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

《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

時間:2020-01-21 16:55:1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

本次法語學修重點

△我們不是石頭,也不是樹木,不是無情的,是有情有意的,但是這種情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情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會快樂;不滿足時,我們便會痛苦。

△佛經告訴我們要有出離心,要認識到這樣一種狀況,但是我們舍不得放下對世間的執著,這就是迷執,所以叫 “迷有情”。

△如果內心當中有覺悟,非常清楚所有事物的來龍去脈,那麼你所產生的任何情都叫做“覺有情”。就像有一句話說 :“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雖然佛菩薩度眾生時呈現的生命狀態也有各種需求,可是他心裡知道 :我現在擁有,那就珍惜它;如果沒有瞭,也不要因此而痛苦。

△如何達到佛菩薩的“覺有情”的境界呢?我們需要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掉,要先“觀自在”,看看能否把生死輪回的痛苦消除瞭。

△如果我們這一生沒有瞭生死,來生不知道會輪回到哪裡去。迦葉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沙彌墮落為螞蟻,一直到釋迦佛出世瞭還是螞蟻,甚至賢劫千佛過去瞭,它依然還會是螞蟻。你看,這種輪回的力量有多強!

△這一生即使解脫不瞭,我們也要記住:“我”是虛妄的,破除我執才能解脫。要把這個觀念根植在心中,牢牢地記住。抓住瞭這最重要的一點以後,我們的心就會逐漸靠近解脫的這條道路。

△那麼,觀自在菩薩是如何從生死此岸跳脫出去的呢?他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樣跳脫生死苦海的!

△“行”就是修行。修行,廣義地說就是修改我們的行為,在這裡主要是指心的行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的意思。

我們不是石頭,也不是樹木,不是無情的,是有情有意的,但是這種情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情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會快樂;不滿足時,我們便會痛苦。得到時給你帶來的快樂越多,將來失去時所造成的痛苦也就越多。有句話說“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這是事實。佛經告訴我們要有出離心,要認識到這樣一種狀況,但是我們舍不得放下對世間的執著,這就是迷執,所以叫“迷有情”。

我們要把凡夫眾生的這種情擴展開來,把胸懷、眼光、情感推及到更多的眾生身上。情感越豐富的人,他的接觸面越廣,知識也會越豐富,結交的人也會越多;但如果這種情是迷執的,就會帶來痛苦。如果內心當中有覺悟,非常清楚所有事物的來龍去脈,那麼你所產生的任何情都叫做“覺有情”。就像有一句話說:“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佛為什麼會有淚?這不是他有痛苦,而是他的悲心、他的“覺有情”的情感的表現,並且佛的情感是針對每一個眾生的。觀自在菩薩也是如此。雖然佛菩薩度眾生時呈現的生命狀態也有各種需求,可是他心裡知道:我現在擁有,那就珍惜它;如果沒有瞭,也不要因此而痛苦。

如何達到佛菩薩的“覺有情”的境界呢?我們需要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掉,要先“觀自在”,看看能否把生死輪回的痛苦消除瞭。如果我們這一生沒有瞭生死,來生不知道會輪回到哪裡去。迦葉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沙彌墮落為螞蟻,一直到釋迦佛出世瞭還是螞蟻,甚至賢劫千佛過去瞭,它依然還會是螞蟻。你看,這種輪回的力量有多強!這一生即使解脫不瞭,我們也要記住:“我”是虛妄的,破除我執才能解脫。要把這個觀念根植在心中,牢牢地記住。抓住瞭這最重要的一點以後,我們的心就會逐漸靠近解脫的這條道路。

那麼,觀自在菩薩是如何從生死此岸跳脫出去的呢?他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樣跳脫生死苦海的。“行”就是修行。修行,廣義地說就是修改我們的行為,在這裡主要是指心的行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的意思。

原標題:達照法師|如果內心當中有覺悟,非常清楚所有事物的來龍去脈,那麼你所產生的任何情都叫做“覺有情”。

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千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