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阿薑摩訶佈瓦尊者:人死瞭還有沒有來世?讓禪修拯救流轉生死的眾生

阿薑摩訶佈瓦尊者:人死瞭還有沒有來世?讓禪修拯救流轉生死的眾生

時間:2020-02-06 08:53:2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人死瞭還有沒有來世?讓禪修拯救流轉生死的眾生

大傢來問我問題,最多人急著想知道的是:“人死瞭有沒有來世?”這類問題不是個人的課題,而是我們這些背負著重擔的每一個的課題。當他們問我類似的問題時,我會反問他們:“有沒有昨天?今天有沒有早上?有沒有現在這一刻?”他們都會承認有;“那麼有沒有明天?後天?有沒有這個月?下個月?有沒有今年?明年?後年?”

過去我們記得的事可以用來推知未來,即使情況還未發生,我們可以比較已經發生的事。過去事情的發展有一定的方式,未來事情的發展也必然依循這個方式。例如,“昨天”已經發生瞭,“今天”正在發生著,日子一天接著一天過。我們知道這點,我們記得,還未忘記。這個下午,這個傍晚,今晚,明早,我們看到時間是依著這樣的順序推移,情況必然如此進行,所以我們能接受未來也必然依照這個方式發生。對今生來世感到困惑,或者其它關於自我的課題困惑,都是由自我幻覺而來,制造出關於輪回的課題給整個世間帶來無盡的紛擾,所以說這些都是大課題。“有來世嗎?人死瞭會輪回嗎?”這些問題條理起來,即是誰在投胎和死亡?是我們自己不斷死去又投胎,來到這世界,然後又投生到另一個世界的,除瞭我們還有誰呢?背負這些問題的都是我們這些流轉生死的眾生。這就是無明的害處:我們過去出生瞭無數次,卻全然記不起這回事。它在我們生命中浮現,可是我們找不到它的根源,不曉得它為何發生,我們無法記得過去發生瞭什麼。另外,我們為日常的事務忙得團團轉,糾纏得不知何去何從,自我幻覺就是這樣把問題搞得很復雜。受其他事物迷惑還不那麼糟,被自己迷惑則把所有的出路給封死瞭,我們找不到任何出口。由於這類疑惑和問題會束縛著我們,而非讓我們自由,結果我們身受其害,承受它帶來的苦。除非禪修,否則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困惑。

因此佛世尊教導我們解決自己的困境。然而,正確地依照著做非常重要,要是我們不確定,靠猜測來修行,將不會成功。我們的情況得依靠禪修來解決,而惟有老老實實不斷地累積善行,作為禪修的資糧,我們的修行才會成功,才能開始解決問題,清楚明瞭自己的困擾,獲得圓滿的解答,可以不再為死後是否有生命,或死後是否斷滅的課題困惑。我們要處理的是什麼?我們要處理的是心。心是行動的那個,不斷為自己造作因果(快樂、痛苦、糾纏不清和混亂)的那個。大多數情況下,心使自己沉淪,而不是提升,要是我們沒有強迫它走上正道,它就會招惹惡報。苦來自焦慮、擔心,以及沒來由地不斷胡思亂想,這樣的行為是我們受苦不安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於那些受世間和自己所迷惑,又沒有興趣修行佛法確證實相之道來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而苦惱的人來說,這是極其困難的事。比如,一旦我們死瞭,我們必定會投胎,隻要輪回的種子在心中,我們就不斷流轉生死,情況必然如此,我們死後不可能什麼都沒有。

佛陀教我們監視那個煽動者,也就是說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是這顆心造成生和死。由於我們不理解它,佛陀便解釋不同觀心的法門,直到我們可以明白情況,好好處理它。特別是他教我們禪修,以便這顆飄浮不定的心,能穩固下來足以自立,得到寧靜和定,如此心就安寧不受幹擾,不再起伏。例如,佛教我們重復念“佛陀、達摩、僧伽”或“骨頭”、“頭發”、“體毛”或任何適合我們個性的禪修念誦詞,保持覺知觀察我們的禪修所緣,不忘念或分神。這樣修行,我們習慣四處攀緣的心就會穩穩地安住在禪修所緣,即禪修念誦詞上。平時習慣沉溺於各種妄想的覺知,現在會聚集在一點,心覺知集合的地方,整個覺知之流會匯聚在這個我們關心念誦的禪修詞上,這是由於清晰和顯著的覺知越來越專註在這個禪修詞。所以,在修行初階禪修詞很重要。

一旦我們看到由此修行而來的安祥的真正意義,我們也清楚看到心沒有基礎安住而騷亂的害處。我們從體驗中知道安祥心的好處以及騷亂心的壞處。佛陀教導我們首先這樣修行來明白這顆心。接下來我們繼續念誦剛才講過的禪修詞,使心更沉淀更定止,不斷如此重復,直到工夫精純,能隨心所欲地入定。從定心而來的福樂變得愈來愈明顯清楚,而且沒有間斷。心一定下來,覺知就變得清晰顯著,與此同時,煩惱也聚集在一點,我們可以更清楚觀察它們,更容易註意它們的反應,也因此能依據煩惱的粗、中和細,一步一步以對應的智慧消除之。現在,關於煩惱,這個有各種匪夷所思的伎倆來擾亂心的傢夥:在培養穩固的定力之前,我們看不到什麼是煩惱,什麼是心,什麼是佛法。心往內聚集靜止不動時,煩惱也往內聚集靜止不動。心往內收回到自己成為我們可以專註的一點時,煩惱也受限制於這一點之內,它們聚集在心,很少像心還未靜止之前那般放肆制造麻煩。

心一旦靜止下來,就能穩定自立,我們受教導這時要應用智慧來觀察,思惟身體的各個部分,這些煩惱匿藏的地方。心興趣什麼?當心靜止下來,它喜歡介入什麼?心靜止下來,就不再給自己惹麻煩,不過一個我們人通常犯的毛病是一旦證得寧靜和輕松,我們就懶惰,隻想躺下來休息。我們不想用念和慧來深入探討身體或心以找出真相,把各種煩惱從心中清除。我們沒有反省,成功把身心內各種煩惱消除的人,是依靠念和慧做到的。至於定或者說三摩地,隻能把煩惱聚集一處限制它們,卻沒有辦法消除它們。請用心好好記住這點。

心未靜止下來時,總是卷入色聲香味觸中,把它們當課題令自己騷動。我們用念和慧能知道,心最喜歡哪一色聲等塵,觀察時,我們可用念和慧知道心喜歡涉入哪一塵。由於心定下來我們能關註它的動靜,隻要心一往外攀向各種妄想,我們就立刻知道。這是為什麼佛陀教我們用智慧觀察東西,以便知道心涉入什麼。努力註意以便瞭解情況,觀察時應用念和慧來看清楚。隻有在入定時不需要觀察,因為定和慧輪流在不同時段以自己的方式運作。你觀察色塵,心涉入最多的是哪一種色塵?是什麼原因?看著對象,剖析它,分析它裡裡外外各部分以便看清楚它,知道它的實相。一旦你剖析對象,不管什麼,用智慧如實觀察它,你會發現我們的心是多麼荒謬,多麼欺詐,它在沒有任何道理,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情況下,以形形色色的手段扭曲事物。你仔細觀察之後會發現,那個對象根本不值得心給予它的評價,心會有此臆想隻不過是它迷戀上那個對象罷瞭。你通過觀察把身體各個部分隔開仔細看清楚,會發現完全沒有任何東西是有意義或有實質的。心會自行看出自己的臆想和執著的害處,因為不斷揭開內外的事物,心越以智慧觀察,就看得越清楚,不單是各種色聲香味觸,也包括介入這些對象的心行,直到徹底明瞭和看透為止,你徹底明瞭和洞見心行,同時知道令它生起的各種荒謬透頂的原因。

在這之前,你不知道為什麼心介入那麼深,現在,你清楚知道心之所以如此是由於無明和錯誤的臆想。你如實觀察看到外在事物的本質,內心就清楚理解,心把現象扭曲成這樣那樣,導致它越陷越深地執著攀取,貪嗔的煩惱也就愈累積愈重。至此心方領悟到自己的荒謬。當心覺悟到自己受迷惑瞭,就會往內收,因為如果它再想要攀緣那些東西,智慧將立刻把它切斷,攀緣使它什麼也得不到。修觀是透徹明瞭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於諸法如實觀察法:這是解決整個大問題,內心的純大苦聚集的方法。智慧持續解決問題,直到清楚明確理解為止,我們不必叫心放下,心一知道就自行放下。執著的心是還未以智慧知道,還未以智慧明白的心,一旦它知道,就會徹底放下,不再牽掛或懊悔。所有曾經幹擾心的掛礙自行消失,因為心徹底看穿它們瞭。心清楚明確地看透一切之後,還剩下什麼要探索的?

下一步是觀察心,微細煩惱聚集的點,看它流出來時要什麼。它從哪裡流出來?是什麼迫使心形成念頭?念和慧跟得上念頭的話,這些念頭當下瓦解,不會像之前那般產生東西或制造課題糾纏我們。這是因為念和慧很好地處理它們,在跟蹤煩惱要找出它的源頭時,念和慧當下把念頭趕在一塊然後清除掉。念頭的孩子和孫子煩惱從哪裡來?動物有父母,這些煩惱的父母是什麼?在哪裡?為何它們一再形成,一再思想?為何它們生起臆想和詮釋,無止盡地增添痛苦?實際上,念頭在心形成,不在別處,所以,一步一步地觀察、跟進,這會引導你找到真相,不要跟失瞭。這是真正的探索,運用真正的念和真正的慧的力量,觀照所有煩惱的動靜。最後,你會知道心還缺乏什麼、依然聯系著什麼、興趣什麼、要知道什麼和看到什麼。我們持續跟蹤這些聯系,隨著時間的推進,煩惱越來越受限制,因為我們利用沒有間斷的念和慧,切斷瞭心跟色聲香味觸,以及外在世間一般事物的聯系,如此修行到沒有疑惑的地步。此時外在的世間仿佛不存在,剩下的隻是在內心形成,“嗶、嗶、嗶”的專註點,這是那個暴君的所在之處,那個虛構創造,焦躁不安地掙紮、受苦的暴君所在之處。

過去,我們不知道心是怎麼受苦的,隻知道苦的果報發生瞭,這個世界上沒人要的痛苦就落到我們身上來。我們的心背負著沉重的苦,卻不知怎麼擺脫,它完全沒有頭緒要怎麼改善局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瞭,我們對心無明是這裡的主角越看越清楚。無明抓不到任何聯系往外攀,隻好在裡面活動,為什麼它抓不到聯系呢?因為念和慧瞭解它,把它包圍住,所以它怎麼能抓到任何東西?我們現在用念和慧把無明看得更清楚,專註於觀察它,剝開把它挖出來,心一有動靜就包圍著它。在修行的開始階段,念和慧還不夠靈活,活動緩慢,可是現在情況不同瞭,念和慧警覺地運作不再有間隙。我們在這個階段的修行不再是專註每一行動,而是專註心波動的每一心剎那(mental-moment)。心一波動,念和慧知道它的開始至它的消逝,不管心形成一個念頭、一個意見或一個詮釋都好,之間沒有任何課題能浮現。能做到這點是因為我們擁有速度超快的念和慧,可以跟得上任何東西。波動一發生,我們就知道,我們一知道,它就消逝,當中沒有課題生起。它們在浮現的那一刻滅去,由於念和慧已經切斷往外的銜接,它們無法攀到哪裡去。

念和慧認真、持續和不屈不撓地探索,它們要知道所有的危險,同時將之摧毀,“是什麼令我們投生?是什麼令我們流轉生死?是哪些因緣聯系事物?”這稱作以念和慧挖掘和剝開無明心,我們不可能會忽略或沒有切斷那逼迫一切眾生受苦的主要根源,狡猾地染污心的無明煩惱。這是高深層次念、慧、信和精進的力量,是我們所不曾想像過的境界。現在煩惱被迫開始現身瞭,因為它們無處可藏,銜接被切斷之後,它們失去以往色聲香味觸躲藏之處,惟有匿藏在心中:心是無明窩藏之處。當智慧仔細搜尋整顆心,把一切徹底粉碎,什麼都不剩時,最終,這至高的無明煩惱,輪回生死的統治者全面被圍阻在心中。這時,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是什麼造成這個或那個層次的“生”?至於我們將來會不會輪回,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看到這是造成生死的原因。這是我們證明死後會輪回或者斷滅的方法,佛陀以及聖弟子們修心,內心清楚知道這點,我們也和他們一樣,依據修心的道理修行,在心中證明這點。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知道實際的情況,所以不要像抓跳蚤那樣四處探索捉摸,除瞭感染滿身的疥癬,什麼也得不到。我們修到這個程度,稱作徹底消滅心中,主要的種子在裡面的“生”。從此以往,再也沒有東西可以聯系外面和往外攀。在證悟佛法這個層次的念和慧徹底明瞭這點。

無明是問“有沒有來生?”的罪魁,它為來生預留位子,在過去生為我們預留位子,它一而再、再而三無止盡地生瞭又死,次數多得它記不得生生世世大大小小的生、死、樂、痛、苦。這就是它。所以好好記住它的模樣,探索它砍伐它,把它消滅,切不可手下留情,否則你不過是在滋養它,讓它回過來消滅你。你圍捕煩惱,它們會聚集進入心中,它們在這裡會聚,我們在這裡消滅它們。一旦你把它們徹底消滅無餘,關於生死以及依生死而來的痛苦等問題不復存在,我們當下清楚地知道這點。此時,是否有來生不再是個問題。我們已經舍棄過去生,未來生的聯系已全被摧毀,至於今生,我們明智地面對,內心不存在一絲一毫的世間法,這是真正沒有困惑的心,一旦所有的問題都在此解決,就不會再有任何問題。

佛世尊在此解決問題,他的阿羅漢弟子們在此解決問題,在此知道問題,在此徹底清除問題。由於這個知見,這個問題的解決,我們的導師才宣稱為徹底解脫苦,成為世間無上的導師。我們對世間的研究在心這裡完畢,我們佛法的修習在這裡圓滿成就。“世間”的意思是有情的世界,“有情”的意思是那些受困於心中者。這是我們穿透問題之處,是我們學習和知道之處。阿羅漢弟子們全心投入在這裡學習和知道,在這裡終結問題,他們徹底解決瞭問題。至於我們,我們背負整個包袱,背負純大苦聚集,背負所有的問題,我們不願意解決它們。我們就是不斷聚積它們,壓在自己身上,內心擠滿整堆的煩惱,沒有什麼比得上它,因為沒有東西比累積痛苦的心更沉重。背負著這整大堆問題讓心沉重不已,這是由於我們還未完成我們的學習,因為無明之故,我們什麼也沒有,就隻是背負著這大包袱。

根據自然的法則,惟有真正的知見顯發出來,消除內心所有的危險,才算是“畢業”。這個畢業可沒頒發學位或頭銜,否則會令我們更加迷惑。完成佛法的修學意味著我們徹底把心中的無明消除,沒有殘餘。這時,三界諸有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不再是問題,因為他們全都在心中,欲界是一顆欲染構成的心,色界和無色界是埋藏在心中這兩個層次的世界。心消除瞭它們,問題就解決瞭,我們要解決問題,就在這裡解決。此世、來世皆在這裡,因為那個投生去任何世界的就在這裡,這顆心就是往外攀去受苦的那個。那個發動的引擎,那個推進器,就在心裡面,不在別的地方。佛世尊的教導正中要點、最關鍵之處:心,這個罪魁禍首。我剛才談到的東西如果不是在我們自身的話會在哪裡呢?我們不在這裡解決它們,要在哪裡解決?眾生流轉諸趣,是由心內善惡業力所牽引,是心自己投生諸趣中。如果我們不在心這裡解決問題,將永遠無法避免憂悲惱苦的大火聚;要是我們在這裡解決問題,那麼不管火在哪裡,我們都能保護自己。整個情況就是這樣!

無論什麼問題浮現,皆在這裡浮現。“死後會輪回嗎?還是斷滅?有來世嗎?有地獄嗎?有天堂嗎?有惡嗎?有善嗎?”我去到哪裡,都是同樣的問題:“天堂地獄存在嗎?”我一向不想回答這種問題,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回答,因為背負著天堂地獄的是每個人都有的心,所以幹嗎要浪費時間回答?何況我又不是天堂地獄的記錄管理員!在這個引導我們上天堂下地獄的根源之處解決問題,改掉惡因,增長善因。我們正確地改善,苦就不再幹擾我們,我們怎麼會錯失呢?佛傳授下來的微妙法,教導我們解決問題要切中要害,不是無的放矢,我們不在心中解決問題,要在哪裡解決?重大的問題就隻在這心中,在這覺知,低劣是這覺知的問題,勝妙亦是這覺知的問題,使我們人低劣或勝妙的是這受煩惱驅使的覺知。倘若心變得勝妙,那是由於受善驅使,使心勝妙,並最終超越勝妙境界,超越世間最高處,從諸苦中解脫,不再有系縛的種子。

另一個人們經常問的問題是如何克服懈怠。要是你告訴他們以懈怠來克服懈怠,那就等於教他們永遠睡著不必醒就能成為床、被和枕頭的敵人那般。他們就像已經死去一般,因為懈怠令你軟弱,無精打采,像已經死瞭的人,你怎麼能用懈怠來對治懈怠?一旦你得到一個舒服的休息之處,引誘你躺下睡覺,你就像個死人,死在枕頭上!即使醒瞭,你也不想起身,因為懈怠把你踏在腳下,迫你躺著。你用懈怠對治懈怠的結果就是這樣。假如你用精力和毅力來對治懈怠,那麼你會立刻起來,準備好鬥爭。有鬥爭的話,你就有希望勝利;如果你隻是躺著,你惟一可以做的是輸掉,雖然我們應該把這情況稱作輸還是稱作什麼說不準,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鬥爭,怎麼能說你輸掉?要是有鬥爭贏不瞭,那麼你還可以說這個人贏那個人輸。可是現在根本沒有鬥爭!你隻是躺在那裡翻滾。倘若你不把這稱作“成為煩惱傢中的下人”,要叫什麼?因為情況就是如此:成為它們傢中的下人。如果你用懈怠解決煩惱,結果將累積更多煩惱。還是你有什麼要說的?照目前的情況看,煩惱都已經裝滿瞭整個心,你還要滋養更多煩惱,你要把它們放在哪裡?你隻有一顆心!唯一的方法是消除煩惱,這樣你才可以開始喘一口氣,不讓它們坐在鼻子上,使你完全沒無法呼吸。

我們的毅力、精進和努力必須與我們的目標相應:這是聖賢走過的道路。即使這樣做可能會很難,但是足以使我們起來鬥爭。這就好像腳有刺,你要把刺拔掉:要拔刺雖然疼痛,但你得忍耐。不拔它的話,你整隻腳會發炎,可能完全不能走路,甚至要截肢。所以唯一合理的方法是把它拔出來。不管多麼疼,都得忍受,因為你得把它拔出來!隻有這樣做才合理。刺拔瞭出來,就不再造成傷害,接著在傷口敷上藥,腳就會痊愈。否則如果刺一直在裡面,問題遲早要發生。煩惱就像一根刺,我們讓它永遠埋在心中,隻要它存在,心就一直受感染發炎。這就是你想要的嗎?做個道德沉淪的人?問你自己,別問煩惱,它們隻會給你更多傷害。假使你不要這個,你就得和它們鬥爭。你跟它們鬥爭,肯定能找出一些方法來戰勝它們,不論輸多少次,總有一次你會勝。一旦你勝瞭一次,你就會一勝再勝,直到敵人一個不剩,所有的煩惱都徹底消滅為止。

你勝利時,打敗瞭什麼?你以精進打敗懈怠,以精力和毅力打敗煩惱,你是這樣從諸苦中解脫。這是你解決生死的方法,在心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這一個點,這是解決問題最關鍵、最切中的點,你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解決問題,否則即使是臆想和詮釋無量劫,你也隻是繼續背負這個增加生、死、痛、苦的包袱。“苦存在還是不存在?善惡存在還是不存在?”事實上,我們全都經歷過這些,“惡”是內心的黑暗和苦;“善”是安樂自在。這些法存在每個人的身心內,所以你怎麼否定它們?“善”是安樂的名稱,佛陀稱之為“善”;苦他稱之為惡。我們恒時接觸善與惡,不管活在此世或來世,我們都必然要面對善與惡。

不管有地獄與否,如果身心充滿痛苦,有人會要嗎?誰想遭遇這種情況?這是我們每一個都知道的,我們已經這樣子處於地獄瞭,為何還要問地獄?痛苦燃燒我們時,就像用火烙印著那般的熱,無論烙在哪個部位,都同樣熱。要不要稱這個作地獄隨你便,不過沒有人會想要這樣,我們大傢都知道什麼是疼痛。然後你要到哪裡去找天堂?你修行佛法就會獲得安樂,特別是內心的安樂,從開始時得定和平靜,逐漸提升到心培養起穩定的基礎,獲得確信,接著,你將證得解脫,那麼你要去哪裡找天堂和涅槃?不必找,你內心清楚知道。你是主人,負責掌管心這個煽動者,所以你還要去哪裡找稱作“天堂”和“地獄”的?還要摸索什麼?

你已經在自身裡得到瞭真品,這才是關鍵,佛世尊的法不會令人迷惑,去追尋這個那個。所以在這裡好好看管著這貨真價實的寶貝!

原文標題: 生死流轉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直接之道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