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果願法師:如何利益眾生?

果願法師:如何利益眾生?

時間:2020-02-14 17:02:5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諸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歡喜,阿彌陀佛!學人是遼寧盤錦果願,今天講說的題目是《如何利益眾生》。

《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最初發起菩提心,中期以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凈除種種的罪障,最終圓成瞭佛位,他的目的都是為瞭利益眾生。

如何能夠利益眾生?就是使令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謂的佛法,就是佛陀所傳授的、使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這就叫作佛法。此處說”如何利益眾生”,分成三科:就是離苦的方法與得樂的方法;離苦的科裡分成二科:離惡趣苦與離輪回苦。

先說離惡趣苦。惡趣有什麼樣的痛苦?地獄有寒熱的痛苦,餓鬼有饑渴的痛苦,旁生有愚癡的痛苦。如何從這些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解脫的方法有眾多,其中對主要的兩種:第一是清凈地皈依三寶,第二是於佛陀所說的善樂根本、業因果如理的取舍。這樣方才能解脫惡趣的苦。

如何是皈依?皈依是求救護的意思。我們皈依的對象是誰、我們請求幫助的對象是誰?我們請求幫助的對象是:佛寶、法寶,僧寶。加清凈是為瞭鑒別我們除瞭三寶之外沒有另外可依靠的依怙。

所謂清凈的皈依,就是將自己今生、來世的一切苦樂全然地托付於三寶,除瞭三寶之外沒有其他的依靠處。

我們說皈依,就要瞭解皈依的對象。我們皈依的對象就是佛寶、法寶、僧寶。先說這三寶的性相也就是定義是如何的?

雲何是佛寶?斷除瞭一切過失,圓滿瞭一切功德的對象,具足四聖體性這樣的對境,這就是佛寶。

如何是法寶?“聖者相續之中所具備的道諦和滅諦的證悟”,這就叫作法寶。

如何是僧寶?“就是修持佛法,獲得瞭見道以上的聖者”修學佛法,這就叫作僧寶。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我們皈依三寶清不清凈取決於我們皈依的因清不清凈。從大乘佛教的角度,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叫做恐懼,第二叫做信心,第三個叫做悲心。

我們所恐懼內容是什麼?我們所恐懼的內容就是有寂二邊的痛苦。所謂“有”,指三有輪回”;“寂”就是聲聞、緣覺獨自趣入解脫的涅槃。從大乘佛教的角度我們對於這兩種痛苦都要發起恐懼。我們對什麼有信心呢?對於佛、法、僧三寶,具足救度我們出離有寂二邊痛苦的痛苦,他有這樣的能力具足信心。我們“悲心”的對象就是對於一切正在承受有寂兩種痛苦的眾生發起慈悲,希望能夠救度他們。我們皈依三寶的原因就是如此。

三寶為什麼能夠使令我們皈依呢?他們為什麼能夠救助我們呢?他是具足他們的功德的。三寶有什麼樣的功德?要分別地說。佛法所具足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概括起來可以從四個方面說、:

第一個方面就是佛身的功德,佛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好。佛從叢林裡經過,哪怕是草木也要向佛彎腰致意。佛的腳印當中,如果有一個小小的蟲類在其中去世的話,它會在七天之中享受無上的大樂,在命終之後要往生天界,佛身的功德有這樣不可思議。

佛語的功德:佛是具足六十種妙音的。佛陀以一音說法,佛雖然是印度人,但是他跟大眾講法是不要翻譯的。有一千個人同時到佛陀的面前以不同的語言提出不同的問題,佛以一句話是完全可以同時答復他們的,使令他們獲得各自滿意的答案。這個是佛語的功德。

如何是佛意的功德?佛意主要是兩種功德,就是慈悲和智慧,是與凡夫人不相同的。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的慈悲是對於一切眾生,無有親疏遠近,都視作母親與獨子一般的慈悲。佛陀對於數次謀害他、分裂僧團的提婆達多和對自己的獨子羅睺羅他們兩者是沒有分別的。

佛陀的智慧可以分為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兩種,觀一切眾生如“掌中觀庵摩羅果”。有這樣一個例子: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稻木竹葦一起焚毀,放在四大海水之中反復地攪拌幾日,從其中取出一顆灰塵,佛可以無顛倒地說出此是某處某樹的枝葉,佛是具足這樣的智慧的。

佛的事業有什麼樣的功德?佛的事業不假造作而有,佛要做任何事情不是象我們這個樣子,要安排這樣、安排那樣。佛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做這件事件的時間到瞭,就立刻要做。佛寶具足身、語、意、事業這四方面的功德。

法寶具足什麼樣的功德?法寶的功德更難以思議,隻可以以比量來推之。比量就是以推理來瞭解,怎麼來瞭解?佛陀是由修持佛法而成就佛果,佛陀具足這樣的功德,法寶的功德可以推理得之。

僧寶有什麼功德?僧寶功德也是眾多的,僅舉其中的一個例子:初地菩薩可以於一剎那時間分身一百到一百佛剎去供養一百位佛,利益一百位眾生,這是僅此到瞭初地他具足這樣的功德。由於他們具足這樣的功德,是可以信賴的,所以說我們可以依靠他們解脫痛苦的。

佛、法、僧三寶對我們的救度方法有所不同,我們皈依三寶的心態也有所不同,如何不同?這裡舉一個比喻來說:

比如說長久臥病的人,他希望康復,需要三個條件,哪三個條件?第一個需要特別良好的大夫,他很清楚這個病是怎麼來的、要怎麼治療;第二是要有一個對癥的藥;第三由於長期臥病不能夠自理,那麼需要一位護士。我們身體是否有病?各人有各人的差別,但是我們的心是完全都有病的。我們有一個什麼病?我們有一個煩惱的大病,常劫以來流轉生死就是被煩惱的大病所惱害。為我們指示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如何能夠趣向解脫的方法、象醫生一樣的是哪一位?這就是佛寶。

佛寶是我們的導師,是指引我們如何解脫的這樣一個對象是佛即是我們的導師。如同你要治病的話是需要用藥,我們想滅除煩惱是需要修持佛法,法寶就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正皈依。我們最初進入到佛法之中是一無所知,禮誦、跪拜這些是完全是不會的,怎麼樣由聞思修得三摩地這些是不能瞭解的。最初需要一個仿效隨學的對象,這個對象是誰呢?這個對象就是僧寶。

由此可知,僧寶是我們修行的助伴——幫助陪伴。我們皈依三寶的時候應以佛寶為導師、以法寶為正皈依、以僧寶為我們的助伴。

果願法師:如何利益眾生?

皈依之後需要做什麼?應該修持皈依的學處,在《瑜珈師地論》當中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諸根調柔,受諸學處,悲憫眾生,常供三寶”,這是我們皈依之後需當做的事情。第一個皈依大略就是這樣。

第二個於善樂根本、業因果應該發起深忍的信受、如理的取舍。業因果是極其廣大深細的,是不容易瞭解的,我們首先就業因果一般性的特點說一下,這裡大概有四個方面,哪四個方面?

第一業是決定的。我們所有的快樂決定是由善業出生的,我們一切痛苦決定是由惡業造成的。

第二業是增廣的。我們的業不是靜止不變的,比如說一顆種子埋在地裡,漸次漸次它可以長成一棵大樹,業亦復如是,是不斷地增廣變化的。“已造業不失,未造業不遇”,我們曾經造作過業一定要在身中成熟的,未曾造過的業是絕對不會在身上顯現的。如《楞伽經》中說:“色識雖轉滅,而業不失壞,令於諸有中,色識復相續”。

對於業一般性的特點有所瞭解之後,我們日常如何進退,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我們需要有一個取舍的基礎。《俱舍論》中說:“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我們所應當做的就是十善,不應當做的就是十不善。如何是十不善呢?如《光明經》中說:“身業有三種,口業復有四,以及意業三,別悔十不善。”由我們身體所造作的惡業有三種: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由語言方面有四種: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的三種不善業有:貪欲心、損害心、邪見。斷除這十種不善,就是修持十善,這就叫作如理地取舍業因果。

對於我們先前所造作的罪業應當如何處理?它決定是要發生一個不好的作用在我們身上,那就要勤加懺悔。懺悔的力量就象種子被水所泡、被火所燒,它就不發生作用瞭。

由清凈地皈依三寶、如理地取舍業因果,我們決定是可以不墮落惡趣的。那僅僅不墮落惡趣就足夠瞭嗎?還是不足夠的,我們相續中的輪回根本、我執依舊是存在的。如何是我執?認為一切法不依靠外在的因緣,可以獨立實有自主的存在,這個就是我執,這個就是輪回的根本,一切痛苦的來源。

我執還是存在,一旦遇到悅意的境、歡喜的對象,我們就會生起貪欲的心,遇見不悅意的對境、討厭的對象就會生起損惱的心,遇見中庸的對境還會愚癡一點。總體來講還是要起惑造業、受生輪回的,我們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脫離輪回。脫離輪回的法有眾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發出離心、修持增上三學。如何是發出離心?對於三有輪回一切勝事,見它唯是苦性,思惟從中獲得解脫的心,就是出離心。以出離心作為動機,我們要修持增上三學,這樣的話可以解脫輪回。

解脫輪回的次第是如何的?我們輪回的根本如前所說就是我執,要斷除我執,就要修持我執的正對治——增上慧學。增上慧學所說空性的道理,就是一切法無自性唯是假名安立,以這樣的空性慧來斷除我執。但是認識這樣的空性慧是這樣簡單地就瞭解嗎?不是這樣的。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的是“所破”,我們“所破”的內容是什麼?要有的放矢,我們所破除的是“以為一切事物是獨立、自主、實有、存在的”,這個是修空性慧可以斷除的。這樣甚深不可思議的智慧是我們一顆散亂的心所能修習、所能生起的嗎?不是的。是需要我們的心寧靜不散亂、心緣一處,這就需要增上定學。

增上定學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寂止或奢摩他。成辦寂止首先要對修持寂止的教授有詳細、細致、清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依止奢摩他資糧。奢摩他資糧就是修持寂止所需具備的內外條件。第一就是住隨順處,住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清凈、衣食又容易獲得、相對安全,這樣的一個地方;第二要少欲知足;第三要清凈持戒。在這樣的一個條件之下,把一切的雜務放下,這樣是可以成就奢摩他的條件。

如何成就寂止?就是要修持寂止的所緣。寂止在彌勒菩薩開示的《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裡有廣大的教授,也不能詳細地解說。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就是以八行斷除五過、以六力成辦九住心。

五過就是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作行、不作行。懈怠就是懶於修持;忘失教授就是對所應當修持的內容不能夠記憶;沉掉就是沉沒與掉舉;不作行就是在生出沉掉的時候沒有及時地對治;作行就是沒有出現沉掉的時候加以對治。這個就是五種過失,應該以八種行來斷除它。

八行就是信、欲、勤、輕安、正念、正知、作行之思、不作行平等舍,以這八種行來斷除五種過失。在這之後依止六力,聽聞力、思惟力、意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依靠這六成成就內住乃至等持的九住心,這樣可以漸次成辦奢摩他。成辦奢摩他之後我們的心就象“如魚遊水”,魚在水中遊,但水是沒有任何的波浪。

我們要修持這樣的寂止,我們的心首先要不散亂、身體不放逸,需要增上戒學。戒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兩種,別解脫戒詳細地分有八種,在傢的三種、出傢的五種;菩薩戒根據不同的戒本,雖然戒條的數目、開遮的輕重稍有不同,但是內容總體設為: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饒益一切眾生。

戒學如何修持?首先要受持戒律,受持之後應該嚴謹地守護,如“犛牛愛尾”一般地守護。通過發出離心,修持增上三學,可以解脫輪回的痛苦。

輪回的痛苦解決瞭就足夠瞭嗎?還是不足的。因為僅僅個人解脫瞭輪回,一切有情還是在輪回之中受苦的。我們要是與一切有情毫無關聯,象人和木石這樣的關系,那就可以不顧。然而我們數次受生於輪回之中,一切眾生都是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對我們都有今世母親一樣的恩德,我們應當報答他們的恩德,我們應當發起菩提心。

如何是菩提心?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菩提就是佛果,心就是欲求的想法,為瞭利益一切眾生,我希望獲得佛果,這個就是菩提心的定義。

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為瞭自利,我們修持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瞭利益他者,我們修持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由此當我們真實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我們進入瞭大乘的資糧道,這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善法都是成為瞭成佛的資糧。這樣的境界輾轉的升進,當我們獲得瞭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瑜伽的時候,我們就獲得瞭加行道。加行道有暖、頂、忍、世第一四位,獲得忍位的時候就決定可以不墮落惡趣。當現證空性的時候就獲得瞭大乘見道,從二地到十地就是大乘的修道,在八地的時候我們就獲得瞭解脫,當來到第十地的最後一刻,以金剛喻定斷除所知障最微細的習氣種子,在這之後就到瞭第十一地,就成就瞭佛果。在成就瞭佛果之後我們自利利他,利益眾生的願望就圓滿瞭。

學人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靈隱寺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