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芽奇蘭是什麼茶_平和白芽奇蘭的特點與制作工藝
白芽奇蘭屬於閩南烏龍茶(青茶),是歷史名茶,產於福建省平和縣大芹山、彭溪村一帶,創制於清乾隆年間。相傳在25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平和縣崎嶺鄉的彭溪村“水井”邊長出一株奇特的茶樹,因新萌發出的茶芽呈白綠色,制成幹茶富有“蘭花香”,故取名白芽奇蘭。後經人們采用無性繁殖方法廣為栽培,才流傳至今。
白芽奇蘭茶品質優良,是青茶類中的優質產品,成品茶外形緊結勻整、呈半球型,色澤青褐油潤,幹嗅能聞到幽香,沖泡後蘭花香更為突出,湯色橙黃明亮,葉底肥嫩柔軟,滋味醇爽細膩,具有獨特的山骨風韻。白芽奇蘭茶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稀有元素,茶多酚類含量15.7%、咖啡堿2.8%、兒茶素總量11.78%、氨基酸0.8%,白芽奇蘭因其獨有的烏龍茶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更被譽為美容茶、健美茶。在日本,白芽奇蘭獨有的烏龍茶藥理作用已被廣泛認可。
平和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是千年古縣,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縣。境內多低山丘陵,有閩南第一高峰大芹山,海拔1544.8米,終年雲霧繚繞,朝霧夕嵐,溪流潺潺,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c,降雨量1700多毫米,無霜期318天,正是因為有如此怡人的氣候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使得茶樹生長條件優越,才孕育出烏龍茶中的奇葩“白芽奇蘭茶”。更是在2015年獲得國傢“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
平和白芽奇蘭茶系平和縣農業局茶葉站和崎嶺鄉彭溪村科技人員經十多年努力從地方奇蘭群體單株選育成功的福建省烏龍茶珍稀良種,其芽梢白毫明顯,成茶品質具有獨特蘭花香氣。白芽奇蘭的采摘標準為駐芽小開面至中開面三、四葉,保持鮮葉的新鮮、勻凈與完整。采用晾青、曬青、搖青、殺青、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足幹等多道工藝制成。
晾青使青葉表面水分蒸發,散發葉溫使茶青轉活,避免悶壞葉子。曬青再次光合作用,曬到葉色轉暗綠色,手摸柔軟,青臭氣消失為準。搖青也叫做青,它是白芽奇蘭茶初制過程中的關鍵工序,它的原理是把茶青通過搖轉摩擦運動破壞葉緣細胞促進發酵和繼續萎凋,使葉片內含物發生化學變化,以達到白芽奇蘭茶特有的品質要求。在做青過程中如何把握各個環節的度是最能考驗一名制茶師的技術水準。通常第一次搖青後,茶青輕活率要達到百分之七十;第二次搖青後輕活率要達到百分九十五以上,葉緣鋸齒銀沙綠;第三次搖青後要求青味顯露;第四次搖青後要使葉身凸出呈湯匙狀,色澤黃綠明亮,葉緣紅邊鮮明,葉質柔軟,青味消,茶香起。
炒青,白芽奇蘭茶要求色香味俱全,並註重香氣,而在生產實踐中,常常是本味易得,高香難求,老師傅的經驗是手摸滑如浸水木耳之感即可炒青,炒至青味消除,香氣清純,葉色暗綠,葉張皺卷,手握柔軟,稍帶粘性就可出茶揉捻。揉捻與烘焙是白芽奇蘭茶初制的塑性階段,整個過程分為三揉三焙六道工序,揉與焙是反復相間。揉捻、初烘幹、初包揉、復烘、復包揉、幹燥。初包揉是塑造茶外形的重要手段,佈巾包揉條索緊結,彎曲平皺,能揉出蜻蜓頭的美觀外形。復包揉進一步緊結固定條形,擠出茶汁,附著葉表使色澤烏油潤,經熱化作用使物質轉化從而改善茶湯。白芽奇蘭根據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香味,烏龍茶中有花果香的被視為高香,唯獨奇蘭茶的蘭香是混合型的,而且混合得很好,有素心蘭的神秘香,也有墨蘭的幽香,說它是奇特的蘭花香最為貼切。
白芽奇蘭的優異品質與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栽培技術和獨特的采制工藝是分不開的,優質的鮮茶葉輔以精湛的加工工藝,制出色香味形俱佳,品質特優的白芽奇蘭。這是自然恩賜與人類智慧融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