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嗔心都從“我執”開始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放假回到老傢,姐姐的孩子,也就是隻有5歲的小外甥女來找我玩。有一天,我在看書時她要拉粑粑,我讓她自己到馬桶上解決。她拉完叫我去擦屁股,我因為看得正入迷,就讓她稍微等一下下。過瞭一會兒,她叫瞭兩遍讓我快點過去,我放下書走到衛生間門口,一眼就看到她竟然把手放在嘴巴裡玩,當下我就想,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於是,給她擦完屁股,我大聲地跟她講道理:“你的手剛剛扶在馬桶上,馬桶那麼臟,有很多細菌,你不能直接再把手放到嘴巴裡!這樣你會把細菌吃到肚子裡,會生病的!以後要記住!上完廁所後要立即把手洗幹凈!這樣才能做別的事!聽到沒有?”
我看到她眨吧眨眼睛,很不以為然地看瞭我一眼,就開始嘴角上揚,好像想笑又不敢笑的樣子。本來我還沒生氣,看到她不回應我,立即嗔心生起,心想,我這是都為你好,說瞭這麼多你還不屑,還笑,真是不識好人心!
於是,我聲音又提高瞭三倍,大聲呵斥:“我剛才的話你聽到沒有?”她還是不說話。我繼續問:“你到底聽到沒有?你說話!快點回答!我這都是為你好才和你說的!你知道瞭嗎?以後不要再這樣瞭!聽到沒有!”就在我說的過程中,她竟然面露委屈,“哇”的一聲哭瞭,我一看更加生氣,“你有什麼好哭的?我剛剛是在教你,又沒有罵你打你,你哭什麼哭?你就回答一下剛才我問的不就行瞭嗎?”
當時,我非常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嗔心在極速增長,但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錯,教育孩子不就是這樣的嗎?看到她越哭越大聲,非常莫名其妙,越發生氣的同時竟然伸出手在她背上狠狠拍瞭兩巴掌。拍下去的當下,一面鏡子就照向瞭自己的內心:我的內在怎麼會如此可怕,嗔恨心的火焰燃燒得熱烈至極,竟然舍得動手打孩子?慈悲心跑哪去瞭?這樣想的同時,我的怒氣消失得無影無蹤,轉身回到客廳順手拿起拖把拖起瞭地。一邊低頭拖地,一邊用佛法正見思維剛剛發生的一切。
假期回來剛好一直在看輔導員師兄贈予的《佛陀傳》,我想到這個事件便是書中“愛裡生苦”的真實寫照。因為疼愛這個孩子,不希望她生病,看到她做瞭會導致不良結果的事便很心急、憂慮。講瞭道理她不回答,又怕她聽不懂,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因愛生恨,嗔恨是痛苦的源泉之一,而愛裡隱藏著痛苦的種子。歸根結底還是“我執”在作怪。這種愛是“我”認為的愛,執著於“我”是為她好,她要聽“我”的。以自我之心揣測孩子的面部表情是對“我”說的話不屑一顧,於是嗔心之火愈燃愈烈。真正的愛是慈悲之愛,是沒有執著和分別心。真正的愛能令人解除痛苦,給內心帶來安寧、快樂與幸福。真正的愛建立在真實瞭解之上。
首先,我反思,是自己不對導致瞭這場不悅事件的發生。如果我不執著於自己看書看得起勁稍等一會兒也沒關系的想法,立即去幫她擦屁股,她也不會等得無聊在那吃小手瞭;其次,依我對她的瞭解,她是比較倔強的孩子,特別不服硬,我剛剛的態度非常強硬、居高臨下,她是不舒服的。如果我用平時與她講話的和藹語氣,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她這個道理,想必她一定可以像平日裡用清脆的聲音愉悅地回答:明白!
由此我也想到,與人交往也要時刻站在別人角度思維之後再講話。每個人性格不同,如果以自己認為的所謂正確方式與人溝通,勢必會有煩惱沖突產生,以別人可以接受的舒服方式,以別人能明白理解的交流方法來溝通,應該就會順暢很多。另外,如果我思維“無常”,便不會執著於那個當下她必須要聽我的,必須要聽懂我講的,也許事後以其他方式、或有其他機會也可以讓她明白。
通過這次事件也讓我有瞭一些感悟,心行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續輪番修。修習佛法可以讓我們更有智慧地面對、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前提是要認真地學,然後用心踐行。不是一次兩次我們就能拔除掉內心無始以來不停滋長的貪嗔癡慢疑的種子,稍有不慎便又落入它們的陷阱。就像這次,雖然我學瞭那麼多正見,但到瞭尖銳的對境中,正念還是一下子生不起來。不過幸好有導師教給我們的利器:八步驟三種禪修。因為已經開始在日常中運用,練習觀察修、安住修,所以現在有問題出現時,不會像以往那樣一直陷在情緒中拔不出來,而是能夠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適時止息不良情緒,而後能夠分析事件的緣起,看清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以後再重復經歷同樣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