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你真的明白“因果”瞭嗎?(內附視頻)
有一位居士,遇事想不開,想自殺,大師勸告他說:“人生在世,貴在安分守己;你這樣動輒悲觀、想要自殺,沒有踏踏實實修行,卻妄想著事事如意,樣樣稱心,倘若你前生修瞭點癡福,真能如願,還不得任意妄為?由此招來的禍報,比起自殺要嚴重千萬倍,我還為你求不到榮華富貴而慶幸呢!”居士皺起的眉頭稍稍舒解,大師告訴他:“鄧伯誠居士前一陣子寫信對我說,感覺身心不安到瞭極點,我勸他,如果遇到境況不佳時,要作退一步想,想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隻要溫飽有保障,何必羨慕大富大貴。懂得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人尚且能轉煩惱成菩提,當然也能轉憂苦作安樂;倘若疾病纏身,應當痛念自己這個身體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力修凈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得成佛道,我們要以病為藥,速求出離輪回;我們這種煩惱具足的凡夫,要是沒有瞭貧窮疾病等苦,還不得整天混在聲色名利等場合,無法停止,誰肯於在春風得意之時,回首思考將來的墮落與苦難?”想要自殺的人聽得連連點頭。
大師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消除煩惱,隨緣做事,恪守本分。就算給人當奴仆,也要盡到做仆人的職責,不以為恥,也不要想我不該當仆人,既然當瞭,就要盡心盡職,不抬高自己不輕視別人。主人知道我幹得好,不沾沾自喜;主人不知道,同樣不惱火,隻管盡自己的本分,別人知不知道無所謂,不怨天尤人。假如工作出色而受人尊敬,也不起貢高我慢之心,不計較得失待遇。自古以來,大丈夫窮困潦倒,也不會悲悲戚戚;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仍然是山野農夫的胸懷,這便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居士若有所思,又請求:“師父,能否為我除去身心的病苦?我實在是痛不欲生。”大師說:“你就是好高騖遠,愛說大話卻不能身體力行。”居士默然,大師舉出續將軍的例子,告訴他將軍空有憤世之情,瞭無治世之才,說得到卻做不到,又給瞭他《安士全書》、《瞭凡四訓》、《印光法師嘉言錄》、《感應篇直講》等書,大師說:“這些書,你拿去認真看,讀懂瞭要遵照實行,不要走馬觀花,真能這樣做,從前種種猶如昨日死;今後種種猶如今日生。以前的習氣不能讓它再在心中復生,你就可以成賢作聖,進而念佛求生西方,瞭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遠離苦得樂。”
居士雙手接過書,感激地連連允諾:“弟子一定謹遵師父教誨。”大師再次勸勉他:“古人說得好,肯真幹的君子,一句善言就得終身受用;不腳踏踏實的人,就算飽讀詩書,對自己仍然毫無用處。真龍隻要一滴水,就能滿世界降雨;而泥龍縱然泡在水裡,也難免喪身之禍。”
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由於鄰居傢著火,火勢蔓延,衛錦洲居士傢也被毀於一旦,他的妻子受到驚嚇生病而死,衛錦洲苦悶至極,如醉如狂。
大師得知後,特地寫信勸慰他:“《法華經》這樣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世間萬法,本是虛妄,瞭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隻有自己的一念心性,從古至今,不變不壞,而常隨緣。隨悟凈之緣,則為聲聞緣覺、菩薩,甚至做佛;隨迷染之緣,則生天上人間,做阿修羅,當畜生,墮餓鬼地獄。不懂佛法的人隻能隨業流轉,你既然信佛,何不透過逆境,看破世間幻相,舍去迷惑染污之緣,隨順悟明清凈之緣,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永出六道輪回,高證四聖果位,豈不是因小禍而享大福?若是一直想不開,焦慮過度,從此隻有長劫輪回。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唯恐遭惡果,所以預先斷除惡因,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眾生常常造惡因,卻一個勁的想要免遭惡果。無知的人,稍微作點善,就希望得大福報;一旦遭遇逆境,就說好人受苦,沒有因果,更退悔初心,反過來毀謗佛法,難道不懂果報通三世,轉變在人心的道理嗎?大丈夫生於世間,應當有遠見,不要被身外之物所累。譬如一屋子寶貝,強盜來搶,當然丟下財產逃命要緊,總不能守著財產等死;財產再寶貴,也比不上生命,既不能兩全,隻好舍財保命。你的財物都已經被燒瞭,擔憂又有什麼用?隻能隨緣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永離生死之苦;也因此,這場火災就成就你的無上道業,感恩還來不及,怨什麼?天災人禍,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實證,也是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最殷切的警策。念佛心不歸一,就是因為生死心不切;若想到自己將遭水火之災,得不到救援,隻剩一口氣,眼看著就要下地獄,這時候心自然能夠歸一,不需要另外找別的辦法。所以經中常說,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重無量無邊倍;人們想到水火之災就膽戰心驚,而想到地獄反而無所謂,因為人的心力小,無法想象地獄中的苦難。水火之災還能耳濡目染,所以知道害怕;一旦親眼看見地獄的苦難,將毛骨悚然,魂飛魄散。”
三、報應的早晚對於因果報應的原理,一位居士滿腹疑惑,請教大師:“佛傢常講因果報應,可是,我看世間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的比比皆是,如果說有報應,為什麼報應來得那麼遲?佛既然萬德萬能,為何不讓果報來得快一點?也好讓大傢眼見為實,真正相信因果,相信佛法啊!”大師淡然一笑:“佛傢因果報應的道理豈能和世間法的賞罰混為一談?善惡因果,都是人自己起心動念的感召,由於世間人不懂道理,佛隻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而已,倒變成佛來制定法則、掌管報應瞭?你呀,實在是聰明過頭瞭。”
居士有點不好意思,但仍然表示:“師父,我就是想不明白,因果報應為什麼不能立竿見影?很多人作威作福,也不見受惡報,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弟子愚鈍,懇請師父慈悲開示。”大師點點頭,繼續開示:“果報的來臨,有立刻現世報的,有在來生後世,也有多生多劫才報的;你嫌報得太遠太慢,想要速報,這就成瞭邪見。我們超凡入聖,瞭生脫死,乃至成佛,這樣的果報,都要在多劫之後;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要實際證得佛的果位,還是需要經過多劫,不要以為一旦悟得佛性,就實證佛果。你看看世間有幾個能瞭生死?成佛就更不必提瞭。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決不至於怪佛太冷酷,一定會感念佛的慈悲。” 居士啞口無言。
大師說:“報應的快慢,全是各人自己的業識所感,怎麼可以把責任推給佛?要知道成聖的道路遙遠艱難,不是一開悟就能到達徹底的。別的不提,以圓教來說,初信位的菩薩斷見惑,七信位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十信位後,破一分無明,證得初住菩薩的地位,也就是法身大士;從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經歷四十一個位次,還沒到無明凈盡的地位;等覺菩薩,再破一分無明,真窮惑盡,這才圓滿菩提,證得佛果,這就是善報來得遠的,惡報遠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照你所想,什麼事都一下子瞭結,就落到撥無因果的斷滅深坑,你不看看天道運行,四季交替,要按時間運行才成為一年,倘若一下子都運行完畢,就隻能是斷滅。至於罪福的賞罰,陰間確實有掌管之人,但程序沒有陽間那麼繁雜,各人的善惡案簿自動顯現消除,並非有人登記或勾消,所以大傢都說陰間沒有冤假錯案。”
居士又想起件事:“可我聽說外省有個人,因為名字和當地另一個壽命盡瞭的人同名,結果被小鬼抓錯瞭,後來又放回來,這不就搞錯瞭嗎?”大師回答:“哪裡是真搞不清?是借著這個不該死的人來向大傢說明真有陰間地獄刑罰這樣的事,好讓世間人相信,你說陰間刑罰是佛所設立,實在是有負佛恩。”居士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大師教誨:“為今之計,當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是不自量力,研究性、相、禪、密各宗,不專心念佛,最多做一個半吊子的所謂通傢,想瞭生脫死,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
四、因果報應關於因果,疑惑的人還真不少,周頌堯居士請教大師說:“弟子吃素念佛多年,總相信學佛之人,有十方三世諸佛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也時常相隨擁護;至於過去生造就的種種惡業,也能漸漸消滅,縱然怨傢對頭,也無法加害於他,這是佛經上說的,決定真實不虛。然而今年三月,我接到上海親戚寄來的一則訃聞,說一位虔誠信佛的張太太,吃素二十多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地慈悲,樂善好施;不料一天給師兄送素菜,在馬路上行走,竟然被汽車軋死,屍體被巡捕房收去,三天後,傢人才接到通知認領屍體,帶回安葬。我聽到後心中十分驚惶,至今疑惑不解,同修們聽到,也都感覺不安,懇求師父開導,告訴我們為什麼她臨終遭受如此苦難?她還能不能往生西方?請替大傢說個明白,我們才能安心念佛。”
大師聽瞭,知道他對佛法還沒有真正明瞭,就告訴他:“眾生從無始以來,所作的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雲:‘假使造作的惡業有形狀體積的話,十方虛空也容納不下。’一個人修持若能真誠無偽,就能轉業,可以把後世嚴重的惡報轉化為現世輕微的果報。凡夫肉眼,隻看得見眼前的吉兇禍福,對於過去乃至未來的因果卻無法瞭解;這位老太太多年精進修行,一朝慘死,也許她這個苦報,可以消滅過去所造的墮三惡道的惡業,反而轉生善道,如果她生前有真信願,還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有神通,不敢胡亂猜測說一定往生或是不往生,但可以肯定的是,行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作善卻得惡報,是她前世的惡業招來的果報,決不是現在做瞭善事得的結果。你們見到老人這種果報,心中便產生好人沒好報,還是不要行善的邪見,大傢驚惶疑惑,這種知見,和那些不懂佛法的人比,有什麼兩樣?果真深信佛的聖言,決不會因為此事疑惑不安。因果重重迭迭沒有窮盡,這個因還沒來得及報,那個果已經成熟,就像種稻一樣,早種的早收;又像欠債的,有權有勢的可以先討到錢。自古就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此消除往昔惡業,來生便得繁華富貴的。宋代阿育王寺有一位僧人發心修繕舍利殿,想到沂親王有勢力,就去化募,對方卻隻捐瞭一點點,悲憤之餘,他來到舍利殿前,揮刀斷手,血流不止死去;就在同時,沂親王生瞭一個兒子,哭鬧不休,乳母隻得抱著他到處玩耍,走到掛有舍利塔的圖像前他就不哭瞭,一離開又哭,最後把圖取下,拿到他面前,居然再也不哭瞭。親王聽說後很好奇,派人到育王寺查問,才知道那位僧人正是兒子出生當天,斷手流血而死,王爺不勝感慨,毅然擔當起修復舍利殿的遺願。兒子二十歲時,宋寧宗駕崩,膝下無子,就將孩子過繼,登基做瞭四十一年的皇帝,他就是宋理宗。這位僧人也是慘死,假使他不是哭鬧不止,見到舍利圖才不哭,誰又會知道親王的兒子正是斷手慘死的僧人所投胎轉世呢?這件事記載於《阿育王山志》,我在拜舍利的日子裡讀到的。真正懂佛法的人,不管境況遭遇如何,決不會懷疑因果定律出偏差,或者說佛法不實;那些不懂道理的人,知見不正,死搬規矩又不知因果復雜,反而錯誤地生起懷疑。比如你說的,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這是確定的真理,決非虛妄不實,但你對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的道理,並不瞭解,所以產生瞭這種不合理的疑惑。過去西域的戒賢法師,是一代高僧,名震印度,卻因宿世惡業,感召重病,痛苦得無法忍受,要自尋短見;絕望中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現身,告訴他說:‘你過去生中,常作國王,惱害眾生,本來應當永墮惡道,因你弘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你長劫地獄之苦,你應當忍耐。大唐國有僧人名叫玄奘,三年之後,將來這裡接受法化。’戒賢法師聽後,安下心來,以堅強的意志忍耐病苦,真誠懺悔,過瞭一段時間病好瞭。三年後,玄奘法師來到,戒賢法師囑咐弟子把自己當年所受的病痛告訴他,那位說苦的人,說得自己泣不成聲,可以想見,戒賢法師承受瞭多麼巨大的痛苦;不明白前世因緣的人會說,戒賢法師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說,像這麼有修行人都會得如此嚴重的大病,佛法還能給人什麼靈感和利益呢?就是因為你們心中知道得太少,所以稍微見到些不正常的現象,就驚慌失措;沒有善根的人,因此退惰道心,看見惡人現前得福報,對因果起瞭懷疑,卻不知這是前世所造的因,後來得的果報。既然行善的人可以把後世嚴重的惡報轉為現世輕微的果報,當然也有造惡的人會把現世輕微的果報轉為後世嚴重的果報,這些因緣果報都是復雜而難以言表的,祈望你能明察。”
五、果報通三世,轉變在人心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由於怕遭惡果,預先就斷除惡因,這樣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到圓滿成佛;眾生常造惡因,卻想免除惡果,好比在太陽下逃避自己的影子,徒勞奔馳。無知愚癡的人,稍微作瞭點善事,就希望得大福報;一遇到逆境,就認為自己作瞭好事還倒黴,說明沒有因果,由此退悔初心,反而毀謗佛法,他哪裡知道果報通三世,命運的轉變在於自己的心。
報通三世就是: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遭殃,這叫現報;今生為善作惡,來生獲福遭殃,這叫生報;今生為善作惡,第三生,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甚至無量無邊劫以後,方受福遭殃的,叫做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凡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絕對沒有不報的。
所謂轉變由心,就是譬如有人所作的惡業,本來應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此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今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以及遭遇不如意的事,這樣,先前所作的本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惡業就此消滅,還能夠瞭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的就是轉變在人心。
世間人稍微受點災殃,不是怨天,就是尤人,沒有人作還債想,生悔罪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雜草不能得谷米,種荊棘別指望收稻粱。作惡獲福的,是宿世的栽培深,倘若現在不作惡,福報會更大;作善遇殃的,宿世罪業很深,倘若不行善,災殃也會更大。善惡之報,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譬如冰凍三尺,非一朝之寒,切不可怨天尤人、猶豫退悔。
六、斷惡決心金益平居士自皈依佛門後,仍然感覺自己毛病習氣一大堆,想改卻怎麼也改不瞭,為此很苦惱,來向大師討教。大師直接瞭當指出:“你既然知道慚愧,心生懺悔,為何還是老樣子?事情其實不難,關鍵是你的心不夠真誠。一個人要是真心悔改,哪裡還會明知故犯;知道錯瞭還繼續錯,就是沒有改過遷善的真心。你自己不肯下功夫克除私欲,我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你真肯反省改過,又哪裡需要我多說?你的法名宗誠兩個字,已把答案替你講得清清楚楚。”居士慚愧地低下瞭頭。
大師再次勸告:“人要是心地坦誠無虛,總不至於沒辦法改過;真的知道那些煩惱習氣是來害我的,就算它百般引誘,也決不肯上它的當;凡是肯上當的,都是些不知好歹的人,面對性命攸關的生死對頭,居然甘心受騙,一邊還四處打聽,想找個不用費力就能保全性命的捷徑,這樣做,能有什麼好處?”
七、佛不護佑嗎德暢居士因為年僅二十歲的兒子不幸夭折,心中極度感傷,向大師大發怨言:“師父啊!弟子自入佛門以來,熱心公益,虔誠皈依佛法,這個孩子,我耗費瞭這麼多年的心血,好不容易撫養成人,竟然得不到佛的保佑,令我痛失愛子。”大師悲憫地看著他:“你身為佛弟子,就應該知道,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或者是我欠別人的債,或者是別人欠我的債;有的是我欠他人一條命,有的是他人欠我的命。由於彼此的虧欠,生下兒女的因緣也各不相同,有還債的,有討債的,有報恩的,有報怨的。你今生雖然心好人也好,可你能保證自己多生多劫,從來都沒有造過罪業嗎?”居士張口結舌,若有所思。
隻聽見大師說:“所以人要是遇上不如意的事,隻可懺悔自己的罪業,不能怨天尤人,你這個兒子大概是討債來的,債討夠瞭就離開瞭,債主走瞭,你不曉得自己的宿業惡報得以解脫,反而怨天尤佛,豈不是顛倒瞭嗎?”居士嘆瞭口氣,仍然止不住悲傷。
大師看出他的心思:“你既已皈依佛法,就應該明白世事無常,不拼命念佛求生西方,就隻有隨業輪回於三途六道中,哪裡還有止境?從孩子的去世,你更應當明瞭世間什麼事都靠不住,隻有西方阿彌陀佛,才是一切眾生的大倚靠;由此發感激心、精進心,並以所作的功德及念佛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能這樣做,這孩子的死就是你的警策,免得你被世間福報眷屬所迷,而不思厭離娑婆,更不生欣求極樂之心。”
德暢居士傻傻地望著大師,似懂非懂,大師瞪大眼睛,大聲說道:“我真該當頭痛打你一頓,你不自我反省,反倒生出怨天怨佛的種種愚見,真是迷本逐末。世人作瞭一點功德總是誇耀不已,而對自己所作的罪過,卻自我寬恕,哪個人沒有造作罪業?不要說過去生,單說今世,人們殺瞭多少眾生以求口腹之欲,它們難道是木頭石塊做的,不會疼痛、不貪生怕死,甘願被人殺瞭吃嗎?既然你殺它吃它,它將來必定也要殺你吃你。人一生不知吃瞭多少生靈,還能說大話,說我沒有罪過,冤枉受天罰嗎?所以說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所以其過堆積如山;不見有德,所以其德高過長空。你不要癡人說話,應當努力行善,認真念佛,所有功德,統統回向往生西方;你當下的心行就與聖賢之心相契合,等到臨終,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那時正是收功結果的時候。倘若不生西方,你所作的種種善事自然也會結果;可你別忘瞭,你所殺食眾生的惡事,同樣不能不報,可怕之至啊!”
八、莫唱高調有些人喜歡唱高調,不愛聽因果報應的事,又不肯認真修持,隻顧強調所謂的“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他不知道,自己既然執著於所謂的“一切皆空、一切不著”,就已經不是一切皆空,一切不著瞭,更不用說以此作為慵懶懈怠的借口。倘若不真修實幹,隻停留在空談上,等到業報成熟,閻王老爺必定以“最上的供養”“孝敬”這種“一切不著、一切皆空”的人,到那時候,不知他還能不能一切皆空、一切不著。
有一種知見狂妄的人,教他念佛,他回答說:“我就是佛,何必還要念佛?你們不明白自己本來是佛,也就不妨多念念佛;而我已經覺悟到自性,又怎麼能頭上安頭,多此一舉。”這種人隻看到即心本具佛性之佛,卻沒見到斷盡煩惑、圓滿福慧之佛。若悟明心性,仍不廢棄事相上的修持,修持凈業,他們就遠遠超過根機差的人;否則隻能自誤誤人,永墮無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