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咒念誦如何做到心氣合一?
持咒有三種念法:金剛念誦、普通的開口念誦和瑜伽念誦。
三種念誦,都要曉得調氣,調氣就是調心。
可是你們始終對調氣念誦的法門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這就是你的業障。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份的氣脈很難通,自己對於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的念誦,根本沒有得到要領;乃至很多人都是輕聲念,怕把喉嚨念啞瞭,不肯投身進去,這都是懈怠、取巧,甚至有些人認為我隻要心念就好瞭,何必出聲呢?也是姑息。
我一再告訴你們,開口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要想轉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非念不可。但是看到你們受不瞭的情形,頗有可憐之感。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算瞭!從今天起,一個鐘頭念誦,一個鐘頭不念。不念幹什麼,改為瑜伽念誦,瑜伽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觀想,都攝六根,耳根回轉來,眼根回轉來,你身心的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才能得止。瑜伽念誦也在念呀!不是不念,而表面上叫做參禪,這個裡頭也可等於同時修慧,也就是與參禪合一的,即是觀照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忘卻身軀,不要一定放在心窩子、乳房中間,或是喉嚨、頭腦裡頭,不要在身上轉。以我們身體的心臟部份、喉嚨部份、頭輪部份而言,如果你能灑然一放,與虛空合一,盡法界遍十方,同聲一念,那可好呀!你做得到嗎?做到就融化瞭身心,然後觀照同時,也就是密,也就是禪。即觀即照,即照即觀。即觀照,即是止、即是定。你能做到嗎?真能做到就不得瞭瞭,就好瞭。
念誦與唱念,除瞭普通的節拍以外,這裡主要的就是教你們心氣合一的方法,依之而行,如果真有人念到此一狀況,持誦一個鐘頭或半個鐘頭,那便獲益很大,身心的病痛能夠逐一去除。可是我坐在這裡,聽你們一個個的聲音,轉瞭一圈聽過來,沒有人到達這境界的。如此,不要說氣脈的脈結(結使)打不開,就是心念的結使貪、瞋、癡、慢、疑、見思惑的結使也打不開。所謂頂輪的脈、喉輪的脈,真的打開瞭,效果就來。真的你的頂輪的脈打開瞭,喉輪的脈打開瞭,那麼心輪、大樂輪(丹田)等氣脈整個都全部可打開。這個道理要好好參究。
大傢念誦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心氣合一,打開脈輪,使氣脈歸一呢?我一再告訴你們,要一口氣一口氣的念。
到現在所謂一口氣一口氣的念誦,你們始終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如果真正體會到,一開口念誦,已經沒有雜想,絕對沒有妄念瞭,自然心氣合一,而且感到身心皆空,與法界同體。一開口就做到瞭嘛!“南-無-”,身體沒有瞭,也沒有所謂音聲什麼的。“南-無-薩-哆-喃-”,身體自然空瞭。那麼為什麼註重一口氣一口氣的念?為的是要使你們內心的氣脈打開。所以前一階段特別要大傢開口念,不要金剛念,因為你們還沒有資格做金剛念誦。老實講,金剛念誦也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的念,一身百千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念,身心全投進去瞭。開口念也是這個道理。“南無薩哆喃三藐三菩陀……嗡部林”,盡量舌頭在拌動,唇齒不動。“南無……”一下就心氣合一瞭,嘴巴自然懶得動,那是因為心氣向內歸一瞭。這一點大傢要特別的註意。
你們身心的障礙依舊非常的大,再三告訴你們,身體的障礙、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氣,所謂習氣也是一口氣,習氣不能轉化即是氣質不能轉化。氣質是個真的東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愛、欲、業力就難克服。這所謂的“氣”,不是呼吸之氣,但是現在要轉化它,倒先要從呼吸之氣開始練起,這一點特別慎重告訴大傢,千萬不要因達不到念誦的要求,便默默靜坐,不肯用心,提不起正念,身口意觀想的念頭都沒有,那就是嚴重的大昏沉。你要曉得大昏沉的果報是什麼?小則畜生道,大則地獄道。很多畜生,尤其愈低等的,大部份時間都在昏沉中、在睡眠中,也就是在冬眠狀態中。
動物有冬眠,人也有冬眠,氣候一冷,你就容易打坐瞭。但打坐豈是這麼容易?往往你天冷打坐,覺得很清靜、很舒服,那是細昏沉,一種變相的冬眠狀態。氣候太熱也會昏沉,一個是陰的,一個是陽的。冬天的昏沉好像靜坐一樣,實際上是種不折不扣的冬眠狀態,它是內斂的;天氣太熱的昏沉它是外放的、消耗的,在這個時候,雖然坐著不念,寧可微微張開眼睛,不要落在昏沉中。要真修持的話,身口意的觀想要清明,不清明時,對付昏沉的辦法之一是閉氣。閉氣不是寶瓶氣,雖差不多,實則有別,要註意。氣一閉精神就來瞭,然後沖出去。
再說昏沉的現象,是身心兩方面的,有瞭身體就有昏沉。你在靜坐中不執守身體內部,哪裡在難過也不管,哪裡氣不通也不管,你從頂門上一沖就出去瞭,與虛空合一。
準提儀軌的修法,我不是把法本交給你們瞭嗎?最後一沖與虛空合一,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也無虛空之量可得,你們學過沒有?法本看過沒有?為什麼不求證?還是守在色身內胡搞!怎麼不去參呢?光是要求灌頂,好啊!拿冰水來,一個個跪在佛前,頭上每人各給一瓢,讓你凍死,有什麼用?不用慧去修有什麼用?
很多學佛的人都躲在色殼子裡搞,口口聲聲四大皆空,全是妄語。你哪裡空得掉、沖得出來?等於黃龍禪師罵呂純陽祖師,原來是個守屍鬼!所以教你修白骨觀、死觀,兩腿一盤坐在這裡,這個屍體幾十斤臭肉一擺,身心內外皆空,我與虛空合一,還管你這一堆死肉幹嗎?這個氣魄都沒有,如何學佛?假使有這個氣魄,你們的念誦就很容易到達昨天講《楞嚴經》上,文殊菩薩說到普賢菩薩的那個修法。那四句怎麼說?--【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這樣一口氣一口氣念,同你練九節佛風一樣。念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瞭,沒有瞭,還在念;最後放松,自然吸氣,充滿瞭再開始念,比你練九節佛風,什麼氣功都有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坐不住,氣脈念好瞭,一直念到下面氣通瞭,自然經過屁股那裡,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震開瞭,到瞭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頭都在發樂。氣通瞭,一身都暖和瞭,甚至想脫衣服才好哩!而最後連所穿衣服都沒有感覺,也沒有身體的感覺,完全在一片音聲海中,音聲海是什麼?——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後法界同聲,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與我合一的心海中。
然而為什麼現在改變方式,教你們可以瑜伽念呢?因為看你們不行。即使聲音停瞭,鍵槌(木魚引盤)一下停瞭,全堂靜瞭下來,心中還是要此聲此音繼續瑜伽念誦,還是“南無薩哆喃……”一路下去,不過一個是正常發音,一個是聲自內發,聲自內發是什麼法門?知不知道?昨天正好講過《楞嚴經》。哪四句?--【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非得“生於大因力”不可。為什麼你們不能入!這不就明明白白瞭嗎?!因為你們不能入,所以“雲何獲圓通”?假使能入那個“心聞洞十方”的境界,你早已進入普賢菩薩的行願海去瞭,所以要“生於大因力”,發起真正學佛的大願心啊!
再給你們講瑜伽念誦的道理,要搞清楚,好好體會。現在靜下來的時候,並不是叫你參禪。“心聞洞十方”,進入這個三昧,就不是初心瞭。假使能夠入,“當然獲圓通”。文殊菩薩已經說得很清楚,問你自己,“雲何獲圓通”?大傢正在修學,想證得菩提,就要細心參究。觀音法門從耳根入,到瞭普賢法門,亦同耳根有關連,聞聲在心,這一旨要已透露瞭《楞嚴經》是無上的密宗。
你看佛說法五處放光,五次放光每次不同。你念誦的音聲隻要打通那一輪,都能體會到個中道理的。不要說我坐在這裡,心空一念就好瞭,萬緣不起,那是大昏沉;即使做到完全“空”瞭,也不過是小乘的果位,因為你那個空還是意識現量的一個境界。那麼,我說“有”呢?也是意識現量的境界。
所以永嘉禪師告訴過我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誡我們修行的道理:“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一落瞭空,轉身很難。
所謂金剛念誦如此——唇齒不動,音聲、氣脈在裡面念,完全融在一片音聲氣海裡,這個裡面就是指你的色殼子。所以用不著修氣脈,氣脈自然都震開瞭。但是我們念誦不在求氣脈震開,在求專一得止,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窮叫喚,我聽到你們隻在那裡吵吵嚷嚷,不是念誦。
要知道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誦,嘴巴不會發幹的,稍微有點感冒,這樣一念,出身汗就好瞭,都化掉瞭。精神不好的,待精氣神一充滿,當然好瞭。乃至腸胃不通也會走通瞭,心臟不好也會打通瞭,肺部不清也能清理瞭,這些都是附帶的功能,目的不在醫病。
釋迦牟尼佛不是傳下來有禪定修氣治病的法門嗎?你們一出傢瞭,就是佛的弟子,這都不會,彎腰駝背地坐在那裡窮嚷,聲音再大,有什麼用?幾十個大破鑼,一聽便知不是修持人的聲音。真修持人的聲音,句句從胸襟中流出,每個音聲從丹田發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
道傢的莊子也曾經說過:“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普通人的呼吸到胸部肺部為止,得道的人卻從腳底心發出來。你不要說丹田在人的肚臍下一寸三分,誰去量過?是有這個道理,但一寸三分究竟在哪裡?這些我都講瞭,但你們不要去管它,不要著這個相,氣自然通瞭,充滿瞭。
心聞在念,氣脈在身體的裡頭震動,發生動搖現象,可以讓它動一下,不讓它動也可以。這些自己應該懂得收放自如,恰到好處,要曉得我的一念跟到受陰在跑,所以它才會動;如果念不跟到感覺跑,這個身體坐在那裡,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沒有瞭,發光瞭,等於一個虛架子,一層很薄的煙霧一樣,包著身體,內外都是光明,都是氣,哪裡會動?不動瞭。我不理會你這個受陰,不管你酸也好,痛也好,麻也好,脹也好,舒服也好,連舒服也不管。你覺得舒服好啊?一耽溺這個享受的滋味,你就被受陰所困,色受想行識不能解脫,怎麼行呢?千萬不要被受陰困住瞭。
但是話又說回來,因為你們不能得定,氣脈不能通,不能解脫色身,所以修禪定要你先得喜得樂。先發起樂,再得喜,那也是為瞭打破受陰,打破這報身中的業力的一個轉機。這是以楔出楔的道埋,拿這顆釘子去除那一顆釘子,最後再把它拔掉。所以一再告訴你們,盡管在修持密法,念準提咒,道理還是要參究呀!傻裡瓜嘰的坐在這裡,那豈是楞嚴法會?倒成瞭愣頭愣腦的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