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心經》中呈現“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心經》中呈現“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時間:2020-01-14 16:54: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心經》中呈現“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一切物質的世界,受、想、行、識則是屬於精神的世界。

△“五蘊皆空” 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唯心是空的,唯物也是空的。

△“唯心造”的心,是破除瞭虛妄心以後呈現出來的真如心。真如心不是我們凡夫腦子裡面能想像得到的精神世界。

△當我們用般若觀照內心的時候,會發現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可以一點一點地破除的。當你破除瞭它們以後,就會發現它們徹底是空的,本來就沒有,那麼世間的一切苦厄自然全部消除,所以說“度一切苦厄”。度就是度脫、度過、解脫瞭的意思。

△將這種觀照五蘊皆空的方法運用在修禪定或者聽聞經教的時候,有的人也能契入空性。

△修禪定怎麼契入?你必須坐下來,靜靜地打坐 ;打坐的時候有一點受用瞭,會覺得身體空瞭,然後思想也一點點空瞭,最後完全空瞭,連空也空瞭;當把這些都空掉的時候,才算是開始進入禪定的境界。

△但是要證得般若的空,一定要把我執空掉才行,所以叫“五蘊皆空”。

△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聽聞教理來契入:我們聽聞佛法以後,就去思維;把道理想通瞭,就去觀察;把事情觀察清楚瞭,就知道一切是緣起的,本身是空的;當心跟空相應的時候,這也就是般若。

到達彼岸後,觀自在菩薩所呈現出來的境界是“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一切物質的世界,受、想、行、識則是屬於精神的世界。受,指苦樂等感受;想,就是我們會想東西的想;行,就是我們會從這個想到那個,從東想到西,從西想到東,我們的想法是流動的,這叫行;而我們所有的想法實際上都是一種分別,這種分別也屬於妄想,是心識的范疇,這是識,比如你想到外面有條馬路,那你的心裡其實就已經把有馬路和沒有馬路區分開來瞭。

“五蘊皆空”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唯心是空的,唯物也是空的。有些社會上的學者認為佛教是唯心的,因為佛經裡面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一看有“唯心造”幾個字,就說佛教是唯心的;他並不知道佛教不講精神第一,也不講物質第一。因為精神和物質都是前五種心呈現出來的,都屬於凡夫輪回當中的虛幻心所呈現出來的,都不是真實的。

“唯心造”的心,是破除瞭虛妄心以後呈現出來的真如心。真如心不是我們凡夫腦子裡面能想像得到的精神世界。當我們用般若觀照內心的時候,會發現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可以一點一點地破除的。當你破除瞭它們以後,就會發現它們徹底是空的,本來就沒有,那麼世間的一切苦厄自然全部消除,所以說“度一切苦厄”。度就是度脫、度過、解脫瞭的意思。

將這種觀照五蘊皆空的方法運用在修禪定或者聽聞經教的時候,有的人也能契入空性。修禪定怎麼契入?你必須坐下來,靜靜地打坐;打坐的時候有一點受用瞭,會覺得身體空瞭,然後思想也一點點空瞭,最後完全空瞭,連空也空瞭;當把這些都空掉的時候,才算是開始進入禪定的境界。但是要證得般若的空,一定要把我執空掉才行,所以叫“五蘊皆空”。當我們把這些都空掉瞭,也就是我們通過實證證得瞭般若的空。

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聽聞教理來契入:我們聽聞佛法以後,就去思維;把道理想通瞭,就去觀察;把事情觀察清楚瞭,就知道一切是緣起的,本身是空的;當心跟空相應的時候,這也就是般若。

原標題:達照法師|證得般若的空,一定要把我執空掉才行,所以叫“五蘊皆空”。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