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帝瑪法師:四無量心的禪修方法
佛陀所教授的四無量心禪修方法(亦即四梵住、Brahmā Vihāra Bhāvanā)說明如下:
修習慈、悲、喜、舍的人可以過著快樂的生活,這種行者對所有眾生常常心存慈、悲、喜、舍,這些好的心念可以減掉自己的煩惱,去除貪、瞋、癡、慢、疑,因此內心越來越清凈,像清凈的鏡子一樣能反射光線。
一、慈心:慈心是佛教修行中最重要的,修慈心的人,心會漸漸柔軟,去除固執、頑強之心,對每個眾生都存慈悲心。修持的方法在《清凈道論》中,有很詳盡的描述。
「慈心禪」的修學方法,首先是練習對自己慈愛,例如可以在內心觀想自己,常常對自己說:「願我健康、快樂、安祥;願我無瞋恨心,無煩惱心,無苦惱心。」這樣練習你心中會漸漸轉成積極和正面的想法,沒有欲望、報復、瞋恨、妒忌和傲慢心,不會自大自滿,還能去除怠惰心,內心充滿慈悲、謙卑與智慧。當你這樣修學慈心時,就是在不斷發展正的善念,因此自己內心也會感到舒暢。
當內心充滿快樂和舒暢時,身體也會輕松自在,這時你可以觀想:「願我沒有內心和身體的病苦」,這樣觀想時,人會慢慢變得莊嚴,病苦會漸漸去除,然後瞋恨心也會慢慢消失。你會感到內心有一股力量,幫助全身健康起來,然後頭腦會變得清晰,記憶力也會變好。每天滋長自己仁慈的善念,自會受到一切眾生喜愛,也會得到護法神護持,親緣眷屬也會發心護持你修行,會早起不怠惰,積極努力想去修學行善。
對自己修學慈心之後,可以再擴及父母、傢人、親緣眷屬、師長及朋友等親友,你可以內心觀想他們(一次一種),經常對自己說:「願他們健康、快樂、安祥,願他們沒有病苦、痛苦,沒有瞋恨心,沒有煩惱、苦惱,願他們快樂的生活。」之後再漸漸擴展,修學對象到沒有關系的人、全世界的人,乃至一切的眾生。
每天這樣修行,全世界的人都會是你的好朋友,沒有敵意,沒有危險,甚至連動物、植物也會喜愛你而守護你。這樣修學,因為內心寬宏大量,身體也會振動共鳴,而有輕安、舒服的感覺遍滿全身。這種舒暢與快樂是金錢買不到,也不是任何藥品可以滿足的,更不是任何食物能帶來的快樂,那是一種你以前從來沒有得到過的快樂。
二、悲心:悲心在巴利文稱作KARUNA,就是看到痛苦的人,心中會感同身受而生起悲憫、同情及協助救濟之心,想幫助這種人解除煩惱、痛苦及不安,這是很有善根的人。修悲心者看到或聽到他人痛苦時,不單會想要去幫助他,消除他的痛苦,同時也會想方法、付諸實際行動去幫助他人。
修學悲心禪時,身體殘缺不全的可憐人或乞丐、貧病、悲苦的人,這些都是修習的對象。內心思維去除他們病痛苦惱的方法,希望他們能找回快樂。對親朋好友乃至不認識的人或對我們有敵意的人,也都能這樣在內心觀想修學悲心禪,願他們離開貧病、痛苦,得到快樂。
練習要領是開始時,先在內心觀想痛苦的人,或者缺手、缺腳、病痛…等對象,然後運用智能想辦法幫助他去除心理痛苦,甚至給予實際的救濟,解除他的痛苦,使自他都得到歡喜心。
在禪修中,對痛苦的人—無論是自己或他人、敵人乃至所有眾生,都要這樣運用智慧及方法去解決自他的苦惱、煩惱與不安,得到快樂、健康、安祥的生活,進而得到大解脫。能夠這樣練習禪修,不斷種下善念,生活中便能得到多方的善因緣或協助,使自己現世得到安樂,也能得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不必等到下輩子,這一世便能獲得大解脫。
三、喜心:喜心是看到別人歡喜和快樂時,自己內心也隨之生起歡喜和快樂,反之,自己得到快樂時,也祝願別人得到快樂。
如同練習慈心與悲心禪修的方法,修學喜心禪也要先從自己開始練習,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並為自己感到高興;然後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同時隨願父母、傢人也得到快樂;接著擴展至親朋好友,乃至敵人,願他們也擁有歡喜快樂。
反之,練習為自己及他人的快樂,發起隨喜心,表列如下:
喜心禪
隨願他人得樂:
1. 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並為自己感到高興
2. 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同時隨願父母、傢人也得到快樂
3. 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同時隨願親朋好友也得到快樂
4. 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同時隨願乃至敵人也得到快樂
隨喜他人得樂:
1. 觀想自己獲得歡喜快樂,並為自己感到高興
2. 觀想父母、傢人獲得歡喜快樂,同時自己隨喜他們的快樂
3. 觀想親朋好友獲得歡喜快樂,同時自己隨喜他們的快樂
4. 觀想乃至敵人獲得歡喜快樂,同時自己隨喜他們的快樂
修喜心禪的人,可以得到初禪、二禪、三禪的境界,其功德利益與修學慈心與悲心禪修之功德利益是一樣的。
四、舍心:舍心是運用智慧讓自心能夠不受世俗情感(世間善法)的污染,而不偏不倚行於中道(出世正道)。前述修慈心禪的人比較可能會有情愛的染習;修悲心禪的人看到眾生苦難時,有可能會過於悲情;修喜心禪的人也可能過於樂觀。因此,必須修舍心禪予以調和。練習舍心禪時,是以中道正觀來平衡前述三種禪修偏於一端的傾向,超越各種極端情念,處在不偏不倚的心靈狀態,用中道圓融的態度來待人接物,用平衡無染的心來面對自他人生中的一切苦與樂。
修習舍心禪時,一開始練習的對象必須避免會讓自己產生特別愛憎情緒,及念想的熟識親友,可以先從和自己無親友關系或不熟識的對象開始,然後觀想自己,再觀想其他有親友關系的人,最後再擴展到敵人乃至整個世界的眾生。
修學舍心禪,必須先修習圓滿前三種慈心、悲心與喜心禪,達到三禪(離喜妙樂定)之後,才能進一步修舍心禪,藉舍心禪的修行才可以得到四禪(舍念清凈定),得到四禪之後便可以再進一步修學「觀禪」。
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禪修中,前三種慈心、悲心及喜心禪修,可以讓我們得到現世的利益及好處,累積個人的福報與功德。第四種舍心禪的中道觀,則是在慈心、悲心及喜心禪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平等智慧觀。
茲列述如下:
修慈心禪的人可以去除瞋恨心與厭煩心;
修悲心禪的人可以去除怨害心;
修喜心禪的人可以去除嫉妒心與悲愁懊惱心;
修舍心禪的人可以去除偏於一端之慈悲喜等世俗情愛染習。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