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僧團的管理,有四種模式
僧團的管理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我管理,一個是團隊管理。團隊管理為主,個人管理為輔。個人學修好的話,不管也可以。
從管理的層面來講,佛門或世間都有不同的運作模式,效果完全不一樣,境界高低也都有差異。僧人和僧團因為有對應關系——僧團離不開僧人,僧人組成瞭僧團,所以一個團隊管理的好壞,跟僧人的素質有密切關系。僧人素質高的地方,管理自然就比較好;素質低的,團隊管理就差一些。
從佛門或歷史現象來看,管理有四種模式,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第二是“有為而治”,第三是“勉強而治”,第四是“無為無治”。這四種模式在世間有,在佛門也有。
講無為而治,老子是一個代表。比如“治大國如烹小鮮”、“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既是一個治國理念,也是一種管理方式。
中國古代為什麼始終是農業社會?一直到清末,這跟西方國傢的發展有點不一樣。西方技能發展快,而中國古人比較註重道德,始終以人為本。這是東方與西方的差異。道德是人性的根本,有瞭這個根本,其他就不重要瞭。
老子的管理理念是“無為而治”,沒有人為的世間管理方式。孔子就不一樣瞭,孔子提倡有為而治,“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很明顯是有作為的一種方式。儒傢思想有幾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有目標,有手段,有方法,通過這種方式治理社會、國傢。孔子的理想一直懸在空中,很難實現,因為這個太難瞭!要每一個人都能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多難啊,不容易實現。最終孔子選擇瞭教學,團隊裡有三千弟子,算是一個小范圍的有為而治。
無為而治和有為而治都算是比較好的團隊治理模式。除此之外的就是勉強而治瞭,最差的就是無為無治。
佛教的發展也存在這四種治理模式。無為而治在佛陀時代非常明顯,佛陀剃度五比丘之後,前十二年是沒有戒律的。為什麼沒有制定戒律呢?因為大傢都很規矩,不需要靠戒律來管。大傢都清靜無為,佛幾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隻有一個根本精神,叫略制——簡略制誡。制誡不是戒條,隻是精神要求。
“善護於口言,自凈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凈,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這幾句話就可以讓自己如理如法修行瞭,不需要人為的管理。
當時出傢人素質都非常高,佛的大弟子來歷都不是平常人,有的是隨佛而來的,有的從他方世界而來,有的以聖人方式示現。所以他們出傢三天兩天就能證到果位。有些人邊剃頭邊證果位,一出傢就成瞭聖人。這才是真正的僧團,不需要靠人來管,完全可以自己管自己,這是佛教最早的狀態。大傢都安住於道中,清凈無為,無染無著,這個狀態才是佛門和合無諍的團隊,所謂三寶的真義也在於此。
十二年以後有些人就開始違犯規矩瞭。這時佛就開始制定戒律,犯一條制一條,犯兩條制兩條,犯多瞭就形成二百五十條,乃至女眾的三百多條。戒律是因事而起——因某一個因緣導致的,針對這一件事制定一條戒,如果這件事情沒有瞭,這條戒律的意義就沒有瞭。所以,我們要瞭解戒律的緣起、目的、意義,不隻是盲目的去模仿學習,執於表面現象。
十二年以後,佛開始制定戒律就是有為而治瞭,以戒律來治理僧團。那個時候人的素質相對也比較高,戒律一出來大傢都能遵守,所以整個僧團也很清凈,靠有為也可以得到治理。正法時代五百年,到像法時代,基本上還有“有為治理”的僧團。現在“有為治理”的寺院幾乎沒有瞭。
孔子講“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但是孔子一生幾乎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佛門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有這樣好的僧團,都是有為而治,而且超過世間的標準,這是佛法超越世間之處。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裡面有一句話,“道場以無事為興盛”,這句話跟無為而治有關,懂“道”的人,在有為而治的過程中,會跟無為而治相結合,以“道”來管理人,以制度來助成之,而不是以制度來管理人。比如以信仰、以對佛法的追求這樣的理念要求大眾修道,團隊就會好一點。這就是道與術相結合,以有為而至於無為。
到瞭末法時代,有為而治的僧團,就難以見到瞭,隻能勉強治理。末法時代的僧團參差不齊,龍蛇混雜,或許有的是佛菩薩示現,絕大多數是普通凡夫眾生,這樣的團隊素質差距非常大。有些僧團相對好一點,有些比較差。好的勉強維持,差的維持都很難。
我們現在處於末法時代一千多年後的時期,離末法時代結束還有八千多年。八千多年的歷程,佛教發展會越來越差,這是一個客觀現實。
但是怎麼面對這個事實?
身為出傢人必須要面對它,躲也躲不過。我們生在這樣的時代怎麼辦?這個時候就要有一個思路,末法時代勉勉強強可以自瞭。
這四種模式跟人的素質有關,無為而治的人素質非常高,完全可以自律,自然就不需要規矩來管理,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第二個就是有為而治的,這種素質相對也可以,一方面可以自律,另一方面接受團隊的管理,兩者兼顧,也可以把團隊治理好。像孔子,通過教育,通過修身,來治理個人及團隊。修身就是自律,自律好瞭,然後可以齊傢,按制度、規矩、要求來管理傢庭,然後再到國傢、到天下。從小到大,就是以自他兩種約束能力來兼顧。
勉強而治就是素質差一點兒的,缺乏自制能力,完全靠別人來管,還能勉強維持正常。很多不願意接受別人管理的人,應該多反省自己。自己的素質太低瞭,別人不得不管。如果你素質高,誰願意多說,誰願意來管誰呢?誰都不想多事,佛門中人都想修行,都需要花時間精力去看書,去學習,去念佛,誰還有心思來管別人?之所以被管,說明你引起瞭僧團的註意。很多行為乖張,跟僧團不和,執事不得不管,問題應該出在自己身上,不是出在管理者身上。
如果靠規矩都管不瞭的人,或者根本就沒有規矩,那就沒辦法瞭。這個僧團也就難免散漫、自由、無約束。世間散亂無序的團隊乃至遊民百姓等,也是這種情況。
人的素質高低,決定瞭一個團隊的狀況如何。所以身在一個團隊,每一個人都要自我要求,由他律而自律,既有益於自己,也有利於團隊,彼此增上。
《僧的意義與守則》(六)
2019年9月講於木魚山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法寶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