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時間:2020-01-19 08:53:5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峨眉山茶,生長於峨眉高山上,以扁平直滑,嫩綠油潤,清香高長,鮮醇甘爽的獨特品質名揚四海。從唐代就很有名,據《峨眉縣志》記載,唐代史稱峨眉雪芽或峨眉雪茗,被納為貢茶,是中國唐代的十大名茶之一。2009年,峨眉山茶獲“國傢地理標志產品”稱號。

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相傳中國宋朝時代,有位高僧到印度取經,途徑斯裡蘭卡時受到當時斯裡蘭卡國王和大臣們的隆重歡迎,高僧無以報答,在友人的提醒下,他決定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峨眉山貢茶送給斯裡蘭卡國王和王妃。聽說茶葉是專為中國皇帝禦制的貢茶,斯裡蘭卡國王大喜,吩咐王子將國寶佛牙贈給峨眉高僧。

高僧歷經瞭南絲綢之路千辛萬苦的磨難,終於帶著聖物回到瞭闊別已久的峨眉山,看著眼前親切的景象他百感交集,決定將這顆珍貴的佛牙供在峨眉山金頂上的華藏寺中,後來佛牙幾經輾轉,傳到瞭萬年寺,高僧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開瞭。一時間峨眉山茶成瞭人們追捧的高級飲品。前來求茶、訪禪的人絡繹不絕,而這種生長在雪線之上的峨眉高山茶葉因與宗教有瞭聯系,而被人們稱作“峨眉禪茶”。

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峨眉山茶自古就生長在高山上,一直處在林茶共生的狀態中,在峨眉山茶的種植基地,峨眉山物華天寶,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在海拔800米到1500米的茶園中,終年雲霧環繞,生態環境十分優良,尤其是在農歷10月,峨眉山上會有普降瑞雪,漸至冬深,茶園會被白雪覆蓋,一派銀裝素裹,冬雪期一般會延至第二年的農歷二三月份,這時茶葉會被一層冰雪包裹,晶瑩剔透,漫長的冬雪徹底殺死瞭茶園中的自然病蟲害,無需其它人工藥肥。尤其是在清明前後的峨眉春芽,可以說是絕對上乘,品質最佳。

據現代科技手段檢測,峨眉山麓出產的茶葉可歸入天然生態食品行列,這也使得產自峨眉山麓的“竹葉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森林雪”、“一枝春”在中國乃至全國都成瞭響當當的茶葉品牌。峨眉山茶清香縈繞,佛魂所系。多年以來以扁平直滑,嫩綠油潤,清香高長,鮮醇甘爽的獨特品質名揚四海,一日有四季,十裡不同天,山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共生,深厚肥沃的腐殖土層是峨眉山茶生長的溫床,加上霧凇、雨凇、雪霽等高山雲霧的生態環境造就瞭峨眉山特有的天然生態綠茶的高貴品質。

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據專傢介紹,大約7000萬年前,原本是一片平地獄湖澤的峨眉山地區在大自然長期內外營力的作用下,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巖層開始發生變形、移位,出現瞭程度不均的褶皺和斷層,到瞭距今約300萬年左右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後期,隨著大地的顫抖,山崩地裂不可阻擋的震撼,這裡形成瞭新的地質構造,不斷增大的斷層規模,深深觸動瞭基底的花崗巖體,大地的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瞭餓雄偉多姿,奇峰佇立的峨眉山。

峨眉山奇峰峻峭,植被茂盛,獨特的地貌特性和多種氣候條件造成瞭植物垂直生長的多樣性,使它成為瞭中國為數不多的自然物種的基因庫。峨眉山山區雲霧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最適合高山茶葉的生長,這是一片純潔、清凈的地方。豐富多彩的植被保護瞭峨眉山上2300多種野生動物,並為它們提供瞭生息繁衍的優良環境和各種食物。山中每年有5000多種植物的枯枝殘葉,以及多種野生動物的殘骸、排泄物等,富含多種天然有機營養成分,成為峨眉山茶最好的腐殖質養料。

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峨眉山是天下的名山,也是菩薩菩薩的應化道場,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經常是雲遮霧罩,歷來有“雲上金頂,天下峨眉”的說法。這裡的四面十方普賢的金色銅像有48米高,代表著阿彌陀佛的48個願望。峨眉山山高林密,自然環境優美,自古就是修行避世的好地方,這裡佛堂廟宇比比皆是,信徒們不但可以輕易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享受這份安定與清幽,更可以從豐富的植物中獲取用之不竭的食物,峨眉山茶便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種之一。

峨眉山是中國茶葉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這可追溯到原始農耕文明的時期,它的茶葉有文字記載大約也有3000年之久。峨眉山茶從古至今一直與佛傢相系,從未割舍開來,鐫寫瞭數千年的峨眉山茶事。早期推廣茶文化的可以說是那些在山中修煉的道傢弟子和佛教師徒。早在唐代,峨眉山萬年寺中僧侶就自種自制茶葉,所制茶葉品味極高。千百年來,它一直以其清醇淡雅的不凡意趣受到人們的喜愛。

據《峨眉山志》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問津峨眉山茶的是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為瞭尋求峨眉山延年神仙的山茶,曾遣使祭之,欲制其藥,也許是受當時交通的限制,也許是峨眉山茶生長在高山峻嶺,當時還很稀少,盡管漢武帝派出瞭大量的人馬,最終還是一無所獲。

佛教最初由西域傳入中國,真正傳播是在東漢明帝時期,這幾乎與茶樹的廣泛栽培是同時的,而當佛教鼎盛於唐朝時,也正是中國人飲茶習慣開始的時期,這看上去很偶然,但實際上是飲茶與佛教的某種精神有瞭相得益彰的訴求。宗教講究清凈,茶正透出正本清源;宗教講究苦修,而茶又是苦盡甘來,茶的品質完全體現出某種苦修的渴望。

峨眉山的禪茶文化

在峨眉山中日夜與茶園相伴的墓塔主人寶曇禪師,是600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表弟,他受皇帝之命從京城不遠萬裡來到峨眉山重修光相寺(今萬年寺),從那時起峨眉山上明太祖禦賜的萬株茶樹之間經常可以看到這位皇族法師的身影,他與眾僧人一道用勞作的汗水在茶樹的歲歲枯榮裡將佛祖惠及眾生的意願呈現給人間。

身在京城的皇帝朱元璋賜給遠在峨眉山修寺種茶的寶縣禦題詩一首“斷巖知是再來身,今日還修為瞭因。借問山中何處有,清風明月最相親。”晨鐘暮鼓中,寶曇禪師圓寂,並選擇留在瞭綿延的茶山之間,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皇傢、佛門與茶之間的淵源。那時的峨眉山茶除瞭作為貢品外,還充當高檔禮品的角色,當一群手持“貝葉經”作為朝覲禮物的斯裡蘭卡僧人來到峨眉山時,萬年寺住持則貽贈峨眉山茶以為交好。

峨眉山下伏虎寺中充滿禪機與茶韻的名字“離垢園”,出自清朝皇帝康熙的手筆,當年一杯峨眉山茶端到康熙皇帝面前,還沒入口,茶香就使這位叱吒風雲的馬上帝王傾倒,連稱好茶,降旨每兩年向皇宮進貢一次,賜離垢園匾一塊。皇帝的寵幸給峨眉山茶的生產帶來強大的動力,到瞭乾隆、嘉慶年間,產區擴大,產量增加,達到鼎盛時期,一時間峨眉山通往外界的茶馬古道上川音鼎沸,人流如織。

在近兩千年的佛教發展歷程中,峨眉山成就瞭許多高僧大德,留下瞭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在峨眉山萬年寺的茶房的門頭上,“茶禪一味”是當年趙樸初題寫的一塊匾額,有位大師解釋道:茶禪一味,茶者,真佛也。茶文化與佛文化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但卻在各自的流轉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息息相關,這足以證明佛教的追求曾對茶的利用,文化的形成與傳播起到瞭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茶也在日常的生活中給瞭禪僧們無窮的物質和精神支持。

對在峨眉山中修行的禪僧們來說,產自峨眉山的山茶是普賢菩薩所賜的靈芽秀葉,天之貢品,佛之寶物。飲茶比那些看到的景色對自身來說要更加真實,更加確切。峨眉山茶清靜高潔,體現出樂某種旁行而不流的避世的情節。峨眉山遮掩瞭這份安寧和境界。茶與佛在這裡基於各自的理由一同紮根在瞭峨眉山上。

2009年,峨眉山茶獲“國傢地理標志產品”稱號,保護范圍涵蓋峨眉山麓的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金口河區、峨眉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其中犍為茉莉茶、馬邊綠茶區域品牌已初見成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