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明賢法師:妄識空、執著或不會空

明賢法師:妄識空、執著或不會空

時間:2020-02-14 17:04:4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妄識空、執著或不會空

妄識都是緣於無明所起的現行法,是緣起性無實體,無需對治。生死的特性是“苦”,故“苦”的因需要對治。

苦因是執他法為實有的這個執著。妄識是行法,執著是增益。和合緣聚,是依增益所起的果報作用。行法的繼續或成空,是由內心有增益還是無增益來決定的。

故,妄識:乃流轉的種子;

執著:是對無明妄識增益為實有;

妄識空,執著或不會空。妄識是心體的行相,執著是由貪心所生起的力量,故絕對不同。

諸宗正觀實修,知此理上進,(違)背此理煩惱!

中觀師不破妄識,隻破執著。妄識都是緣於無明所起的現行法,是緣起性,並沒有實體,故無需對治。不修行的時候,普通的生起和滅去的雜念,不是修行的核心和對治的目標。對起念動心習慣的實有執著性才是對治的目標。妄識是無需對治的,即普通的識不需要對治。

生死的特性是什麼?凡夫的生死特性是“苦”。前面說過,如果你在生死中是自在的,沒有任何事可以讓你苦,便不需要出離生死瞭。因為死亡會讓我們苦、愛別離怨憎會讓我們苦,所以我們需要出離生死。瞭生死,歸結起來要對治的就是苦的因。苦的因是執著他法為實有的執著,“執著”是苦的因。

“妄識是行法,執著是增益”。妄識是變動不停的,是世間的基本規律,是心的基本規律。若打坐時念頭很多,努力讓念頭停下來、心靜下來,那就錯瞭。因為心的規律是要行動的,呼吸在走,念頭就一定在走。總想讓念頭慢下來,其實就是在憋氣,在改變呼吸的自然規律,這是毫無意義的。“執著”是真正增益生死的東西。

“和合緣聚,是依增益所起的果報的作用。行法的繼續或成空,是由內心有增益還是無增益來決定的。”行法、念頭的繼續或者空掉,是內心自然的變化,不要將重點放在這上面。決定是否解脫的是內心有無增益,有無增益決定是否有生死。

“增益”是指對於現在境、現在事實的執著,對於現在器世間的環境、對於色身的境、對於念頭增上的執著。

念頭生起的時候你管不瞭。你不管它,它也在生起,不停地在行走、在變化,執著的程度是最關鍵的。所以這一切是由內心增益與否決定的。

妄識是流轉的種子;執著是對無明妄識增益為實有,是將無明妄識變為實有。無明和虛妄的識不是實有,但我們的執著將它變成實有,不是它真的實有。即便感覺上是實有,執著得很厲害,它也仍然不實有。對自己而言,它變成實有,此後我們的生死就產生瞭。實執增益產生後,流轉生死是決定的。

所以,妄識空、執著或不會空。即便我們的念頭停下來瞭,我們的執著還不一定會空。比如有時候暈瞭、睡著瞭或心念沒那麼復雜時,念頭停下來瞭,但是執著可能還不會空。執著和妄識不是完全合拍的,有時候互相交叉、互相有點變化。

“妄識”就是通常所說的“行動著的心”;“執著”是貪心所產生的力量,即對喜歡的產生拉攏的力量,對不喜歡的產生推走的力量。執著是心產生的拉攏和推走的力量,這個拉與推的力量才是關鍵的。妄識與執著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法,要將它們分開。分開妄識與執著便成瞭入道的下手智慧。

“諸宗正觀實修,知此理上進,(違)背此理煩惱!”在這裡別想著是修凈土、修禪宗、修密法、修顯教,千萬別這樣分。無論是南傳、北傳還是藏傳,佛法修行的入手方便都在這裡。若弄明白且能掌握得很好則迅速入道,若掌握得不好則始終都在敲邊鼓。諸宗正觀實修,知道這個道理的就上進,違背這個道理就煩惱,這是實實在在的事。

——節選自明賢法師著《三寶論·法寶論》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