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靜波法師: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靜波法師: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時間:2020-01-04 16:57:0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憨山大師給瞭我很多信仰的力量,給瞭我堅強的支撐點,讓我能夠走到今天,也讓我有勇氣去擔當,去負責。那麼,讓我們走進憨山大師的《醒世詠》,去對照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改變自己。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紅塵白浪兩茫茫”:紅塵就是生存的空間,是我們的現實人生。人生要面對什麼?財色名食睡,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六欲,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白浪就是死亡。“紅塵白浪”就是生和死之間的兩個世界。當然,這是我們分的,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就必須要面對生死。

蘇東坡曾經在一首懷念亡妻的詞中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生和死之間隔得很遠,在佛教而言:不遠!但是在世間法上,它確實隔得很遠;“不思量,自難忘”,就是我不知道你到哪裡去,但一定是我很難忘懷的一段因緣;“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他就覺得:啊呀,這個生死相隔得很遠。

我們今天也是如此,一口氣上不來,呼吸之間的故事就結束瞭。為什麼沒有感悟到生死切切,趕緊去學佛,瞭生脫死,還在爭鬥,還在爭執說誰有理?誰沒有理?浪費自己的寶貴生命。如果真的明白瞭,我是學佛的,就沒必要去看別人的毛病,要向佛陀看齊才對!

而生死是大事,很多人渾渾噩噩,盲目地活著,盲目地離開瞭這個世界:生從何處來,不知道;死往何處去,不知道。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生不能奉養父母,死不能安慰己靈。你活著,連父母都不能好好地去侍奉孝養;你死瞭之後,也對不起自己生命的歸宿!對不起自己學佛的因緣!生死輪回,無休無止,隨波逐流,不知醒來!

“忍辱柔和是妙方”:我們說要面對現實,即使是個佛教徒,也不可以逃避!那麼應如何處世呢?要忍辱,要謙讓。每個人都不是太陽,卻有迫不得已、身不由己的事務。“無事不登三寶殿”!找我們的往往都是些鬧心的事,向我們傾訴,希望我們能幫他解決一些問題……於是告訴他們要忍辱、要認賬。

這個“忍辱”要加智慧,因為不能忍得很痛苦。要轉化,學會去轉移,去消化。因為本來這個能忍、所忍和你忍的內容,都是無常的,都是沒有實在性的!即忍無可忍!所以你忍瞭!把它當作修行的資糧。你會突然間感悟到,你還要感恩他!如果沒有他,怎麼會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怎麼會使自己有抵抗力、免疫力呢?

什麼叫柔和?不要太有棱角!雖然我是個有棱角的人。因為,我學的宗派就是破邪顯正!絕不含糊其辭、拖泥帶水……但在做人上,我們還是要包容、要寬容,不能吹毛求疵,不能得理不饒人,所以要柔和。

老子曾經跟他的學生有一段對話,他問他的學生:“牙齒和舌頭哪個硬?”他的學生說:“牙齒硬。”老子把嘴張開瞭,說:“你看我的牙齒沒瞭,我的舌頭還在。”你說是軟的長久還是硬的長久?一定是軟的。但是你該硬的時候還是要硬,該軟的時候必須要軟。如指揮千軍萬馬打仗,還猶豫不決,那絕對不行,就得當機立斷,勇往直前!至於雞毛蒜皮的個人恩怨,應該大智若愚,得饒人處且饒人!

修行也是一樣。面對煩惱,你選擇逃跑;面對責任,你選擇回避,這些都不應該是佛教徒的行為。佛教徒應該面對,應該接受,應該處理,應該放下。

“忍辱柔和是妙方”,這是最智慧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而且也是廣結善緣,能夠解脫自在的方法。問心無愧,活著不累。一個佛教徒,天天在是非煩惱中糾纏,然後還說自己學佛,是有理由不好意思的!你就別讓人誤解那佛教瞭!佛是不計較的!佛怎麼會掛礙這些沒有永恒實在性的如幻如化的是非呢?

原標題:生死切切,趕緊學佛——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選

轉自微信公眾號:點一盞明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