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自性“三寶”?
何為自性“三寶”?
久晃法師答:這個問題,學佛一段時間,還真的是應該研究。這個事情如果沒研究,那麼我們的學佛基本上應該說是還沒有學吧。當然這個事情如果想研究明白,那你也就進入瞭一個很高很高的層次瞭。
怎麼這麼說呢?“三寶”對於我們剛入門,但還沒有開始研究什麼是佛法的這個階段,也就是剛剛走入佛教這個圈兒,也許還沒有皈依,也許剛剛皈依,那麼這個皈依師父又沒有給你講,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對皈依這個概念不清楚,但是我們確實應該瞭解,即使是剛皈依的人也應該瞭解。
這裡我們要瞭解什麼?首先是 “三寶”,我們要知道一個是外在的“三寶”,這是第一步要瞭解的。不管是學佛還是沒學佛,對佛教知識有所瞭解的人,就知道佛教有個“三寶”,這個“三寶”就是佛、法、僧。
那麼我們平常所瞭解的,也就是一個俗人,以俗心所領會的這個“三寶”,一般指的這個佛,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佛,這就是“佛寶”。
佛,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出生,有寂滅,還有傳法弘法的過程,這樣的就是佛,他們是覺者,他們證得瞭無上正等正覺,至於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也不知道。這就是我們初步瞭解的從外行看熱鬧這樣的一個角度,對於“三寶”中“佛寶”的認識。
還有一個就是“法寶“,我們初接觸佛法,要領會什麼是“法寶”。三藏十二部佛教的一切經典就是“法寶”,這是我們的皈依處,“三寶”是我們的皈依處。首先剛入門的人要知道,“佛寶”——三世諸佛,“法寶”——三藏十二部,
那麼“僧寶”是什麼呢?僧寶就是由出傢人組成的僧團。一般指的是三個以上的比丘所組成的僧團,這個不包括三個,三個以上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四個及四個以上的這樣的僧團為“僧寶”,這是外在的僧寶。我們平常說常住“三寶”,也是這個意思。那麼這些佛也好,法也好,僧也好,都是外在的。
佛是別人稱佛,法是那些書一一經律論,至於什麼內容,還沒有真正的領會,這是外在“三寶”。僧就是我們出傢人,這個僧團叫僧,屬於外僧寶、外在的。那麼進一步有內“三寶”,同樣是佛、法、僧,這個內“三寶”其實就是指我們自己這個自性,可以理解為自性“三寶”。
這個內“三寶”同樣是佛、法、僧,那麼“佛寶”是什麼呢?佛寶就是自己的佛性,人人具有佛性,你沒有佛性怎麼能成佛呢?那麼這個佛性什麼樣?悟道的人才能知道。沒有悟道,你也不能知道。即使知道,也是嘴上說的。這個佛寶什麼樣兒啊?他就是無相的、無分別的、清凈的、寂凈的一一他是我們的本體,生命的本體,真實的生命,也是我們的真如。
那麼這個自性法寶是什麼呢?自性法寶,同樣也是清凈的、無染的清凈狀態,寂靜的狀態,這本身他就是法寶,在這種狀態之中,當下即是法,當下即是道。同樣,僧寶也可以說就是我們的清凈心。那麼什麼是清凈心呢?無染、無相、無分別、無生,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智亦無得,
真正的清凈,就是我們連清凈本身這個事兒都離掉才是真清凈。這時候入道,這也就登地瞭。這個事情難不難?也不難。其實我在咱們這個群裡面也已經講瞭很多法,你如果是真正研究瞭,真正去聽瞭,真正去學瞭,真正去悟瞭,那麼這個事情也不難,離相便是。所以自性”三寶“,可以說就是無分別心,這個自性“三寶”可以說是“一寶”。這個時候,真正這個事兒本身連“一”也沒有,這是從究竟的角度來說,那麼如果從修持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退一步來理解,一個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自性清凈、寂凈的狀態,也就是實相般若,這是通往自性佛寶的道。那麼我們就要去研究我們的自性,研究我們的真如法性,去尋找。從中觀這個角度,從般若這個角度可以理解為觀照般若,也就是求取實相的這樣一個過程。當然這種求取,本身是無求的方能得道。但是總要有一個趣入這種清凈無相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證得這個般若實相。而我們想去觀照,想去證得這個實相,那麼一個前提是我們的自心必須靜下來,然後專註的去努力,去離染。而這個念頭,我們可以理解為僧寶。那麼這樣的理解,是我們從一個知道內求瞭,然後從內求這個角度,從自身這個角度尋求自己真正覺悟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分作“三”。
總而言之,我們這個佛法,整個佛陀的這個佛教的義理,其實就是一個從外“三寶”,轉為去追求內“三寶”,也就是尋求自身的真正的覺悟。
對於自性,什麼是自性?就是你自己到底是咋回事兒,對這個事兒的一個探索、覺知的過程,從而使我們能夠把握住自己的真實真理。從迷失的、著相的、顛倒的、有為的、有學的這樣的一個凡夫,趣入瞭達自性、覺知實相進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我們佛法的真正的義理。所以想很好的真正的回答完這個問題,基本上我們也就把佛教、佛陀的教法完全通達瞭。
時間關系,簡單給大傢解釋這些。祝大傢吉祥如意!
轉自微信公眾號:久晃講般若
-
4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