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因法師:病毒的形成原因_病毒的化解之道

凈因法師:病毒的形成原因_病毒的化解之道

時間:2020-02-14 16:55: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凈因法師:病毒的形成原因及化解之道

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把動物關進籠子,而今年春節,動物卻「成功」地把十幾億人關進瞭「籠子」。危急時刻,鐘南山院士再次發聲:這次新冠肺炎發源地來自武漢的某海鮮市場。其後,中國國傢疾控中心對外正式宣佈:此次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事實上,近年來大規模傳染病的背後,都有著同樣的四個字:「野生動物」。

為瞭一口「野味」,直接導致病從口入。一隻小小的野生動物,引發瞭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封城,並迅速演變為一場全球的風暴和危機。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我們該如何面對疫情,消除心中的陰霾?本文試圖從邪見、自大與無知等思維上的病毒中,尋找「新型冠狀病毒」形成之因及化解之道。

邪見——濫食野生動物成風之因

記得小時候,每逢考試,母親便會給我燉兩個雞蛋補充營養,期盼考試時精力充沛,考出好成績。從那時開始,我便形成一個概念:雞蛋有營養。出傢後,師父對我的要求很嚴格,雞蛋被列在禁食的清單上。起初,我覺得是一大「損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觀瞭現代化養雞廠,親眼看到飼養的雞都被圈養在空間極小的籠子裡,平時根本沒有活動的馀地,隻有頭可以活動,不時伸到籠子外吃食。長期生長在這種狹小、擁擠的小籠中,有的雞雙腳逐漸退化,有的站不穩,有的癱瘓瞭…十分可憐。

我悄悄問一位工作人員,這兒的雞受到如此的「虐待」,還生得出蛋來嗎?答案讓我震驚:這些雞因為註射過一種特殊的藥物,不但能生蛋,而且比自由放養的還要多。小的時候,我傢的雞是自由放養的,而且受到很好的照顧(否則便不產蛋),所產的蛋自然會有營養;而眼前的這些雞僅僅是生蛋的工具,更須借助藥物才能正常生蛋,吃這樣的蛋能有營養嗎?對健康能有益嗎?!

我相信,有以上類似疑問的人不在少數,逐漸形成瞭一種先入為主的思維:野生的動物和深海的魚,與在良好自然生態環境下生長的綠色食品一樣,是健康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這種把「食野生動物」與「人類健康」混為一談的邪見,形成不正確的思維模式和怪異的行為,造成捕殺濫食野生動物成風,進而導致走私倒賣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案件不斷增加,使一些本來還沒有達到瀕危境地的野生動物也到瞭瀕臨滅絕的邊緣。

早在四百年前,明代醫學傢李時珍(1518-1593)在《本草綱目》中明確警告世人,「食野生動物」不但對人類的健康無益,反而有害,容易染上疾病:

(1)鳥類:「諸鳥有毒」,「凡鳥自死目不閉,自死足不伸,白鳥玄首,玄鳥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異形異色,皆不可食,食之殺人」;孔雀,「肉性味咸、涼,有小毒,人食其肉者,食後服藥必無效」;啄木鳥,「因食百蟲,肉有毒,不可食」。

(2)水禽類:鴻鵝,「肉性味咸,平,有小毒,食之腹脹腹瀉」;鳧(俗稱野鴨),「性味甘、涼,身體虛弱者不宜食;蟲類:蝸牛,「性味咸、寒,有小毒,肉不可食,食之捲縮抽筋」。

(3)獸類:豪豬(山豬),「肉性味甘,大寒,有毒不可食,否則傷頭傷身」;助鼠(黃鼠狼),「肉性味甘、臭、溫,有小毒,心、肝有臭味」;熊,「肉性味甘、平,雖無毒,但有痛疾者不可食」;水獺,「肉性味甘、寒,雖無毒,但食之引起血熱,消男子陽氣」。

(4)鱗蟲類:鱗鯉(穿山甲),「性味咸、寒,有毒,其肉甘、澀,味酸,食後慢性腹瀉,繼而驚風狂熱」;蛇肉味性甘、澀,有毒;蛇頭毒人至死,不宜鮮品煮食,藥用也要經過去毒」;能鱉(又名三足鱉),「肉性味大寒,有毒,食之殺」。

由此可見,去除邪知邪見,戒除心中一念之貪心、好奇心,禁食野生動物,可從源頭上根除新冠肺炎產生之因。

自大——濫殺野生動物之因

人本是動物大傢庭的一員,正如《尚書·泰誓上》雲:「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也就是説,天地生成萬物,所以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主宰萬物,所以人類是萬物中的靈物。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除瞭智力高於其他動物之外,人尚可經過教育,增加知識,提高品格,發揮創造力,達到與超越萬物的地步。

人類在茹毛飲血的年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不得不食用野生動物以求生存。而今,不少人倚仗發達的高科技和先進的武器,以萬物之靈自居,在動物面前保持著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為瞭滿足一己私欲,一飽口福,或者為瞭暴利鋌而走險,非法濫捕、濫殺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這不僅給野生動物帶來滅頂之災,也給人類自己的生存帶來隱患。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都與野生動物有關係。在古代,瘟疫大多由老鼠傳播到人;到瞭近現代,病毒宿主變成人們食用的野生動物(如蝙蝠、果子貍等)。以2003年的sars為例,科學傢最終在雲南的蝙蝠身上發現瞭sars病毒,確定病毒宿主即是蝙蝠。

但sars卻是在廣東首先爆發,原因是蝙蝠將病毒傳染給瞭果子貍,受感染的果子貍被販賣到瞭廣東。病毒繼續在市場中的果子貍中傳播、變異,最後產生瞭一個傳播性極強的病毒,感染給瞭人類。2019年以來,除瞭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超10000人死亡,1900萬人感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野生動物與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瘟疫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雜阿含》

這首偈頌闡明事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表面看來相對立的事物,如有情與無情、動物和人類、健康與疾病、花開與花落等,實際上卻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離開瞭因緣果報,沒有一種現象能夠單獨生起,也沒有一種現象可以孤立存在。

人類也不例外,人隻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與自然彼此處於相互「約制」與「被約制」的關係中,相互依賴,互為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明白瞭這道理,人類才會去除自大傲慢的思維病毒,人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才會先考慮其後果,當意識到做某一件事後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便不會輕易去做。

無明——病毒傳播的內在原因

人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中,除瞭肉眼可見到的各式物品及動、植物外,還有一群種類繁多,數量更是超乎想像的微生物與我們共享同一個空間。而這些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著的微生物,卻和人類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有極大的關係。病毒和細菌,都是微生物中的一種。

美國科學傢最近使2.5億年前的細菌復活,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微生物,其學名為「二迭紀桿狀菌」。據推斷,這些細菌已經在地下存活瞭2.5億年,遠比人類的起源要早。

美國耶魯大學學者卡爾·齊默(carlzimmer)在《病毒星球》(aplanetofviruses)一書中明確指出: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病毒星球」。生態學傢peterdaszak表示,「在估測的共160萬種野外未知病毒中,我們目前隻知道約3000種,還不到0.1%。」

令人高興的是,登革熱、瘧疾、天花等諸多人類古老的疾病,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已經完全可防可控。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2016年的寨卡疫情、2018年開始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以及2019年新冠肺炎(2019-ncov)等被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的病毒,皆沒有得到較好的控制。

人類若能放下驕傲自大,承認自己對病毒的無知與無明,謹慎地與大自然、動植物和諧相處,則是根治人類共同的敵人——病毒的前提條件。

求生,是每個生命基因的原始欲望。我們應去除邪見,選擇不再沉迷在「山珍海味」的炫耀性消費裡;我們應去除自大,選擇更加敬畏大自然,愛護地球上的任何一種生物;我們應去除無明,轉「迷」成「覺」,增加對病毒的瞭解,增強我們戰勝病毒的能力。由此可見,邪見、自大、無明等人類思維上的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一樣,是人類共同的敵人,而去除人類思維上的病毒,是戰勝「新型冠狀病毒」最重要的保障。

原文標題:病毒——人類共同的敵人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寶蓮禪寺hk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