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心經》中的“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

《心經》中的“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

時間:2020-01-13 16:54:2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心經》中的“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好簡,把“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翻譯成漢語叫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

△有時經文中還在菩薩名稱後面出現“摩訶薩”。“摩訶”是“大”,“薩”是“菩薩”的簡稱,如果直譯過來,“摩訶薩” 就是“大菩薩”,也叫大有情、大道心眾生、大心眾生;就是他的心量廣大,心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不會舍棄任何一個眾生,“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凡夫是迷執的,不懂得這樣一種生命的規律,不懂得我們擁有的隻是源於我們有這樣的需要,就產生瞭執著。可是佛菩薩就不同,他們有一種能力:大傢看千手觀音,他一千隻手伸出來,這一千隻手就是有情的代表,隻有有情感的人才會去努力幫助別人。

△菩薩對世間所有眾生的種種苦難都不放過,隻要有一個眾生還沒有成佛,隻要有一個眾生還有煩惱,就要去度他,要去做這件事情。

△菩薩的每一隻手的手掌心都有隻眼睛。眼睛代表智慧,說明有眼光,有光明。如果既有智慧又有光明,這件事情你就去做,做得越多越好。

△有些人吊兒郎當的,說修行吧,好像又很消極,很無聊;說不修行吧,他好像還與世無爭,跟他說什麼都沒用。這種人的情感慢慢就淡化掉瞭,不是落入外道,就是落入小乘,成瞭自瞭漢。

“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好簡,把“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翻譯成漢語叫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有時經文中還在菩薩名稱後面出現“摩訶薩”。“摩訶”是“大”,“薩”是“菩薩”的簡稱,如果直譯過來,“摩訶薩” 就是“大菩薩”,也叫大有情、大道心眾生、大心眾生;就是他的心量廣大,心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不會舍棄任何一個眾生,“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有情眾生是指有苦樂覺受的眾生,比如人、動物;而無情眾生則沒有苦樂覺受,比如植物。你敲打杯子,杯子不會痛;但你打人,人就會感覺痛。所以對於有情眾生更準確的表述不是單指具有肉體的眾生,而是指有苦樂覺受等情感的眾生。如果你對這個杯子產生情感瞭,人傢把這個杯子打掉瞭,你心裡會難過,這樣的眾生就是有情眾生。

凡夫也是有情眾生,但是它屬於“迷有情”,是迷失自我、不得自在的有情眾生。凡夫往往不瞭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需要感情,其實當你有瞭感情以後,照樣會生死,會痛苦;有時候你覺得自己需要地位,有瞭地位以後,也一樣痛苦 ;有時候你肚子餓瞭,需要吃一餐飯,吃飽瞭以後,也一樣會痛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情隻是針對自己的需要展開的,這其實是最可怕的地方。你內心很孤獨的時候,就覺得需要朋友,如果你沒有感到孤獨,也就沒有這個需要;你肚子餓瞭,就會產生吃飯的需求;有什麼需求,就會產生相應的情感。所以我們所擁有的傢具、財產或者朋友,都是因為我們有需要而產生的。

為什麼會有需要呢?大傢看看自己的內心,會發現產生需要的根源就是能所對立,就是先有一個“我”,然後就有“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所獲得的東西其實不能讓我們永遠滿足,因為我們總有一天會失去它;一旦失去瞭,就很痛苦,失去朋友很痛苦,失去親人更痛苦。而當擁有的時候,我們認為得到的東西一直會伴隨我,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有首詩寫得很好:“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後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祖宗的產業傳給瞭你,你別高興太早,因為其他人已經在那裡排隊,等著你傳給他瞭,你隻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保管一下。我們的肉體也隻是讓我們保管一下。嬰兒的時候,這個身體需要父母保管;長大瞭以後,由自己保管;老瞭不管用瞭,就由子女保管;保管不瞭,好,一把火燒掉。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

凡夫是迷執的,不懂得這樣一種生命的規律,不懂得我們擁有的隻是源於我們有這樣的需要,就產生瞭執著。可是佛菩薩就不同,他們有一種能力:大傢看千手觀音,他一千隻手伸出來,這一千隻手就是有情的代表,隻有有情感的人才會去努力幫助別人。菩薩對世間所有眾生的種種苦難都不放過,隻要有一個眾生還沒有成佛,隻要有一個眾生還有煩惱,就要去度他,要去做這件事情。菩薩的每一隻手的手掌心都有隻眼睛。眼睛代表智慧,說明有眼光,有光明。如果既有智慧又有光明,這件事情你就去做,做得越多越好。有些人吊兒郎當的,說修行吧,好像又很消極,很無聊;說不修行吧,他好像還與世無爭,跟他說什麼都沒用。這種人的情感慢慢就淡化掉瞭,不是落入外道,就是落入小乘,成瞭自瞭漢。

原標題:達照法師|菩薩對世間所有眾生的種種苦難都不放過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