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沒有世俗諦,就沒有真諦
《華嚴經•世間凈眼品》中說:“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凈,眾寶雜華,以為莊飾。”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就是這個道場在摩竭提國,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那個地方,有金剛寶座清凈莊嚴,其中用各種珍寶裝飾,各種鮮花圍繞這個金剛寶座!
當然,在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第八卷中記載:“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在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劫叫賢劫。在這一劫裡邊,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還將有九百九十六尊佛,要在這個菩提樹圍繞的金剛座上成道(成佛),下一尊佛就是彌勒佛。這個才是道場!《大唐西域記》裡邊有這樣的記載。如此對照觀想,警醒自己,怎麼可以不與佛陀正法相應呢?
上面這兩段文字告訴我們,“道場”一詞最初是專指佛陀成道的地方。這就是道場,這個是真正的道場!所以我們發現,哦,道場原來是這樣的說法。
後來的“道場”則由專指佛陀成道處,演變成泛指一切僧人修道的處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寺院。
僧肇大師在《維摩詰所說經註》中說:“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什麼意思?就是自在靜坐修道的地方。就是你自在、靜坐、修道,達到瞭自在、解脫瞭的地方,那就叫道場。“道場”應該這樣去認識,這樣去理解。
在《大宋僧史略》卷中記載:北魏太武帝於始光二年建至神道場。六年後又敕令州鎮建立道場,令於帝之生日營齋轉經,世稱之為生日道場。所以在皇帝出生的那一天,各州鎮都建立道場,設齋誦經,也叫生日道場!這是北魏時期的故事。
“道場”含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地發生演變瞭,原來是專指佛陀坐在那裡成道的地方,後來一點點就開始變化;僧肇大師認為,能夠解脫自在,能夠靜坐、修道,就是道場。後來演變成生日道場,這是一個演變的過程!
在《宋高僧傳•少康傳》中記載:少康嘗於烏龍山建凈土道場,以行道唱贊。少康是凈土宗的祖師,他開始建立道場念佛贊佛,是凈土宗道場。
隋代天臺高僧智顗(音【yǐ】)在《摩訶止觀》第二卷中,將常坐、常行等四種三昧之行處稱為道場。即把行、住、坐、臥四種三昧當作道場!其實我想告訴諸位的是,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因為心才是真正的道場!雖然離不開外在的道場!所有的佛法,都是中道圓融,內外兼顧,缺一不可!
各類詩文中經常有八修行之所,稱為道場!比如晉代支遁的《五月長齋詩》中說:“騰波濟漂客,玄歸會道場。”這句詩的意思是:人生啊,八苦交煎,漂流不定,怎麼樣呢?最終大傢應相會在修行解脫這條路上!生命需要信仰的歸宿!
唐代王昌齡《諸官遊招隱》中說:“回指巖樹花,如聞道場鼓。”意即:回過頭來,指著巖石上的樹開的花,就如同聽到道場的鼓聲。其實,這些都是有佛教信仰的人的詩句。由此看來,這是詩人借著巖樹上所開的花比喻佛法,來警醒我們,花開花謝無常之意!其實是讓我們去反省人生的真相!從而改變執著,改變輪回!
隋朝之時,隋煬帝崇信佛教,為瞭統一佛寺的名稱,敕令一切寺院改稱為道場;而且,還把建在皇宮的佛龕,以及其它佛事活動場所叫做內道場(皇宮大內的道場)。這一時期的道場就變成瞭寺院的別稱。比如《佛祖統紀》中說:“(隋大業)九年,詔改天下寺曰道場。”(這就是依據)。佛寺改名之後,道場便成為佛寺的另一個稱號,此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就是,隋煬帝的時候,把天下所有的寺院都叫做道場。如果我們想要去尋找一下它的根源何在的話,那就是從此而來!
禪門臨濟宗,則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稱為道場!過去寺院都叫雲水堂。什麼叫雲水堂?外來僧眾參學掛單的地方叫雲水堂,也稱為道場。他們來雲水堂幹什麼呢?來求法、問道,所以叫道場!於是,雲水堂叫道場。
道場在轉變的過程中,其功能也有所變化,最初專指修道的場所,演變為無論有無殿宇堂舍,凡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稱為道場!
但是,我已經講過瞭,被稱為道場的寺院,應該是合法的寺院!僧人應該是合格的僧人!他們要做的事,應該是修行和弘法!為什麼呢?因為出傢人有責任和使命!什麼樣的責任和使命呢?那就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這兩個使命是真和尚無法回避的!不要說,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做好也沒有什麼驕傲的;做不好倒是應該深感羞愧,值得反思反省!當真和尚不真的時候,假和尚還假的瞭嗎?
在《法華經•如來神力品》中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段經文強調恭敬供養《法華經》的重要,認為凡是《法華經》所在的地方,即為有佛的法身存在,所以應該去建塔,造寺院;隻是現實中,信仰需要在法律的范圍之內,不可以因為信仰而任性!所以,建立道場,需要守法守戒!也就是入情入理!如果因緣不具備,不能建立塔寺,何妨到合法寺院活動?更何況: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可見,心是道場!通過外在,改變的還是內在!
大傢想一想,《法華經》告訴我們的道場,其實是法身佛所在之處。什麼叫法身佛呢?大傢要註意,我們後面那個佛像是銅質貼金的,它是佛的金身,也就是他的塑像,應該是佛的化身!雖然還不是那個真的八十歲的化身!隻是為瞭提醒我們向佛陀學習!所謂佛像、經書、出傢人,這是世俗諦的三寶;那個真諦的佛,就是覺悟!法之所在即是法身佛所在!因為法是無常、無我、解脫!道理需要清凈的出傢人說明!如果能夠從世俗諦感悟到真諦,法身佛就在當下!所以我們今天通過世俗諦要完成真諦,真諦就是法身佛。大傢想一想,法身佛是不著相的,要即相離相,不離開那個相,但還要不執著那個相的,所以叫法身。感悟到法身是不容易的!
《法華經》等佛說的經典所在的地方,無論此處是否有佛寺、殿堂,均叫道場。這就給瞭我們一個信息,即:“若人欲瞭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法界的性是沒有實在性,就是空性),一切唯心造”;它同樣也給瞭我們另外的信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我們說心是道場。哪怕你這個寺院是合法的,哪怕你這個出傢人是合格的,你如果心不在焉,麻木不仁……也不見得就是道場!即使是道場,也隻是世俗諦的道場,不是真諦的道場,請大傢註意!我們要完成的是真諦的修行、真諦的證悟,但如果沒有世俗諦,就沒有真諦;而隻停留在世俗諦上,也就沒有真諦!這是佛教徒需要明白的基本原則!否則就會自以為是,偏向一邊而誤人誤己!
原標題:道場原來是這樣的——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選
轉自微信公眾號: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