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心經》中“度一切苦厄”的道理

《心經》中“度一切苦厄”的道理

時間:2020-01-17 16:59: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心經》中“度一切苦厄”的道理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般若的第一個階段叫做“文字般若”。我們念一部經,念瞭以後,知道瞭經典講的道理,這叫“文字般若”。然後如理思維,思維清楚以後,按照這個道理去體會,去觀照。

△比如對於杯子來說,你在聽經聞法後,知道瞭緣起性空的道理,然後就可以去觀察,你就知道杯子是空的,自己的思想、感受、分別都是空的,你就去感受這種空的狀態,跟這個空相應,這就是“觀照般若”。

△相應瞭以後,有一天就會生起智慧,這種智慧會使世間的痛苦從你的心中完全消除,這就證得瞭“實相般若”。

△我們通過這三種般若就能看到“五蘊皆空”,而“五蘊皆空”生起的一個最起碼的作用就是“度一切苦厄”。

△般若的作用是能夠摧毀一切痛苦,度脫一切苦難。經文說“度一切苦厄”,“苦”是指我們心裡感受到的苦,“厄”是指外在的災難——天災人禍。

△外在的災難和內心的感受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內心有苦,外在的災難就更加重我們內心的苦;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苦,外在的災難對我們也產生不瞭作用。

△所以“度一切苦厄”,一定是要把內心中的受、想、行、識、妄想、分別都舍棄掉,外在的山河大地的緣起法也要能夠空得瞭;隻有把握瞭這一點,我們才把握瞭佛法的核心。如果不在這個方面用功、下手,即使修行幾十年,一天到晚持咒、念佛、打坐、拜佛、佈施、持戒,也隻是在外圍做修行的準備工作。

△我們一定要知道,學佛就要從內心當中生起智慧;生起智慧以後,學佛絕對是輕松的。不是為瞭完成既定的功課而讓你在那裡難受,也不是成為你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輕松的生命狀態。它是一種讓你獲得解脫的方法,不是一種束縛你的方法。

般若的第一個階段叫做“文字般若”。我們念一部經,念瞭以後,知道瞭經典講的道理,這叫“文字般若”。然後如理思維,思維清楚以後,按照這個道理去體會,去觀照。比如對於杯子來說,你在聽經聞法後,知道瞭緣起性空的道理,然後就可以去觀察,你就知道杯子是空的,自己的思想、感受、分別都是空的,你就去感受這種空的狀態,跟這個空相應,這就是“觀照般若”。相應瞭以後,有一天就會生起智慧,這種智慧會使世間的痛苦從你的心中完全消除,這就證得瞭“實相般若”。我們通過這三種般若就能看到“五蘊皆空”,而“五蘊皆空”生起的一個最起碼的作用就是“度一切苦厄”。

般若的作用是能夠摧毀一切痛苦,度脫一切苦難。經文說“度一切苦厄”,“苦”是指我們心裡感受到的苦,“厄”是指外在的災難——天災人禍。外在的災難和內心的感受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內心有苦,外在的災難就更加重我們內心的苦;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苦,外在的災難對我們也產生不瞭作用。

所以“度一切苦厄”,一定是要把內心中的受、想、行、識、妄想、分別都舍棄掉,外在的山河大地的緣起法也要能夠空得瞭;隻有把握瞭這一點,我們才把握瞭佛法的核心。如果不在這個方面用功、下手,即使修行幾十年,一天到晚持咒、念佛、打坐、拜佛、佈施、持戒,也隻是在外圍做修行的準備工作。這些是基礎,我們修行是必須要做這些;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學佛就要從內心當中生起智慧;生起智慧以後,學佛絕對是輕松的。不是為瞭完成既定的功課而讓你在那裡難受,也不是成為你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輕松的生命狀態。它是一種讓你獲得解脫的方法,不是一種束縛你的方法。

以上是這部經典的序分部分,概括講述瞭從“觀自在”到它的功能作用——“度一切苦厄”的這些道理,這也是整個佛法的般若思想的核心。

原標題:達照法師|我們一定要知道,學佛就要從內心當中生起智慧;生起智慧以後,學佛絕對是輕松的。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