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生減負,做到真正的“斷舍離”(內附視頻)
近日,國傢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在北京發佈瞭“2019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斷舍離”位列其中;“斷舍離”成為一種生活時尚,表明瞭當下人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追求一種極簡理念的鮮明態度。
說到“斷舍離”,讓我想起一個《愚人吃鹽》故事:說是從前有個愚蠢的人,他到別人傢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太淡,沒有味道,主人聽後,便往他的菜裡加瞭些鹽,加瞭鹽的菜果然好吃多瞭;愚人暗自想到“菜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有鹽的緣故,加少許鹽尚且如此,要是鹽再多些,豈不是人間美味?”於是,這人便空口吃起鹽來;誰知吃瞭以後,滿口咸澀,舌頭都失去瞭味覺。這再好吃的東西,隻有在適量的情況下,才能品味到其美妙的滋味,一旦超過瞭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便隻能用 “過猶不及”來形容。
我們說的“斷舍離”這個概念,源於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一書,旨為“收拾傢裡的‘破爛兒’和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不論傢中還是心中,擺放一堆“破爛兒”自然讓人心情難以愉悅,而學會對這些雜物進行清除打掃,該割斷的割斷、該舍棄的舍棄、該分離的分離,不為“雞肋”糾結、不為俗事困擾,減掉無用的重負,必然能夠心情舒暢、充滿能量。
方式很簡單,但是實現起來卻很困難,畢竟很少有人是聖人,能夠超然物外。既為俗世凡人,七情六欲在所難免,但是能夠做到不亂於心、不困於情卻也並非天方夜譚,關鍵在於能否克制自己、能否認知自己、能否掌控自己。若是看見打折商品就有買的沖動、聽見別人買瞭就怦然心動、心情不好買東西就變成自動,大腦做不瞭雙手的主人,口說“斷舍離”,心卻為物役,註定勞累不堪卻不得其樂。
其實,生活當中購買瞭太多無用卻舍不得扔的東西,本質上是內心有太多情感割舍不斷,是留是舍,這每件物品都充滿瞭沉甸甸的回憶;從這一角度說,與那些沒用的衣服、報紙、瓶罐等外界事物進行“斷舍離”,隻是為人生“減負”的一個切入點。但是現在確有一些人將“斷舍離”簡單理解為“扔扔扔”,看似好像領悟到瞭人生真諦,過上瞭極簡生活,殊不知這些人扔東西不過圖一時過癮,扔完之後又接著購物屯物,如此行為顯然偏離瞭正道。
著名主持人梁宏達曾將“增廣賢文”裡的道理,結合“斷舍離”做出瞭獨到的見解,他覺得“斷舍離”這三個字最適合我們現在的朋友圈,你要分清什麼是真朋友?什麼是假朋友?誰是你的知己?誰是你的人脈?得分開;梁宏達引用“增廣賢文”裡的三句話來分別應對“斷舍離”三字:第一句,“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代表“斷”,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新朋友,初次見面淺聊幾句,便發現這個人與自己三觀不合,根本沒有交往下去的意義;第二句,“志不同己,不必強和”,代表“舍”,有一些我們已經相識的朋友,日後相處瞭解發現,原來對方與自己屬於“志不同,道不合”,慢慢的斷瞭聯系;第三句,“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代表“離”,離不像斷、舍那樣瞭解對方後馬上舍棄,而是繼續交往下去,心裡已把知己與人脈分清楚,知己交心,人脈用來交換資源。
“斷舍離”之道是山下英子受日本禪院生活的啟發所總結的,非有參禪悟道之心則不能有所感悟,絕非能一蹴而就;唯有通過不斷逼視自己、反問自己、審度自己,剔除妄為的執念、過多的欲望、善感的情結,學會給人生做減法,不斷提高理性思維,才能讓生活重歸簡單質樸,更加輕松愜意。
大道至簡,生活本該如此,人生也本該如此,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完美,有瞭缺憾不必過多遺憾;功名利祿雖讓人羨慕,但太過追求難免會名譽掃地、利欲熏心;愛恨隨心、去留隨意,豁達一點,大度一點,自然就輕快一點、坦然一點。堅持不斷去參悟“斷舍離”,領悟蘊含其中的智慧與哲理,卸下無謂的負擔,輕裝前行,才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