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毛峰屬於什麼茶_黃山毛峰的由來
歷史名茶黃山毛峰屬於烘青綠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產地系屬黃山源的小源,又鄰近黃山而得名。產於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原產於徽州漕溪(富溪)。於1875年由安徽漕溪茶商謝正安所創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每年清明谷雨,選摘黃山種、黃山大葉種鮮嫩芽葉,經殺青、揉捻、烘焙制作而成。外形勻整且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色為象牙,魚葉金黃,沖泡後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滋味甘醇,香氣如蘭,韻味深長,葉底嫩黃肥壯,勻亮成朵。黃山毛峰的品質特點可用“香高、味醇、湯清、色潤”八個字概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山峰,堪稱天下第一奇山。黃山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是降水量較多的地區,年降水量達2400毫米。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給植物生長帶來極為有利的條件。景區內分佈有1450種植物,被譽為我國南方的天然植物園。茶對黃山是情有獨鐘,黃山山地,名茶薈萃,除瞭有黃山毛峰,還有祁門紅茶、太平猴魁、老竹大方、休寧松蘿、紫霞貢茶、湧溪火青、黃山綠牡丹等名優茶。為安徽省名優茶品目和生產數量最集中的產區,有“黃山山脈名茶帶”之美譽。
明清時代,黃山隸屬徽州府,一府六縣的徽州土壤上誕生的文化和商人對近代中國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這是民間對徽州地理的形象描述。徽州境內群峰參天,嶺谷交錯,波流清沏,溪水回環,在徽州這樣獨特的生態系統中,無論房前屋後還是雲霧山間,隨處可見的是片片的茶園。黃山茶在四百多年前就相當著名,據徽州府志記載,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黃山志裡也有這樣的描述“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雲霧茶”。而這個黃山雲霧茶就是黃山毛峰的祖宗。
徽州名茶眾多,歷史悠久,但是作為後起之秀的黃山毛峰為何能一躍成為徽州茶葉傢族中的翹楚呢?據歙縣志記載,創制毛峰並為它命名的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歙縣人謝正安。謝正安字靜和,1838年出生在歙縣(今徽州區)漕溪的一個茶葉世傢,從呱呱墜地到青蔥少年,在傢鄉的茶園裡,謝正安身臨其境,耳濡目染,對茶葉的采摘、辨別、炒制爛熟於胸。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人自古就有行商的傳統,雖然謝傢在當地也算是小康水平,但是他的長輩依然按照祖制命他外出行商。
十八歲那年,謝正安揮淚出門,走出瞭這片鬱鬱的大山,憑著徽州人的吃苦和聰明在外經商十幾年,謝正安已經是一個小有所成的商人。然而他怎麼也沒想到遠在幾千裡之外的廣西,一場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讓他祖上傢業蕩盡。咸豐中葉,太平天國進軍徽州,戰火四起,在鐵蹄與鳥銃大刀的錚錚碰撞聲中,謝傢幾輩人的資產毀於一旦。問訊趕回傢中的謝正安看到的是滿目瘡痍,謝正安到瞭窮困潦倒的地步,無奈之下,他隻好帶著妻子回到老傢漕溪,帶領傢人開墾茶園度日,戰場很快轉移到其它地界,消失瞭刀兵的皖南恢復瞭寧靜,雖然戰爭摧毀瞭傢園,但它無法將滿山青翠的茶園斬草除根,頂著露珠的鮮嫩茶樹葉子重新燃起瞭謝正安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徽商的血液裡流淌著永不服輸的元素,謝正安在穩定瞭傢庭生活之後,開始重操舊業,繼續他的茶葉生意,每年的春季,他在漕溪收購春茶,炒制加工後帶到皖東的運漕、柘皋等地設店銷售,不久又在屯溪、歙縣等地開辦茶行和茶廠,並把茶行業務擴展到上海、東北營口等地。19世紀60年代末期,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大清國的對外貿易翻開瞭新的篇章。在19世紀中葉的中國經濟地圖中,新興開埠的上海也逐步取代廣州成為清政府茶葉外銷的第一大口岸。謝正安嗅到瞭這新興商機的氣息,他的叔叔謝光蓀在江蘇靖江縣做一個小官,承托這層關系,他又將茶葉從長江水路運到靖江,再到上海闖市場,與洋莊做貿易。
華洋雜處的上海茶莊林立,西湖龍井、廬山雲霧、雲南普洱這些歷史名茶爭相早早入市,它們以外形優美、香味清醇為達官貴人和國內外茶商所青睞,並已經在大上海穩占江山。當時輸入上海市場徽茶大宗是炒青的屯綠,既沒有統一的牌號,而且質量參差不齊,很顯然,簡單加工的徽州茶無法吸引上海灘茶葉買辦和大班們挑剔的目光。謝正安第一次嘗到瞭國際競爭的滋味,在黃山裡圍著炒鍋和茶樹轉的茶工們一樣想象不出千辛萬苦到達上海的茶葉擔子怎樣才能提高附加值,他們每個人整個早晨才能采摘不到兩斤的鮮茶葉子,徽州茶在追逐這項交易時輸掉瞭第一個回合。謝正安在傢鄉的茶園裡思考這滿山鮮嫩的葉芽如何能成為一種上海市場看好的茶葉,與眾多名茶一見高下呢?
這一年,謝正安三十八歲,他決定著手創制新茶。好茶源於好原料,為瞭研制新茶,謝正安帶領傢人在黃山諸峰附近的漕溪充頭源墾植瞭一片良種茶園,這裡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日光漫射、氣溫清涼、終年雲霧繚繞,遍地幽蘭叢生,所產茶葉具有極佳的天然品質。
茶不待人,為采制好的茶葉,謝正安每到清明邊谷雨前就帶人上山精選采摘初展肥壯的嫩芽,並在采摘之後再次進行篩選分揀。有瞭好原料,下一步就是在工藝上提高,在傳統制茶的基礎上,謝正安自己動手改進工藝,炒制茶葉最重要的是對於火候的把握,謝正安將火溫控制在既不燙手又能炒熟的范圍內,在殺青的時候他手法連貫一氣呵成,盡量將葉子全部提起快速翻拌,均勻抖開,這麼做能使茶葉炒勻炒透,當鍋內嫩葉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綠色時,就要出鍋進行下一步“揉捻”。
謝正安的老宅透風陰涼,是揉捻茶葉的好地方,在一塊帶有豎槽的青石板上,謝正安將茶葉均勻攤鋪用手輕輕揉捻,這是個十分精細的動作,既不能將茶葉碾碎,又要保存芽尖上的白毫,揉捻過之後,先進行第一道烘制,然後再蓋上圓簸進行第二次烘制,使茶葉徹底收幹水分,濃縮原葉的鮮香,這是謝正安獨特的手法“蔀藍一罩”,事實上,這個過程叫復烘。別具風格的新茶問世瞭,它的外形似雀舌、均齊壯實、白毫披身、芽尖鋒芒、色為象牙、魚葉金黃。謝正安就以漕溪所在地黃山源給它取名“黃山毛峰”。
一八七五年開春,謝正安正式成立“謝裕大茶行”,取名謝裕大是因為“謝”為本姓,“裕”是謝正安四個兒子名字中間的共用字,“大”則寄托瞭壯大傢聲、壯大事業的願望。並同時將黃山毛峰推向市場,首批黃山毛峰運往上海,立刻得到瞭不俗的響應,購者無數,成為滬上名流飲用和饋贈的珍品,英俄等國茶商業紛紛訂貨,黃山毛峰不僅迅速名揚上海,也為茶莊屯綠外銷打通渠道。
成為一代徽州大茶商的謝正安在傢鄉修水利,建宗祠,築堤防洪,保境安民,鋪路修橋,造福桑梓,改河道,建埠頭,營建擴大瞭半個漕溪村,贏得瞭裡人贊譽。光緒年間,謝正安被清廷誥封奉政大夫和誥封朝議大夫,成為黃山大小兩源唯一的紅頂商人。洋務派領袖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因黃山毛峰與謝正安結緣,張之洞親自為謝裕大茶行撰寫瞭一副對聯:誠招天下客,譽滿謝公樓。這副對聯鮮明地揭示瞭謝正安“誠信”的經營理念,正是在這樣經營理念的指導下,謝裕大茶行生意日漸紅火,在中國茶業發展史上留下瞭輝煌的一頁。現在上海市徐匯區的漕溪路,正是當年謝裕大茶行所在地,成為那輝煌一頁的見證。
清宣統二年(1910年)七月,一代茶商謝正安病逝。謝正安去世後,四個兒子共繼父業,統一經營茶葉直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其時正值中國時局多變,國內軍閥混戰,戰禍連年,國際上英、俄等國抵制華茶出口,此時的華茶出口貿易開始走下坡路。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國內局勢持續動蕩,四子當中有人沾染不良煙習,加上經營不善,黃山毛峰的聲譽漸衰,產量漸少,謝裕大茶行從此走向衰敗。一個茶商的去世,一個茶行的衰敗,都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黃山毛峰的誕生,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黃山毛峰經過近百年的沉寂,由謝正安的第五代孫謝一平重新撿起瞭祖上的匾額,恢復瞭謝裕大的字號,辦起瞭徽州地區最大的茶葉加工廠,繼承先輩的傳統做法工藝,又融合現代科技加以創新,推出瞭漕溪牌黃山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