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燈雲法師:《印光大師開示》

燈雲法師:《印光大師開示》

時間:2020-02-14 08:55:3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燈雲法師:《印光大師開示》第一集

無論在傢出傢,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今天我們要開講的是,印光大師文鈔開示當中的一篇內容,那這一篇內容它很短,總共啊隻有啊173個字。這跟般若《心經》啊差不多,但比《心經》要短一些,《心經》有260個字。

那這一篇印光大師的開示啊,他把一個念佛人,應當要準備的一些功德修行,全部都含攝在內,所以在這一篇裡面,他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他在日常生活裡面,應當如何培養自己的功德?然後呢又應當如何念佛?那對待自己業障深重又應當如何懺悔?然後在修的過程裡面,又應當如何更上一層樓?來培養自己的道心。

所以這整篇內容啊循序漸進,包容萬有,把一個念佛人該修的該做的,全方位地跟我們介紹瞭出來。所以這一篇內容啊過去也有人啊,把它當作啊凈土法門的《心經》來對待,所以啊凈土法門啊,現在啊就有兩個《心經》,一個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有一個就是《印光大師的開示》。

所以這兩篇內容,過去啊我也經常要求念佛的同參道友們,要把它背誦起來,因為它內容不多,但是義理卻是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啊今天就要開講,這一篇大師的開示。

那印光大師啊他本身,都是啊以念佛為修行的主體法門,他一生當中啊自己啊好好念佛,也弘揚凈土法門,所以大師稱為啊這個凈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這個是大傢共同認可的,因為他一生當中弘揚凈土,而且他對凈土法門的修持方法,以及理論依據等等都說的是極其到位。

所以大師的文鈔全集,我差不多也要隔幾年就要認真地拜讀一遍。這樣反反復復啊已經好多回瞭,那為什麼要這個樣子呢?因為大師的文鈔啊,他裡面涉獵的范圍非常廣,在念佛的理論上,也是方方面面都談到。

然後在現實生活裡面啊!大傢遇到的很多問題,在文鈔裡面啊也都會啊一一的跟我們分析解決。所以啊文鈔裡面啊都是人傢寫信請教這個大師的,然後這些信裡面,所問的都是這些人,他們平時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大師給予大傢正確全面的回答。

所以透過文鈔的學習之後啊!自己的知識面也會增加,道心呢也會增長,然後對一些原本心中的疑慮,也會啊得到化解,所以這一部文鈔真的是好得不得瞭。

那今天我們啊不談文鈔的全部內容,我們就談其中最關鍵的一段,這一段173個字,那這一小段的內容當中,我把它分作瞭五小部分,也就是五小段落,那第一個段落啊,大師跟我們暢談日常養德的方法,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念佛人,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之間,應當如何涵養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因為要做佛先必須要做人,人做好瞭才能夠啊更上一層樓去做佛,所以他第一段啊先教我們,一定要如何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有品德的人,所以這種高尚的人品啊!在第一段大師就教給我們,我們現在直接就看開示。

第一段說啊,“無論在傢出傢,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這是第一段告訴我們的內容。

那這第一段裡面頭一句就說明瞭念佛人的范圍,這個范圍有多大?不管在傢出傢都可以,所以第一句就點出瞭,這個法門啊不是出傢人的專利,也不是在傢人的專利,他是大傢都有份,其實根據《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啊,九法界眾生啊通通都在念佛,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啊,這九法界眾生,都可以念佛。

那印光大師在這裡面說的在傢出傢,他這個主要就是以人為本,因為啊我們現在都在人間,那既然我們活在人間,那麼就得要以人為本,那在人間這麼多人裡面,一部分是出傢人,那更大的部分是在傢人。

那過去也有一些人,可能啊他們就有一些不一樣的說法,他說有些法門隻有出傢人可以修,在傢人不可以修,隻有白天可以念這個經,晚上就不可以念這個經,因為世間對修行會有各種各樣不一樣的說法,那這些說法啦都是有失於偏頗,因為跟佛說的普渡眾生完全不一樣

因為佛法告訴我們啊,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眾生都有同樣接受佛法的機會的,所以啊佛法是隨時隨地隨人都可以啊學習的,不管他是誰,隻要他有要求,有善根福德因緣,都是可以學習佛法的,所以不要看輕瞭任何一個人,所以第一句說得好平等好圓滿!所以從開頭第一句看出瞭大師的心真的是很平等的,他沒有瞧不起在傢人,也沒有高看瞭出傢人。在真正的大師眼裡啊,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第一句就直接跟我們說出瞭,無論在傢出傢。

那接下去呢有瞭平等之後,就應當怎麼樣?要做到“上敬下和”,人與人之間必須要對上要學會尊敬人傢,對下呢要搞好團結和睦的人際關系,所以啊對於父母師長,都得要學會啊存一份恭敬之心尊重之意。懂得恭敬懂得尊重他就不會啊輕慢別人,就不會失去禮數。

所以這種啊恭敬的心啊,可以增長自己的品德,讓自己跟長輩們能夠啊搭起一個橋梁,得到有效的溝通。那這樣尊敬瞭師長之後,就能夠得到師長的親賴,人傢就會啊覺得,誒!這個年輕人啊很有禮貌啊!懂得尊重人啊,那麼他就會啊傾其所有啊教給年輕人。

所以啊一分恭敬就會得到一分的受益啊,兩分恭敬就能得到兩分的受益啊,所以這其中的利益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管在佛門裡面在社會當中,都要學會恭敬長輩恭敬師長。

那其次呢?對於平輩對於後輩我們要學會啊,與大傢搞好團結和睦和諧這樣的一種局面,千萬不要啊搞破壞搞分裂。所以這個“上敬下和”短短一句四個字啊,真正要做起來那可不簡單瞭。

然後在做的過程裡面,我們同時也會發現到每個人性格上,或者行為習慣上,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那這些恐怕就跟我們個人的一些興趣愛好不一樣,這樣就會產生一些矛盾與沖突。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學會瞭忍。

因為跟別人交往的過程裡面,真的會遇到太多不一樣的東西,思想觀念上,我們也會發現到有差距不一樣,因為想法看法個個不同,然後生活習慣上呢,我們也發現也是這個樣子,有很大的差異,然後對於穿著打扮啊吃飯啊等等,從點點滴滴裡面都會看到很多的不同之處。

那麼不同之處就要學會互相包容,互相理解,隻有這個樣子,才能做到前面那一句啊“上敬下和”。所以要把上敬下和真正落實到現實當中的時候,必須要學會“忍人所不能忍”這一句,忍什麼東西啊?忍住啊那些跟你不一樣的想法看法,跟你不一樣的做事風格,所以種種不一樣的東西啊,要彼此互相諒解互相包容,各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所以忍人所不能忍啊!

過去很多人隻是把它理解做:在對方啊不講道理的時候,不可理喻的時候,我強忍自己。那這些當然也是需要忍辱的,要有耐心要忍得住,但是真正更多的忍是忍什麼東西?就是忍住對方的一些點點滴滴的不一樣。

所以連說句話說實在話說話的風格,也是人人不同啊,有些人說話,他就喜歡說比較溫和的這種格式,那這種溫和的說話風格,他覺得很親切,他覺得很受用,他就不喜歡說話很急說話很快,有些人就不喜歡這個樣子,

所以這樣一來啊,他就會發現到隻要遇到說話很快的人啊,他就會心裡產生一種排斥,他也不管這個人品德高不高,也不管他這個人怎麼好?隻要看到這一類型的人,他就會討厭就會拒絕發自內心有一種排斥,那這個也得要忍,所以啊忍人所不能忍,作為一個菩薩一個修行的人,他就需要要學會忍一切眾生的壞毛病壞習慣,還有一切的污辱誹謗傷害等等。

那這些啊修忍辱波羅蜜的功夫啊,在釋迦牟尼因地當中,說實在話佛也是修得實在是太棒瞭!所以過去啊我在看佛經裡面,有一部經典就叫作《六度集經》。那《六度集經》裡面,他其中談到的都是釋迦牟尼,因地當中修六度的一些典故,那其中忍辱波羅蜜當中啊!也引用瞭好多好多個典故。

所以每次看的時候,心裡面都會啊自己覺得好慚愧,而對佛的修行啊又非常得恭敬仰慕,所以看瞭以後人傢通過忍人所不能忍,逐漸逐漸啊成就自己的道業,而我們呢在現實生活裡面,很多時候說實在話就忍不住瞭,這樣一忍不住瞭,就發脾氣瞭起瞋心瞭,瞋心一起來瞭,我們都知道又火燒功德林瞭,好不容易累積的一點點功德啊,又給燒沒瞭,所以啊必須要學會啊能忍。

能忍就能保住即有的功德,能忍呢就能夠成就啊更多的善根,而且能忍的人啊,他的人緣會更好,為什麼啦?因為他不與人爭不與人吵,所以不跟人傢鬥爭啊吵鬧啊!那麼這一個人啊,人緣就會越來越好。

所以這一句“忍人所不能忍”,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因為他所要面對的就是你看不慣的人,你聽不慣的聲音,反正你覺得跟你相違背的你都要學會忍。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允許生態多樣性,允許別人跟我不一樣,要學會允許,這樣一允許你就能忍得住,你要是不允許瞭你就忍不住,忍不住瞭忍無可忍,那就得暴發起來,到時候啊事情就得搞砸瞭,所以啊在心態上要忍。

然後在行為上呢要做到下一句,行人所不能行,我們自己啊在行為上,行住坐臥當中,待人處事之間啊,有很多事情啊說實在話大傢也都會,但是還有一些事情呢,大傢卻不一定會,有時候縱然大傢也會,但是呢大傢不愛去做,不喜歡去做,那麼這些事又很重要,又必須要有人發心出來做。

那麼這些事要誰來做呢?誰來承擔哪?那就得要有人發心,發慈善的心,發慈悲的心,發起忘我的心,那是什麼樣的事啊?就是社會上的慈善事業福利事業,還有一些可能比較骯臟的事情,什麼骯臟?比如掃廁所瞭掏臭水溝瞭,等等這一類比較骯臟的事情,那比較臟的比較累的很多重要的事情啊!

一般在一個機關單位或者是一個寺廟,或者是哪個村莊啊團隊裡面,反正這樣的現象,臟的然後這個累的很多這樣的事情,一般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做。那怎麼辦呢?就得必須要有一些人啊站出來,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啊,那這裡說的別人所不能行的,並不是別人做不到,其實很多人都能做得到。

那為什麼說“人所不能行”啊?是因為很多人不願意去做,不願意的原因就是因為那太臟瞭,你說清理廁所那麼臭那麼臟,那麼惡心誰願意去做?那他們不會做嗎?會,大傢都會就是不願意。那還有累啊!這些事情做起來特別臭水溝。

我過去剛到廣化寺的時候,二十多年前,有時候臭水溝堵瞭,有時候廁所下瞭暴雨以後滿瞭,那這些啊我們要去清理啊!把臭水溝清理一下,拿鋤頭啊拿鐵鏟啊!把裡面堵塞的一些又臟又臭的東西鏟掉,有時候累得兩條臂膀啊都酸痛瞭,然後去上課的時候寫字啊,手都有點顫抖因為可能用力過度,這手臂啊都酸痛寫字都在顫抖,拿筷子吃飯的時候居然菜會掉下來。會累成這個樣子,所以啊這些都是“行人所不能行”。

那這個做瞭之後,一方面是鍛練自己啊,吃苦耐勞這樣的風格習慣,那另外一方面呢也能夠增長無量功德,還有更好的一方面,就是能夠懺悔極嚴重的業障。這個佛在戒律裡面啊也有告訴我們說啊,他說啊有些人這個犯瞭嚴重的戒律之後,他就得要去這個清理廁所,做這些最低賤最骯臟的,大傢最不願意做的這些事,然後啊他要發心去做,向大傢表達出自己真心悔過的這樣一種方式。

那這樣去做瞭之後啊,他懺悔業障就懺悔得快,為什麼懺悔得快呢?因為他這樣最容易感動人,最容易讓人看到他是真心在悔過。所以啊在戒律裡面佛有這樣跟我們說過瞭,所以“行人所不能行”,在生活裡面我們可以往這方面自己啊去發心。

然後在身口意的個人修行內在的功夫裡面,我們也要去做,比如在內心當中,我們有極其強烈的,貪瞋癡傲慢忌妒邪見等等,那這一系列的內在的習氣煩惱,我們也要把他清理掉,那一下子清不掉怎麼辦呢?我們先把它降低,就是把它看淡把它降低,那這樣看淡瞭降低瞭逐漸逐漸啊,我們自己啊就能夠啊身心清凈。這也是啊內心當中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因為這一點啊很多人啊都很難做得到。

燈雲法師:《印光大師開示》第二集

所以行人所不能行,用在內心深處的時候啊,那就會讓人感覺到啊,難度更大。為什麼啦?比如說第一個貪心,貪心啊這是與生俱來的,是一切煩惱習氣當中啊,它是排列第一位,所以貪瞋癡三毒煩惱,貪是第一煩惱,所以不管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不管貪什麼東西。

總之啊人習慣於貪,看到什麼好的就要貪,聽到什麼好的也要貪,反正六根接觸到六塵的好,都會產生出貪的念頭,所以這種貪是無始劫來啊習氣毛病,那麼我們現在修行瞭,我們遇到佛法瞭,我們就要行人所不能行。六道眾生都斷不瞭的貪,我要想辦法把它斷掉。

那要斷掉貪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徹底連根拔起,那麼我們就得要依戒定慧啊,六波羅蜜啊,總總法門,讓這種貪念啊減輕,讓自己一天比一天減輕貪念,增長佈施慷慨這樣的念頭。

所以啊通過長時間修行之後,我們一年一年都會發現到自己每一年當中啊,都容易看破放下,對以前所貪的這些啊財色名利等等啊,都逐漸逐漸地看淡瞭放得下瞭舍得瞭瞭,那以前都舍不得的,現在啊逐漸逐漸會舍得會放得下,那這樣一來啊,就是一種啊突破一種超越,超越什麼?超越自我啦!超越自己啊貪婪的習氣哪!

那第二大習氣叫做瞋,瞋就是發脾氣,每個人都會生氣的,那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要把瞋列在第二呢,因為瞋是因貪而起,貪不得就會瞋,所以你所貪的東西得不到,你所希望的境界啊達不到,你就會不高興,所以這樣一來啊,瞋位居第二,這是人類的第二大習氣毛病。

那我們面對這樣的壞毛病,我們也要行人所不能行啊,別人做不到,我們也要想辦法去一一地做到,讓自己的脾氣啊越來越少,讓自己的心態呢,越來越和藹越可親,所以啊慈悲啊逐漸逐漸增長瞭,瞋心呢逐漸逐漸降低瞭。

別人做不到的,你通過修行之後卻會慢慢做到,這不就是行人所不能行的道理嗎?這是從內心當中,然後啊身口意裡面還有身業跟口業,我們身體行為上呢也要這樣,語言上呢也要這樣。其中有很多別人無法做到的,而你卻能夠做到,所以這開頭這幾句話都是對個人的要求,讓個人的品德,個人的做人風格,方方面面得到瞭完整圓滿。

那下一句呢?就要談到瞭人際之間,人與人之間應當要怎麼樣?代人之勞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啊,叫做成人之美。代替別人的辛勞啊,替別人分擔一些啊苦難,分擔一些辛苦,這些代人之勞的事情,會讓別人感恩你的。

所以代人之勞啊!其實說實在話那就是一種施恩於人,我們用什麼東西來施恩於人啊!不一定要花錢啊。古人說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啊,這代人之勞裡面啊可能就花點力氣,不管是體力還是腦力?你隻要花點力氣,,可能就能幫助到別人。

所以別人有時候啊,實在是太累瞭,或者是做不過來瞭,我們可能就幫他一下,就讓他當下就很容易解決這件事情,甚至於有時候看到一個人啊,手裡提瞭很多東西,我們幫他提一點點啊,這不也是代人之勞的嗎?

這樣一來人傢就會非常得感恩,我們其實啊就分擔一丁點而已,說實在話對我們又沒有什麼損失?但是我們卻又得到瞭一個人的心,所以就幫他提幾顆菜,卻得到一顆人心,你說劃算不劃算啊?這個可是高利息啊!對我們自己來說啊,這個卻是收獲頗豐。

所以我們自己啊,學會瞭代人之勞之後,我們自己就會不知不覺裡面變得勤勞瞭,變得有智慧瞭。然後喜歡幫助有緣人,所以人就會越變越勤勞,越變越熱心,這就是從代人之勞當中啊建立起來,那這種人啊,隻要養成瞭習慣之後,以後人傢在外面贊嘆他的時候,都會說啊某某人是一個熱心的人。是一個善良又熱心腸的人,這個評價非同小可。

假如一個人得到這樣的評價,那這個人想象一下看,他找工作會不會比別人容易啊!恐怕很多老板啊要的就是這樣的人。他要是找對象呢?會不會比別人容易啊?恐怕很多男男女女啊,都希望找到這樣的對象。又善良又熱心。所以啊代人之勞啊,能夠養人之德啊!

還有成人之美,這可是一種高貴的品德,他不但不去掠奪別人的好事,不會掠奪別人的名譽地位功勞,反而把自己的功勞說給別人,把自己的名譽啊分享給別人,所以在團隊合作裡面,往往就要體現這一點成人之美,那是怎麼成人之美呢?

比如幾個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那得到表揚的時候,你就把這個功勞推給另外那個人,說啊這件事情都是他出瞭最大的力氣,其實你自己出的力氣可能不亞於他,甚至於比他還多,但是你卻把功勞推給他,那這個時候,難道上面的領導們不知道嗎?領導們也知道,這個時候領導表揚瞭他,但是領導卻更看重你。為什麼?你的這一份成人之美啊,這樣的美德啊!那是無價寶。

所以啊能做到成全別人的這個善根,成全別人的名譽,成全別人的地位等等,那麼你做好瞭,其實你自己就高大瞭,所以一個人高大偉大是怎麼來?就是這麼來。

所以這裡面幾句話簡簡單單,就把一個人的偉大高大的人格,全面地培養瞭起來,所以啊代人之勞啊,也成人之美,那雖然做到這裡啊!個人修為美德,然後又跟整個社會溝通瞭,那麼對人對己在這前面幾句話裡面,都說得很好瞭,但是說實在話,還是不夠啊!

為什麼啦?還有很多微細處,可能我們還是不能做得盡善盡美,那這些微細之處啊,平時可能自己啊都難以發現,很難發現自己細節上有哪些不足之處,大體上可能我們自己對自己也挺滿意瞭,我做得還可以啦!我能代人之勞,也能成人之美,我也能上敬下和,我也能忍人所不能忍,也可以行人所不能行,

但是這些具體大節上都沒錯瞭,但細節上呢?微細處呢?可能做得就沒有那麼得盡善盡美,而這些細節上的東西啊!又不是容易覺察得到的,很難自我覺察,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怎麼辦呢?要靜下心來啊,靜下心來啊,點點滴滴地去自我反思,自我反省。

通過這種啊深入反省,我們才會發現到,自己的一些極為微細的不足之處,這就是下一句大師要告訴我們的,把微細的這些毛病,也要把它挖出去,要做到真正清白的人生,看起來連這些微細處,一顆灰塵都不讓它染污自己的清凈心,那就要做到靜坐常思己過啦!

靜坐並不一定非得要盤腿入定啊!不要理解作靜坐就是禪定,這個靜坐就是靜下心來,讓我們自己啊一有空的時候,就要靜下心來,思維一下我今天早上所做的這些事情,裡面呢有沒有欠缺之處,雖然早上可能我做的都是幫助人的,都是有益社會人心的。

但是可能有些做得不是很到位,要麼一句話可能說的不是很體貼,很貼心,要麼可能一個行為一個細小的動作,可能做得讓人產生瞭誤會,產生瞭反感等等,那這些很微細之處,我們就要有空的時候,坐下來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啊是不是有哪裡啊不太夠?

所以靜坐常思己過,這個過不一定是大過,因為大過不必要靜坐,那隨時都能知道自己有大過,那之所以必須要靜坐下來,去思維的過失,那肯定是微細處,所以細節決定成敗啊!有時候一個人啊,大節上做得是很好,但細節沒有註意到,可能就因此失敗瞭。

就像一部汽車一樣啊,整部汽車大的零部件啊,都安裝得非常牢固,但就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可能沒擰緊,今天極有可能就會啊車毀人亡。所以啊越是精密的儀器啊!越要註重微細之處啊,越是想要修行佛道啊,越要註重細節之處,因為佛是清凈無染的,佛的身口意都是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所以啊這樣的境界才能成佛,這是需要精益求精。

所以需要靜坐下來,靜靜地思維反省,所以說靜坐常思己過,那自己這些方面,裡裡外外都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慈悲越圓滿瞭,

那接下去還要做到一點,大師提醒我們的叫做“閑談不論人非”為什麼?講是非啊是人的愛好啊天性啊!過去很多人隻知道啊,女人愛講是非,但其實啊男人也差不瞭多少?所以經常也會遇到,男人啊也會啊三五成群啊聚在一起,說很多很多別人的功與過。

那男人最愛談的是非,跟女人最愛談的是非是有差別的,女人最愛談的是非啊,是別人傢傢裡面的小是小非,人傢的女兒怎麼樣瞭?人傢的兒子什麼樣瞭?人傢傢裡的婚姻狀況怎麼樣瞭?夫妻感情怎麼樣?喜歡說人傢傢裡面的是是非非。

而男人呢講的是非,喜歡說大的是非,是社會層面上的是是非非,或者是國傢的是非,或者是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的大是大非。反正就是這個,那管他是大是非還是小是非,反正都是說是非,說是非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所以作為一個修行人來說啊!不管大是非小是非,都得要把它給控制好,不要浪費在這裡,因為那樣啊不但啊對自己修行沒幫助,反而會染污瞭自己的嘴巴,所以要積點口德啊!不要到處搬弄是非,到處去說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這個國傢怎麼樣?那個國傢怎麼樣?你自己啊管好自己好好修行啊,這樣就可以瞭。

所以做人要本分,不要說一些非分的語言,不要做一些非分的事情,更不要想一些非分的這個事情,所以啊這些野心太大非分過多,這樣就會害瞭自己,也會啊影響到別人,所以這第一段裡面所說的這些,每一句我們都得要學會啊,去觀察自我改變自我,讓自己啊在這些境界裡面,都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做人哪大師要求瞭這幾句,那這幾句啊,讀起來真簡單,但做起來不簡單。

那第二小段裡面教我們什麼?老實念佛。做到怎麼個老實法呢?我們看下去,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或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

這一句啊!教我們老實念佛,那一個人要老實念佛呢!他必須啊在行住坐臥,這人類的四大行為當中啊去體現,體現他走路的時候呢也能夠老實念佛,站在那裡的時候呢也能老實念佛,坐在那裡的時候還是能老實念佛,就算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是胡思亂想啊,也是在老實念佛,念著念著帶著佛號進入夢鄉啊!

你要是長期這樣的話,說不定哪天晩上啊你就夢到阿彌陀佛瞭,夢到蓮池海會瞭。為什麼?因為心中有佛,心中有佛就能見到佛瞭,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瞭,說得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句就說行住坐臥,看到瞭吧!這是行為啊!

那第二句又說瞭“穿衣吃飯”就在吃飯啊睡覺啊,穿著打扮啊等等方方面面去體現,穿衣的時候也念佛,吃飯的時候也念佛,那這個時候怎麼念啊!是不是吃一口阿彌陀佛,吃一口阿彌陀佛,是不是這樣啊?不是的,這時候我們吃飯的時候,就要想到佛應該是怎麼吃飯的?佛吃飯會不會像我這麼貪吃呢,狼吞虎咽呢?

我們想象一下看,想象阿彌陀佛今天要是在這裡吃飯會像我這樣嗎?佛會不會亂浪費呢?剩下瞭一大堆全部倒掉,佛會這樣嗎?所以啊吃飯的時候要想到佛會怎麼吃飯,那麼我們也學習佛這樣吃,這不就是念佛嗎?我們憶念佛阿彌陀佛這樣,那穿衣的時候呢?佛會不會穿一些啊太妖艷的衣服呢?不會的。

佛教我們的就是樸素,我們隻要穿的樸素幹凈得體大方就可以瞭,不需要那麼得妖艷。那穿著打扮呢?也要穿著的好看一點,假如穿的跟老太婆一樣,那樣過分的樸素,那這樣啊有時候也是不好的,嘩眾取寵啊,這樣會讓人反而覺得你這個人啊與時代脫步瞭,那這樣人傢就會覺得不該。

就像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穿的衣服啊,現在是看不到補丁瞭,而我們小時候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那個時候補丁的衣服還很多,我們自己小時候都穿過好多年都是這樣,因為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那個時候啊老百姓生活不是很富裕,所以穿有補丁的衣服啊當時啊是很普遍的。

那個時候出傢人呢穿破破爛爛有補丁的,大傢也覺得很習慣,但是現在已經全民奔小康瞭,老百姓的生活富裕瞭,現在我們縱眼天下,看看中國十幾億人口裡面,你看不到穿補丁的瞭,然後看出傢人呢,衣服也穿得幹凈瞭整潔瞭,也沒有瞭補丁瞭,為什麼?與時俱進啊!

雖然出傢人的穿著還是很樸素,不是那樣的高檔佈料等等,都是普通的,但是穿得很整潔,沒有補丁,那假如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啊,非得要弄個百納衣啊!搞得嘩眾取寵啊!這樣該還是不該?可以還是不可以呢?所以我們自己啊心裡要有數啊!一切都要恒順眾生,要與時俱進,然後我們在恒順眾生與時俱進過程裡面,做到樸素幹凈整潔大方,這就對瞭。

而不需要嘩眾取寵,不需要刻意標榜,那樣啊就會起瞭反作用瞭,不但達不到受人尊敬的效果,反而會被人批評,特別是高明的人,有識之士啊看到這種狀況,恐怕就不是贊嘆瞭,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在,這些生活的穿衣吃飯等等裡面要憶念佛,佛會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

燈雲法師:《印光大師開示》第三集

然後呢我們接下去就要開始啊念佛瞭,那念佛有沒有時間規定呢?有人說啊!白天可以念佛晚上不能念佛。

為什麼啦?你念瞭佛瞭然後鬼都吸引過來瞭。為什麼?念佛會超度鬼神哪!然後鬼都給吸引過來瞭,全傢都是鬼瞭那怎麼辦?所以有人這樣說瞭一下,很多人就不敢念佛啦!

一到晚上的時候都不敢念。但是白天他又要工作又要學習,又要跟朋友圈溝通來往,白天根本是沒空念佛,那就晚上回去有點點空餘時間,但晚上這樣又不敢念,那到底念還是不念?

所以大師啊在這裡面大慈大悲,告訴大傢白天也可以晚上也可以,所以下一句說什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朝就是早晨,暮就是晚上,從早晨念到晩上,一整天也可以,從晚上呢念到天亮一整個晚上也可以,

意思就是說管你是白天還是晚上,二十四小時之內,任何時間段都可以念佛的,所以叫做從朝至暮從暮至朝。這就說明瞭念佛是不受時間限定的,也不受地點限定啦,所以啊這樣念佛,就能夠安心瞭,不需要去上當受騙。

那念的時候呢應該怎麼念呢?方法具體應該怎麼樣?大師主要教我們的就是持名念佛,所以下一句說啊"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我們就這一句阿彌陀佛,除瞭這一句佛號,別的就不需要念太多瞭,為什麼瞭?夾雜瞭。

所以我們自己啊作為一個念佛人,我們平時就以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為目的。那不需要其他的夾雜過多,比如說最近這段時間生病瞭,然後就把阿彌陀佛扔一邊不念瞭,開始念什麼?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念南無藥王菩薩,南無藥上菩薩,開始念別的佛瞭菩薩瞭,不想求生凈土瞭,

那這樣念不好嗎?也很好但是呢夾雜瞭,這樣一來啊我們自己啊,說明對阿彌陀佛信心還是不具足,難道念阿彌陀佛就不能懺悔業障,就不能讓疾病好的快嗎?隻有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才能病好得快嗎?念阿彌陀佛一樣的可以消除疾病,一樣的可以懺悔業障,

而且念阿彌陀佛懺悔業障啊比念什麼都快啊,據經典上所說,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啊!我們想想看八十億劫啦!一句佛號能消這麼多的業障,你那一點點病,算得瞭什麼啦!

所以平時啊行住坐臥之間啊,我們自己心裡默念,就這樣默念阿彌陀佛,這樣一來啊!讓自己佛號不間斷,這個是修念佛三昧的前提條件,在有生之年你想要以念佛而開悟得三昩,那你就要做到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所以走路的時候也在靜靜的一步蓮花一步佛啦!這樣步步蓮花步步佛啦!願佛號永遠陪伴著我,永遠陪伴著一切眾生,所以大師啊教我們的這個很妙,

然後念的時候呢?到底是有聲音念好呢還是沒有聲音念好?那這一點啊外面這麼多年,也聽瞭很多很多啊不一樣的說法,有些人就提倡說啊大聲念大佛小聲念小佛,沒有聲沒念佛,所以啊就不敢默念,

為什麼?默念沒聲音啊。他說沒聲音就沒有念佛的功德,曾經有人就這樣說過,然後他說一定要大聲念,但是我們都知道大聲念啊傷氣啊!念一兩分鐘甚至於念半個鐘頭,或許我們硬撐還能撐得住,但事實上念久瞭大聲念的時候喉嚨受不瞭。

可能啊念幾個鐘頭之後,你就會幾天之內都啞掉瞭,這一點啊!在助念團裡面我就看到過啊,曾經有人去給人傢助念的時候,那個聲音啊念得好大,原因為什麼啦?

因為助念的就兩三個人沒人,然後另外兩個人呢念得好小聲,那他隻好一個人硬撐著,撐瞭兩個鐘頭以後,兩天之內啊說話都沒聲音瞭,真的很累啊,何況是天天念?那要是那樣念的話,誰受得瞭啊?恐怕連佛都受不瞭瞭,

所以到底聲音要大還是要小?這個要看情況,你看看大師教我們啊!或小聲念也可以,或默念也可以,一句話解決瞭我們心中的全部煩惱,

我們自己啊就要知道瞭,平時一般我們就默念,以我個人這麼多年念佛的經驗,我百分八九十的時候基本都是默念,然後小聲念呢也有,那占的比例啊可能百分七八九吧!而大聲念呢也有,那占的比例呢可能隻有百分一,甚至於百分一都不到,

為什麼我自己會這個樣子啊?因為我自己發現到,隻有在自己有時候特別是夏天,很熱人容易暈沉打瞌睡,這個時候我可能會跪在佛前,或者站在佛前大聲念一兩分鐘,這樣大聲一念啊就不打瞌睡瞭,不會暈暈沉沉,

然後接下去又小聲念一會兒,然後逐漸逐漸又開始默念,一邊繞佛一邊默念或者一邊靜坐一邊默念,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不管大聲念小聲念,關鍵在哪裡啊?關鍵要做到一點,就是自己用心念用心聽,要認真地聽自己啊在念,然後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四個字,你自己要念的清楚也要聽的明白,一個字都不能落下,

隻有這樣啊才會啊斷除妄想,因為你聽的清楚明白的時候,你就心無旁鶩,心無旁騖呢,他就不打妄想,假如有一個字沒聽清楚,那麼說明你中間夾雜瞭一個妄想,因為你一念之間啊起妄想,

所以啊阿彌陀佛四個字裡面,就有一個字兩個字被你的妄想給沖掉瞭,所以我們自己也要明白這一點,那看瞭這個小聲念跟默念之後,我們就明白原來啊都是可以的。

那平時念佛當中啊,該不該念點別的呢?其實沒有必要夾雜太多的東西。所以下一句就說啊!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別念就是其餘的念頭,其餘的好念頭壞念頭盡量減少沒有最好,

所以啊這些妄想紛飛的念頭,假如夾雜過多對修行念佛三昧真的是大有阻礙,所以除念佛外啊盡量不想別的,那平時啊跟朋友聊天的時候,看書的時候,或者是做事的時候,有時候啊有些動腦子的時候,

這個持名念佛可能就念不瞭瞭,那這個時候就要念佛的身口意,念佛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功德,那怎麼個念法呢?當你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用的是舌根,主要用舌根,那我就要想阿彌陀佛,跟朋友聊天應該怎麼聊,用的語氣是什麼樣的?

說出來的內容是什麼樣的?那我現在學佛瞭,我念阿彌陀佛瞭,那我也要學阿彌陀佛這樣跟別人說話,那這樣一來啊,我現在就是在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念功德也是念佛啊,不一定都是持名,

當然平時都是持名念佛為主,但是有時候在做事待人的時候,我們就要念佛的這個功德,那像我現在坐在這裡,跟大傢講解這一篇開示錄,那我現在就要運用這個方法瞭,我現在心裡面不能再持名啊,我要是一邊講一邊阿彌陀佛,講一句阿彌陀佛一下,可能我的思路會被打斷掉,我就講不下去,

那這時候怎麼念佛啊?這時候我就會心裡在想,阿彌陀佛跟人傢講開示佛法的時候,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心態?他是什麼樣的語氣?他是如何對待大傢,然後這樣想瞭一下,我也這樣去模仿,雖然模仿得還是很不夠,但畢竟我已經這樣做瞭,這不就是學佛的弘法嗎?

學佛待人嗎?學佛做事嗎?這不就是學佛的一切功德嗎?所以啊把佛的六根功德我們也要一一地去學習,

所以在這裡面教我們啊,除念佛外不起別念,這些念佛涉獵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有時候我們也會起妄想啊!那妄想來瞭怎麼辦呢?

下一句說瞭“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消滅這個詞語啊用得真棒!斬釘截鐵毫不留情,要把它消滅掉,為什麼呢?因為妄想紛飛啊!會讓自己啊造罪業啦!會耽誤瞭修行的時間啊!時間就是生命哪,

所以不能夠讓自己的生命流失掉啊,浪費在妄想紛飛當中,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把握生命,所以要做到當下消滅妄念,當下就是馬上,就是不要等,不要等到等一會兒我再消滅,

現在先胡思亂想一會兒,不可以這樣啊縱容自己胡思亂想,馬上就要讓它消滅掉,所以念佛的方法在這一段裡面,大師教得實在是直接瞭當,很契合當代人的根基,當代人的需求,

那這個老實念佛的方法都講完瞭,接下去呢?祖師啊要教我們啊另外一門功課,什麼功課呢?一個人不管日常啊品德做的多高尚,不管他平時念佛念得多老實多用功,但是他過去生中有無量的罪業啦!

每一生不要說做瞭多少錯事說瞭多少錯話。每一生隻要有一個錯誤的地方,我們無量劫輪回下來,我們就造瞭無量的罪業瞭,何況我們一生當中,說瞭太多錯話,做瞭太多錯事,雖然大錯沒有但小錯不斷啊!

那這些罪業都會累積在一起,罪業累積一起瞭,果報就會呈現出來,那到時候果報來瞭,不就障礙瞭我們瞭嗎?所以啊為什麼佛門裡面反反復復強調啊要懺悔業障,毎個人不管在傢人出傢人,

也不是說出傢老和尚就沒業障,老和尚也是有業障,大法師沒業障?大法師還是有業障,其實一切修行人啊多多少少大傢都有業障,那這些業障怎麼辦呢?別理他行嗎?不行。業障需要想辦法減輕化解,那就需要去懺悔。

所以下一段啊就是教我們懺悔謙虛這些方法,所以下一段比較短“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這是要學會懺悔學會謙虛待人,那懺悔呢首先要慚愧,沒有慚愧的人他是不肯懺悔的,

所以大師啊太瞭解人心人性啊!所以教大傢啊要懺悔之前啊,要怎麼樣?常生慚愧心,縱然自己做得很不錯瞭,也要心裡告訴自己我做得還不夠啊,好慚愧啊!縱然在傢裡面把傢裡安排得井井有條,也要告訴傢裡人說啊我做的還是不夠。

希望大傢原諒我的不足之處,這樣的慚愧心一生出來啊!他的一切罪過都會煙消雲散,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足,總覺得自己不夠,總覺得自己啊對不住大傢,所以這樣的人感動天下,其實他做得夠好瞭,但是他還是覺得不夠好,他做得夠到位瞭,他還是覺得不夠到位,

人傢聽瞭以後高興啊,這時候他要是跟大傢再鞠個躬彎個腰,說一聲啊“我做得還是不夠,請大傢原諒我!”你要是一個領導,要是領導大傢脫貧致富,領導大傢奔向成功,之後還這樣的跟大傢說,我做得還是不夠對大傢真的很對不住,這樣大傢對你的尊敬,

你想像看會達到怎麼樣的一種高度呢?這是一種啊品格啊,這是一種啊道心啊。所以我們自己啊一定要明白,那一些受人尊敬的佛菩薩,他們是怎麼做?就是這麼做的。

像印光大師本身,我在過去讀文鈔的時候,經常也讀到其實他文鈔裡面處處說得是妙不可言,但是他在文鈔裡面那個謙虛啊!真的是讓人敬佩,他對於出傢人謙虛,對於很多在傢大居士們,他也特別謙虛,對大傢都很謙虛,那這些他總覺得我說的不夠好,做得不夠到位,

他有這樣的慚愧心啊,你說還有什麼業障懺悔不瞭的?做的那麼好瞭還慚愧,何況是罪業呢?那是更加的慚愧懺悔,所以大傢一定要明白啊,要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那麼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可能自己會覺得我這些年,

遇到佛法瞭,都沒有造任何罪業瞭,都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真正符合佛陀的標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瞭,那是不是覺得我不該懺悔瞭,我也不需要慚愧瞭,我沒有愧對眾生哪,沒有愧對自己瞭,這樣可以嗎?不可以還得要慚愧,

你看下一句不就說瞭“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讀瞭這一句以後,我們明白瞭不管自己修持有多好,功夫有多高深,他還是慚愧。慚愧什麼?我再高高得過菩薩嗎?高得過佛嗎?高得過歷代高僧大德祖師大德們嗎?高不過人傢。

總覺得我做的還是遠遠的不夠,越是覺得自己啊好事做得遠遠不夠,越是能夠進步啊!假如一個人啊,隻要在成就的過程裡面,感覺到我的成就夠瞭,那麼這一個人就驕傲瞭,驕傲瞭就阻礙你進步瞭,

所以一個人是否前途無量,就要看他什麼時候驕傲?一到他驕傲的那一刻,覺得我該學習的都學會瞭夠瞭,那這個人前途到此為止,他不可能還有新的突破瞭,因為他夠瞭,他自己覺得夠瞭,所以啊永遠都要告訴自己啊:我不夠功夫很淺。

善財童子呀不就是這樣嗎?五十三參的過程裡面,遇到任何一個善知識,他都覺得我不夠,我剛剛發菩提心,還需要大傢多多指點,從來不敢自己啊誇誇其談,“不自矜誇”不會自己啊自吹自擂,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不要贊嘆自己,弘法有多厲害,不要贊嘆自己修行有多高深。更不要去吹捧自己啊,神通道力,這樣啊隻會讓自己被人更瞧不起,特別是明眼的人,一看到這個就會瞧不起的。

燈雲法師:《印光大師開示》第四集

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四小段,“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一段啊是培養道心的方法,那這種培養道心到底該怎麼個培養法?

在這一小段裡面,分做三句來教我們,第一句隻管自傢不管人傢,乍聽起來這一句啊自私狹隘,怎麼一代大師啊這麼得狹隘,隻顧自己不管別人,這樣絕對是不可以的,一般人讀到這一句的時候,往往出於對大師的尊敬,嘴巴裡不好意思說,但心裡面就是覺得這句不對有問題,但事實上啊他卻不瞭解,這一句話說得可好瞭。

隻管自傢什麼呢,不管人傢什麼呢?隻管自傢的道心道業啦!不管人傢的是是非非啊!我們要懂這個啦!所以啊自己的道心道業要管,特別是那個管,管這個字啊是很嚴格的,甚至於是嚴厲的,對自己啊就要狠一點,嚴格一點,要用管,但對別人不能用管,對別人要用勸,勸人是可以的,別人不管做得多不夠,做得多不好,我們要心平氣和要有耐心地,以理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所以對別人采取的就是勸人的,方法方式,勸人是平等的,是對對方的尊重,你要是說我管你,要用管人的模式來壓制別人,我是領導我就要管你,你必須要遵守我要服從我,那這個管啊是霸道的,不是平等的,所以啊要做到勸人而不管人,但對自己呢要用管,嚴格地要求自己,這不就是古人說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嗎?我把他歸納成勸人而不管人,

那這樣一來啊,對自己呢要求嚴格瞭,這對道業的成長啊會很有幫助,然後對別人呢?寬以待人之後,別人也覺得你好尊重我,你說的話他會很容易接受的瞭,所以啊從這一點上來看,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這句話就說得非常得圓滿,所以大傢要知道,隻管自傢道心道業的圓滿,不管人傢的是是非非,我們把這些記在心裡瞭,那麼我們自己啊道心就會越培養越茁壯成長。這是第一句啊!

第二句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因為世間啊每個人都有兩面性,每一個事物也都有兩面性,正面的反面的優點缺點,任何東西都有這樣的兩面,那麼那些缺點反面的我們要怎麼對待?是生氣呢?是叛逆呢?是鬥爭呢?反抗呢?還是怎麼樣?這一點啊我們一定一定要明白,

當我們遇到這些看不慣的不好的,我們要用來幹嘛?用來反省自我,把這些別人的缺點用來反省自己,我身上有沒有類似於他那樣的缺點呢?自己要問自己,雖然自己身上那樣的缺點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我也要改,讓自己做到真正的無缺,所以要做到這一點啊!我們很不容易啊!

所以菩薩慈悲待人,他不會用別人的缺點來折磨自己,傷害自己,他反而用別人的缺點啊,來提升自己,鞭策自己,讓自己各方面道心道業得以提升。所以在這裡面告訴我們不看壞樣子,不看並不代表他看不見,不是他不知道啊,他看得見他也知道,甚至於他知道的比別人更深更透,但是呢他不受傷,他不會受影響,

所以啊化腐朽為神奇啊,轉煩惱為菩提啊,別人看到那些壞樣子,都會起煩惱生氣不高興,而他呢?他不起煩惱反而起得是反省自我的心,憐憫對方的心,這不就是菩提嗎?轉煩惱成菩提怎麼轉啊?看壞樣子的時候就可以轉啊!

那看好樣子的時候能不能達到這一點?那更能瞭。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好處,我們自己啊就要取長補短,那這不就更加好嗎?不但不起貪反而取長補短,讓自己隨喜贊嘆,讓自己更加增進道業。要是起貪瞭貪還是煩惱,所以啊好樣子不起貪,壞樣子不起瞋,不管看到好與壞都能增進道業,

所以啊深刻理解這句話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到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好老師。為什麼?好樣子呢他是正面的老師,壞樣子瞭他是反面的老師,當我們遇到這些的時候,我們都在進步啊!這種人不會受傷,從今而後他的一顆心再也不受傷害。所以這一句話很要緊,這也是培養道心的高深的功夫。別以為他很簡單,但是他很高深。

第三句“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句話是幹嘛?低調。他對一切眾生把他看成佛菩薩一樣,去尊重人傢,最起碼在人格上絕不會貶低一切。不管是上至帝王將相,還是下至平民乞丐,他都一樣尊重大傢,把眾生看作佛菩薩,而對待自己呢?把自己放得很低。格調要低一點,然後對待別人要抬高一點,

所以唐朝時代,有個開悟的禪師啊!人傢問他如何修行容易開悟?他就說瞭一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在山頂上站立在那裡,從這句字面上理解好像就是這樣,那是什麼意思呢?那是意思啊告訴我們說:我們做人志向要高,

我們看待眾生也要把別人看得高一點,然後對待自己呢?要放低一點,格調要低一點,“深深海底行啊”在很深很深的海底啊行走啊,沒人看得到你啊,沒人知道你做瞭幾件什麼好事?那是什麼?格調要低一點,不要把自己啊一丁點的好事啊,就到處自己吹捧自己,無限地放大自我,那這樣對自己其實是一種傷害。所以老喜歡吹牛皮的人啊,

說實在話,他在別人面前老是說自己有多能耐,多厲害,其實人傢會越來越瞧不起他,越是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啊還是很不夠的,人傢反而越把他看得偉大,所以一個人的偉大,不是自己覺得自己偉大,是別人覺得他偉大,他才能夠真的偉大,自己覺得自己偉大,那反而在別人心目當中,卻把他看得渺小瞭,所以啊“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這就是印光大師的風格,這也是他的品德,所以看到這一句的時候,贊嘆啊佩服啊,這才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這一段啊,培養道心啊三小句話,句句啊都不可思議,真正用起來的時候啊,你會發現到自己內在的習性毛病很難過關,但無論如何要讓自己過關,要讓自己進步,

所以這一篇內容當中啊!從前面這四個部分,日常養德老實念佛,懺悔謙下培養道心,這些全部做到瞭,那麼這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就決定沒問題瞭,所以最後一句啊!說得非常肯定,告訴我們啊!決定往生,這樣的一種結果,

所以最後一句說瞭,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可以啊,用的詞語是決定,斬釘截鐵很肯定,那麼按照前面,這些教我們的方法,去做人去念佛去懺悔去培養道心,那麼這一個人啊,決定能往生極樂凈土,而且往生的品位決定不會低!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燈雲比丘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