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中的“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開始的一句經文。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在般若會上聽到文殊菩薩與釋迦佛討論真正的智慧——大般若到底在哪裡,於此深有契悟。
△我們學佛也要不停地“觀自在”,看自己到底自在瞭沒有。什麼是自在呢?自在就是自由。凡夫執著瞭這麼一個“我”以後,就失去瞭應有的自在。
△其實我們根本找不到哪個是“我”,漢語中對“我”的定義也是很模糊的。說到“我”,到底什麼是“我”;說到“他”,到底什麼是“他”:很模糊。你看看自己的身上或者心裡,到底哪一點是“我”呢?
△觀自在菩薩就是把“我”拿掉瞭。隻有拿掉瞭“我”,十方法界、天堂地獄,想到哪裡去,就能到哪裡去。
△對於禪宗祖師來說,卻是“東傢作馬,西傢作驢”,去哪裡都能夠自在,那是因為他已經無我瞭,已經破除瞭我執。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開始的一句經文。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在般若會上聽到文殊菩薩與釋迦佛討論真正的智慧——大般若到底在哪裡,於此深有契悟。“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是小乘佛法裡智慧第一的修行人。舍利弗向觀世音菩薩詢問,在輪回當中的眾生,怎麼樣才能具足佛這樣的智慧,觀世音菩薩起身做瞭回答。所以《心經》實際上是觀世音菩薩所說,不是佛說的。按道理說,佛所開示的內容經結集後才可稱作“經”,弟子對於佛法的論述稱作“論”。但如果佛弟子或者其他人所講的內容,經過佛陀印證認可瞭,也可以稱作經。觀自在菩薩在回答舍利弗這個問題的時候,釋迦佛就在現場,默認瞭觀自在菩薩的觀點,這也等同於佛所說。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觀世音”,就是觀察世間的聲音。世間的什麼聲音?剛才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瞭,這就是世間的聲音。我們如果靜靜地回顧一下幾十年來走過的路,恐怕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都是痛苦的,大部分人的內心都是處在苦的世界裡,即使有快樂,也是暫時的,轉瞬即逝,歸根結底還是苦的。觀世音菩薩有一顆大慈悲的心,能夠觀察到世間眾生的苦難而來利益眾生。我們很多人一遇到什麼事情就趕緊到寺院求觀音菩薩,是不是?世間太苦瞭!大部分人到寺院裡都是來求保佑,求子求財,求辟邪避難。其實觀音菩薩無處不現身,並不一定非到寺院裡才能求,你隻要在心裡想到觀音菩薩,就能感應得到。我們一般都稱念“觀音菩薩”或者“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因其能“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而得名,這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名號;“觀自在菩薩”也是自他受用的名號,“觀自在”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
我們學佛也要不停地“觀自在”,看自己到底自在瞭沒有。什麼是自在呢?自在就是自由。凡夫執著瞭這麼一個“我”以後,就失去瞭應有的自在。其實我們根本找不到哪個是“我”,漢語中對“我”的定義也是很模糊的。說到“我”,到底什麼是“我”;說到“他”,到底什麼是“他”:很模糊。你看看自己的身上或者心裡,到底哪一點是“我”呢?你拿一個杯子放在面前,說這個杯子是你的,這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跑過來拿著杯子往地上一砸,你會覺得這是在侮辱你。其實這個杯子跟你一點關系也沒有,隻是放在你面前而已。我們人就是這樣,“我”這樣根深蒂固,就像這根柱子一樣牢不可破。你看,這麼多人聽課的時候來瞭,下課的時候就走瞭,而這根柱子永遠都佇立在這裡,就像我們的“我執”一直在心中,拔也拔不掉。
觀自在菩薩就是把“我”拿掉瞭。隻有拿掉瞭“我”,十方法界、天堂地獄,想到哪裡去,就能到哪裡去。禪宗祖師為什麼那麼灑脫?而我們總想著趕緊念佛求生西方,一定要求生西方,東方不行,生天也不行,因為覺得不到西方就不能解脫。但是對於禪宗祖師來說,卻是“東傢作馬,西傢作驢”,去哪裡都能夠自在,那是因為他已經無我瞭,已經破除瞭我執。
原標題:達照法師|我們學佛也要不停地“觀自在”,看自己到底自在瞭沒有。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