之中,怎麼去證悟道果?

時間:2020-01-03 16:56:1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修行的過程之中,怎麼去證悟道果?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傢,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所謂處中得道,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怎麼去證悟道果?是這樣一個意思。

這一段經文,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我們經常說的一個故事——一個彈琴的故事,說來說去,原來最早是來自於《四十二章經》,終於找到瞭出處,原來在這裡。經文的意思是這樣的:

所謂“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有一個沙門,在夜晚的時候非常精進,很晚瞭還在持誦《迦葉佛遺教經》。很多佛教徒最初都是精進的,但是時間久瞭就堅持不下去瞭;說:“一年出傢佛在心中,兩年出傢佛在大殿,三年出傢佛在天邊”,離著越來越遠瞭。剛開始,修道的精進心非常強烈,也是非常堅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精進心一點點地就淡瞭下來,所以就疲倦瞭,沒有道心瞭,開始懈怠瞭,這裡所說的恰恰是這樣的意思。

《佛遺教經》告訴我們怎麼樣去修行?我們也講過釋迦牟尼佛的《佛遺教經》,也由此而特別感動。如果有因緣的時候,我們回過頭去看一看,告訴大傢,非常好;沒有什麼神秘的,也不搞神通,它就告訴我們把自己的心安住好。

所謂“其聲悲緊”:這個聲音就有悲悲切切的意思,很哀惋,很傷感,因為總是念,成年累劫地念啊念,念來念去,佛陀怎麼還不來呢?很多的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我總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理我?”“我總是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連個面也不照?”很多人的感受事確實是這樣的。

這個比丘,就在那兒念,哎呀,越念越急促,越急促越失落,拼命地念,很傷感。

剛出傢的時候,記得有一個沙彌,他拿著小木魚天天念經。大傢非常佩服他,說:“哎呀,這個人真修行……”我說:“你錯瞭,他最煩惱!”因為他越煩惱的時候,越希圖從這裡邊得到一種解脫,而他得不到瞭就拼命地敲;最後受戒不久,就還俗瞭!大傢的眼睛就很㤞異,非常驚訝地說:“怎麼會呢?”又怎麼不會呢?沒有解決心裡的問題。這很正常,這樣的緣,就有這樣的一個結果,沒有什麼新鮮的。

我們經典中的這個沙門也是一樣,在那兒拼命地念經,念來念去,越念越急,越念越快,越快自己越失落:“哎呀,這個佛陀怎麼還不關照我一下?”學佛的很多經歷都差不多;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因為沒有正知正見,更是著相,所以就更希望從外面得到什麼……

所謂“思悔欲退”:對此,他開始胡思亂想瞭,左想右想:“你看這佛菩薩也不來,怎麼辦?”於是開始後悔瞭:“我當初的出傢,是一個不好的選擇,既然那佛菩薩也不來關照我一下,怎麼辦呢?還俗吧!”這就要還俗瞭。就像很多在傢的佛教徒一樣說:“得瞭,我把皈依證交給別人完瞭,把那菩薩戒牒都給它退回去吧,把那佛像送到寺院裡去……”

有的人把佛菩薩像送到寺院裡,是要請更好的佛菩薩像;有的人把佛菩薩像送到寺院裡,是不再學佛瞭,聽瞭別人忽悠,誤認為供奉佛菩薩像對自己傢不好瞭;因為有什麼不好的、不吉利的事發生瞭。大傢註意,因為有瞭這尊佛菩薩像的楷模,你還會好一點;如果沒有這尊佛菩薩像,可能會更不好。大傢考慮沒有呢?難道不是這樣嗎?有時候,我們得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針對這樣的一個出傢人,他要還俗,要退道心,佛陀就知道瞭,佛陀不是有神通嗎?神通就在這裡。

所謂“佛問之曰,汝昔在傢,曾為何業”:佛陀就來問他:你過去在傢的時候,是做什麼職業的?你是幹什麼的?是以什麼職業來活命的?

所謂“對曰,愛彈琴”:他就如實回答說:我喜歡彈琴。

所謂“佛言”:他說愛彈琴,佛陀就對他說瞭。

所謂“弦緩如何”:你這個琴弦松松的,你彈琴的時候會感覺效果怎麼樣?

所謂“對曰,不鳴矣”:這位出傢人說:如果這個琴弦松松的,怎麼彈都不會有聲音,那麼就是懈怠瞭。你說我們如果懈怠的話,不就浪費生命瞭嗎?我們的生命價值也就沒有瞭,甚至於一點點都沒有瞭。

所謂“弦急如何”:佛陀說:如果把那個琴弦崩得緊緊的,然後你再去彈奏,那會怎麼樣呢?

所謂“對曰,聲絕矣”:這位出傢人說:沒聲瞭,因為弦太緊就斷瞭!就像他拼命地念《佛遺教經》,念啊念,越念越急,越急越在那兒苦苦地思維、琢磨:怎麼佛菩薩就不關照我一下呢?

我們很多佛教徒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包括我自己;當年我在看極樂寺大雄寶殿其間,我曾跪在後面的觀世音菩薩像面前,在那兒苦苦地求:“你點化我一下吧!我就是想上佛學院……”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1986年緣分沒有到,怎麼求沒用;1988年,我不去也得去,這就是緣!知道嗎?求之不得,有求皆苦,隨緣自在。

所謂“急緩得中如何”:佛陀又問這位出傢人:琴弦不緊也不緩,恰到好處,那又怎麼樣呢?

所謂“對曰,諸音普矣”:這位出傢人就回答說:“諸音普矣”,這個聲音,大傢聽著才非常悅耳,才能夠非常和諧。所謂“普矣”,就是和諧。聲音和諧,人聽瞭才能夠舒心暢意,才會覺得這個奏樂真好;合作得很好,不急、不緩,使人舒服,所以非常和諧。

所謂“佛言:沙門學道亦然”:佛陀開示說:出傢人修道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學佛既不要急,也不要緩;如果整天混日子,“哎呀,來日方長”,一天迷迷瞪瞪地,瞎混著,根本經也不念,法也不學,煩惱也不試著去化解,那學佛又有什麼用呢?實在是浪費生命!當然,在傢的佛教徒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不看佛教真正的經書,也不聽聞佛陀的正法,煩惱來瞭必然束手無措,總是抱怨佛菩薩不保佑你,那怎麼能行呢?但是也不能急,說:“哎呀,這下我得到一本佛經,趕緊看哪,三天晚上不睡覺……”,結果麻煩瞭,馬上就得病瞭,後遺癥出現瞭。

所謂“心若調適,道可得矣”:如果你的心能夠時時地與道相應,既不懈怠也不急躁,舒緩有秩,達到自在解脫的標準,這才是有價值的學佛!有人說難,是的,輪回容易,解脫當然艱難!隻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修道才會有收獲,學佛才會有受用!要不然的話,學佛有什麼用?現在的我們學佛,不是急瞭就是緩瞭,急的人每天拜佛、念經;緩的人連功課也不做。

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居士,我佩服他簡直使我都直搖頭,自己非常慚愧。但是我提醒他:“請你悠著點!”為什麼?因為我們如果身體承受不瞭,我們的道心可能就沒瞭;如果太累瞭,我們就會煩惱,身上會有不調適的感覺;而恰到好處,心裡會非常愉悅輕安。

所謂“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如果你在修行的過程之中,心情很猛烈,過分地急躁、用功,那會怎麼樣啊?就會因為過分用功而使你的身心疲倦:“哎呀!累呀”,明明困得厲害,就是瞪著眼睛不睡覺:“我就是不睡覺”,無論是自己承受不瞭,還是別人接受不瞭,都是現實的學佛問題。

曾經遇到一位居士,他說他打七,打什麼七?就是使自己不睡覺。他晚上在那兒硬憋著不睡覺,實在撐不住瞭怎麼辦?半夜到外邊去溜達,到市場去。如此,如果每天都不睡覺,那不把自己整傻瞭嗎?我們的佛教徒應該睡覺還是要睡覺啊!隻是不要睡太多就好。這就是太急瞭,過分地著急、用功;再說,這也是沒用功啊!他憋著,看自己不睡覺,那算什麼本事?那不是本事,是無益之苦當遠離!精進如同魚一樣睜著眼睛,它就沒有睡覺,隻是比喻而已。

所謂“其身若疲,意即生惱”:如果你的身體疲倦瞭,心裡就煩惱瞭。這是連鎖反應,身體一疲倦瞭,當然心情就煩惱瞭,誰跟你說話,你肯定也不高興,就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不高興就會吵架瞭,罵起來瞭,肯定會是這樣的情況。

所謂“意若生惱,行即退矣”:你自己煩惱一現前瞭,就什麼都忘記瞭,一心一意地在煩惱上面不出來,還管它修行不修行:“我不管瞭”,往往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你的修行就開始退轉瞭。

所謂“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的這樣修行一旦往後一退轉,貪瞋癡就會得寸進尺。所以說,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我們也一定要清楚,面對貪瞋癡的挑戰,如果不前進,告訴你,那麼我們就會被逼的回來,就會被俘虜,就會輪回,甚至會墮落,再往下去,這應該說是很殘酷的一個現實。“其行既退,罪必加矣”,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就有瞭罪業、惡業瞭,就加在瞭我們的身上,無法自拔。

所謂“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如果我們的身心能夠清凈,不執著,不掛礙,如彈琴一樣調適得恰到好處的度,那麼自然我們會非常輕安自在。這難道不是很好嗎?所以這個時候,“道不失矣”,我們的修行解脫就不會丟失,修行的方向就不會迷茫。

琴弦的這個比喻,對我們的佛教徒來講,無論是出傢人也好,還是在傢人也好,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啟迪,因為不精進,就是浪費生命和慧命!但是太過急躁,後遺癥也會有的。

每天很忙碌,上班恰到好處,每天找出那麼一點點時間,來作為一個固定的功課;同時在每一天忙碌的過程之中,能夠讓自己的身心不執著、不掛礙,也是一種修行。我們本來已經很累瞭,如果再執著和掛礙不是更累嗎?所以不執著,不掛礙,反而會使我們活得很自在、很快樂,難道這不是學佛嗎?因為學佛瞭,我們本來很累的那顆心不再累瞭!我覺得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然的話,那我們這個學佛,就隻是做自己的事情,跟學佛沒有關系,那你說還有什麼價值?沒有價值。

原標題:如何修道?——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選

轉自微信公眾號:點一盞明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