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修行人對財富的三種態度
作為修行人,是不是該歸隱山林,與錢say goodbye呢?
其實不然,作為修行人,我們對金錢應有三種態度:第一種,人天行中,責無旁貸。首先要解決個人生計,還要肩負起傢庭責任,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後代,為人子女者要贍養老人,這些都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我們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因此,要學習賺錢技能,廣種福田、如法求財。
第二種,出世修行,少欲知足。對於修解脫道的人,對金錢、物質要少欲知足,簡單的物質生活更容易使人保持內心的純凈。
第三種,積累資糧,廣度眾生。對於在人間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對待財富的態度就是要廣濟,以盡可能多的財富來幫助一切眾生,讓眾生都消除貧窮困乏之苦。“資財無乏,身心安樂”,先以財佈施來幫助眾生,再以法佈施令眾生消除煩惱。
想”財務自由“要懂得創造財富走向財富自在的第一個階段是創造財富。創造財富同樣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以體力、腦力來賺錢,這是普通狀態;其次是用錢來賺錢,這是做老板;第三個層次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這是做金融。
大傢都聽過很多管理、經營一類的課程,那麼什麼是管理與經營?很簡單,經營是找對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對。
做金錢的“管傢婆”“富”說完瞭,下面說說“貴” --精神高貴,人生的第二層境界,從走向財富的四個階段來說,就是管理財富。有個笑話說,“世界上有兩件事情最難,第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這個做成功的叫老師;第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這個做成功的叫老板;把這兩件事都做成功的叫老婆。”我們創造財富是為瞭得到財務自由,能夠不為金錢工作,而讓金錢為我工作,由此就到達第二個階段,管理財富。
真正的幸福應該建立在內在的精神財富和外在的物質財富平衡的基礎之上,正如一顆大樹,地底下的根紮得越深,那麼地面上就會越枝繁葉茂。
同樣,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是互相支撐的,外在的體驗,外在的人生實踐,灌溉著內在心靈的成長;而不斷地照亮內心的盲點,不斷超越思維的局限,也能滋養外在的成就。一顆有力量的心靈一定會塑造出一個豐盛、富足的人生。所以在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不應繼續把焦點放在外在財富上,而應該註重培養精神的高貴,培養內在高尚的品質,隻有內在高尚的品質才是吸引外在財富的土壤。
入世菩薩,利益社會我們再看“雅”--社會和諧,運用財富造福社會。財富猶如水,當隻有一碗水的時候,自然是自己喝,當有一桶水的時候,會儲存在傢裡,而當水匯聚成大江大河的時候,就一定要與人分享,一定要灌溉良田,一定要去利益眾生、潤澤世界。
當內在心靈世界照亮,外在物質世界成就,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廣做慈善,因為你的財富像一條大江,事實上,越施越有啊,越佈施越有福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宇宙的法則正是如此。到瞭這個時候,你就不再是像一朵鮮花綻放,而是像天地去養育萬物。做慈善要三輪體空,隻是幫助,隻是影響,不要控制,不要以這個去作為等價交換,換取外在的名聲,隻須純粹去做,像天地之道一樣,好比天地,並不決定哪裡該生長什麼,當農夫種下蘋果的時候,天地會用整個宇宙的能量來幫助蘋果發育、開花、結果,這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
生命—法界最寶貴的財富最後是“覺”--生命覺醒,生命就是財富保障。真正的自由是開悟者的智慧表現,我們稱之為自在,比如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阿彌陀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他所遇到的佛是世自在王佛。
《華嚴經》說十種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資具自在,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自在,四、業自在,五、受生自在,六、解自在,七、願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我們走向財富自在的過程就是生命徹底覺醒的過程。生命當下就是最寶貴的財富,生命也是整個法界最寶貴的財富。從自身來說,是開啟瞭自性無窮無盡的功德財富寶藏,這本身就是財富,到瞭這個層面,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去幫助眾生而無所住,不住相,無相修善,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到達無相修善的境界,你就是財富,你就是智慧光明。
原標題:大願法師:行菩薩道的人,對待財富的態度
轉自微信公眾號:菩薩雲來集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